文/陳炳才 編輯/孫艷芳
“一帶一路”下的人民幣國際化
文/陳炳才 編輯/孫艷芳
“一帶一路”戰略,尤其是其愿景與行動的提出,為人民幣國際化尋找到了一個新的載體,也為不同貨幣的國際化提供了一個新的實現途徑。

2015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共同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下稱《愿景與行動》),提出深化金融合作,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建設,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支持沿線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
《愿景與行動》中提出的資金融通機制,為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幣、債券的國際化提供了實現的載體,使國際化從貿易、投資走向了金融與貨幣。這是沿線各國金融、貨幣及其業務的國際化,而不僅僅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從而形成多國共同分享利益的多元貨幣國際化。
貨幣的國際化,人們考慮的往往是本國貨幣的國際化,而本次愿景行動提出的是多國貨幣國際化。這表現為雙邊的本幣互換、結算,亞洲各國債券市場的開放,以及允許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允許境內機構在境外發行外幣債券,而且這個外幣債券,不應該理解為美元、歐元等儲備貨幣,而應該理解為“一帶一路”各個國家的本幣。這是相互平等的貨幣國際化,也是公平競爭的貨幣國際化。
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戰略,尤其是其愿景與行動的提出,為人民幣國際化尋找到了一個新的載體,也為不同貨幣的國際化提供了一個新的實現途徑。未來的主權貨幣國際化,可能不是單一的國際化,而是多元貨幣、多國貨幣的國際化,也是利益共同分享的國際化。當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也將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和進程,加快主權貨幣國際化的步伐和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要讓人民幣成為互換貨幣,更重要的是要成為儲備貨幣,在作為結算貨幣的同時,能夠融通、投資。具體而言,就是可以以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放款,進行銀行間的人民幣國際拆借;可以以人民幣進行商品的計價和債務的國際清償;可以對國際市場上的商品以人民幣進行標價,而不僅是在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進行計價或債務清償,比如石油、黃金、大宗商品價格能夠以人民幣標價(至少在國內開設的大宗商品等國際交易場所能夠以人民幣標價),并有國際投資者、交易者的廣泛參與;可以在國際銀行之間以人民幣開立信用證、保函,以人民幣開立企業和銀行票據,乃至各種金融產品和衍生產品以人民幣形式表現(包括人民幣債券、支票);還可以進行人民幣的利率、匯率、債券、股票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品等國際交易等等。以上標志,逐次遞進,而且要達到一定的比例。
本幣業務不能達到全球業務和某個業務領域市場份額的10%~15%,很難說貨幣是國際化的。即使達到這個比例,貨幣的競爭戰略和策略,以及主導貨幣的霸權和排擠打擊等也需要特別加以注意,否則,就可能被競爭對手打敗。歐元啟動之后受到的打擊很大,但保持住了應有的地位;而日元就沒有這樣幸運。
要實現上述指標和業務,就必須在“一帶一路”國家之間加快開放人民幣、主權貨幣業務,實行人民幣、主權貨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意味著中國資本賬戶的開放依然有很大空間,有很多具體工作需要去做,有很多的業務需要繼續開放。
從項目來看,直接投資、債權和債務、證券、債券、各種金融產品、租賃、利率、匯率交易項下,都有很大的市場開放空間。但僅僅是單方面的開放和推進人民幣業務開放,未必能夠得到認同。這就需要政府之間簽署協議,推動雙邊開放,包括:允許雙邊主權貨幣可以跨境自由流動,并享有儲備貨幣待遇;允許雙邊的銀行、機構在對方境內開設其本幣和非儲備貨幣賬戶;允許雙邊銀行間可以進行主權貨幣的自由授信、資金自由往來、拆借;允許接受雙邊主權貨幣的信用證、保函、擔保、各種貿易融資形式等。
一是通過國際談判和協調,確立主權貨幣在境外的法律地位。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一帶一路”沿線的主要國家在制度和法律上接受人民幣作為結算、計價、支付、清算以及各種交易的貨幣,在制度上允許人民幣在其境內掛牌交易。貨幣涉及到國家主權,如果一國在制度上沒有接受人民幣作為可交易貨幣,人民幣在其境內交易就是非法、違法。這就需要通過雙邊、多邊的談判,相互接受對方本幣作為結算、清償和交易貨幣,相互在法律上承認主權貨幣的可交易性。
