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科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檢驗科,四川甘孜626000)
血生化指標檢測對高原移居者出現高原病癥狀診斷的意義
姚小科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檢驗科,四川甘孜626000)
目的:研究分析血生化指標檢測對高原移居者出現高原病癥狀診斷的臨床意義.方法:隨機選取2012/2015經我院診斷及治療的高原移居出現高原病患者98例作為高原病組,高原移居者無高原癥狀者105例作為正常人群組.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血生化檢查(包括肝功、腎功、電解質),并比較.結果:高原病組總蛋白、白蛋白均明顯低于正常人群組;尿酸及尿素氮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組;且高原病組總膽固醇、門冬氨酸氨基轉換酶、丙氨酸氨基轉換酶及Γ-谷氨酰轉移酶指數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均低于正常人群組,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肝、腎功能等血生化指標檢測對高原移居者出現高原病癥狀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血生化指標;高原病癥狀;診斷意義
高原病是指處于高原或是由高原進入更高海拔地區的人群因高原低壓、低氧所引發的疾病.該類疾病多發于西藏等高原地區.其主要癥狀為頭痛、頭暈、耳鳴、氣短、乏力等,甚至可能發生肺水腫和昏迷情況.經大量臨床觀察發現,高原病的發生和機體個體差異之間具有很大的相關性,無論是世居還是移居人群,均有可能患高原病,但無普遍性[1].目前對高原病的發病原因仍不明確.作者隨機選取2012/2015收治的高原移居出現高原病患者進行血生化指標檢查,與高原移居者無高原癥狀者相關指標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2015經我院診斷及治療的高原病患者98例作為高原病組,高原移居者無高原癥狀者105例(多為漢族居民)作為正常人群組;以上所收錄研究對象移居情況均經病史資料證實.其中高原病組年齡13~46(平均29.9±16.5)歲,正常人群組年齡12~47(平均29.8±17.6)歲.經檢驗,兩組受檢對象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清晨抽取兩組檢測者空腹靜脈血5 mL,靜置30 min,分離血清.采用日本日立公司的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肝功、腎功等.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臨床血生化檢驗規范進行.記錄兩組檢測者肝功、腎功、血清酶等檢測情況,并比較.
1.3 評價標準[2]高原病嚴重程度:根據癥狀及體征評定,頭痛、頭暈、耳鳴、乏力、氣短、心悸及記憶力減退,唇、面及指紫紺和結合膜及咽部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分別以1,2,3分表示輕、中、重度.血紅蛋白高于18 g,低于21 g為0分,血紅蛋白高于21 g為3分;動脈血氧飽和度小于85%為3分.將癥狀體征評分、血紅蛋白評分及血氧飽和度評分相加得分作為高原病的診斷及嚴重度判定.5分以下為無高原病,6~10分為輕度高原病,11~14分為中度高原病,15分及15分以上為重度高原病.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1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檢測者肝、腎功能檢查指標比較 分別記錄兩組檢測者的肝、腎功能,并比較.結果顯示:高原病組總蛋白、白蛋白均明顯低于正常人群組;尿酸及尿素氮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組,均顯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檢測者血脂、血漿蛋白及血清酶比較 分別記錄兩組檢測者血脂、血漿蛋白及血清酶情況,并比較.結果顯示:高原病組總膽固醇、門冬氨酸氨基轉換酶、丙氨酸氨基轉換酶及Γ-谷氨酰轉移酶指數高于正常人群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均低于正常人群組,均顯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高原移居人群在適應高原環境過程中,機體的血流變、血流動力、心腦血管及各臟器圍繞高原缺氧、低氧的環境進行一系列的內外環境的動態調整,從而調節機體生理功能平衡.隨著機體處于高原低氧、低壓環境時間的延伸,機體血紅蛋白過度增加,血液出現黏稠度增加,小靜脈水壓增高等一系列改變,影響人體的血流動力及心臟泵血功能等變化,從而導致高原病的發生,由于高原低氧、低壓的環境,增加了人體各個臟器的負擔,從而高原病容易出現類似臟器功能衰退的臨床癥狀,直接影響高原移居者的健康狀況和正常生活,甚至危機生命[3].
表1 兩組檢測者肝、腎功能檢查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檢測者