二是建立人民幣國際清算體系。人民幣國際業務的發展,其實就是人民幣業務的國際化。其關鍵不在于人民幣是否出去了,而在于出去了多少。而這取決于人民幣是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國際清算體系。即所有的企業、銀行都可以利用人民幣清算、結算,而不需要通過美元清算體系和清算銀行來進行。美元的霸權地位不僅在于其貨幣本身的信譽,更在于美國建立了黃金清算體系,并將美元清算體系建立在其基礎之上,從而形成了對美元的依賴。
清算體系的作用很厲害。美國制裁伊朗,不允許與伊朗進行石油交易,只要交易使用美元支付,美國人就知道;朝鮮在澳門銀行洗錢,美國人也知道:在世界范圍內,美元從銀行走賬的全部信息,美國人全知道。這就是清算體系。建立人民幣清算體系,就是要獨立于美元清算系統,這樣,我國與其他國家企業、銀行之間的交易,美國人就不會知道。這個清算體系是技術,也是一個市場。一旦實施,就可以獨占。這項工作有了突破,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和投資區域結構將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人民幣以及其他主權貨幣不僅可以成為結算貨幣,也將成為投資貨幣,其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將不可估量。這個時候,人民幣才能真正國際化。當然,人民幣要建立自己的清算體系,在現代技術條件下,還可以考慮建立多幣種的清算體系。
三是允許人民幣凈流出。本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本幣必須是較大規模的凈流出。凈流出意味著中國要么向世界提供貿易逆差,通過資本項目的順差回流人民幣;要么人民幣資本項目逆差,通過貿易項下的順差收回人民幣。在此基礎上,人民幣才能夠有較大規模的進出。當然,也可以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都是逆差,在某個階段,人民幣成為強勢貨幣,在境外被大量持有和交易。
對于貿易逆差,我們在戰略上缺乏心理準備,不太適應。尤其是如果出現大規模的貿易逆差,國內學界、企業界乃至政策界都會產生巨大的憂慮。而要資本項目出現逆差,目前階段似乎也不適應。所以,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調整觀念。
一國經濟的相對實力是決定其貨幣地位的基礎。美元能夠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是因為英、美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
先看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開始動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的霸主地位完全喪失。從制造業看,1870年,英國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30%,1900年下降到20%,1910年下降為15%不到,遠低于美國同期20%~25%的比重,也低于同期的德國。從軍事實力看,1883年,英國海軍的軍艦數量比其他所有大國的總和還多;1897年,主導地位沒有了,美國、日本的軍艦數量都超過了英國。1914~1918年一戰期間,英美成為戰略伙伴關系。戰爭使英國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而債主就是美國。到1920年,借債合同的利息率是戰前的3倍,英國開支的1/3是償還美國債務。戰爭使英國走向衰弱:戰前的1913年初,英鎊兌美元的比例為1︰5,英國的失業率不超過3%;而戰后,英鎊對美元下跌了近50%,失業率達到15%,黑色金屬產量也下降3/4。
再看美國。1894年,美國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1913年,其工業產值為英國、法國、德國之和。在煤炭出口方面,美國從1860年代開始發展,40年增長了7.6倍。1913~1919年一戰期間,參戰各國從美國進口物資,向美國借債,并把在美國的資產出售給美國。美國因此而“一夜暴富”,至戰后的1919年,其黃金儲備增加了1倍,占到了世界儲備的40%;財富達5000億美元,超過歐洲之和。
英、美兩國經濟實力的相對變化,使英鎊日漸式微:1945年,英鎊在計價貨幣中,雖然仍然占40%,但英國的實力顯然已無法維持英鎊的國際地位。
人民幣要取得國際地位,中國經濟占全球的比重必須提高,包括貿易、投資、外匯儲備、核心技術、尤其是金融等占全球的份額,都必須有大幅度提高。以目前的經濟地位看,差距還很大。人民幣匯率水平至少需要相對穩定,乃至有一定幅度的升值,能夠具有硬通貨的地位。“一帶一路”戰略及其實施為提高中國經濟的地位和擴大其影響提供了一個機遇。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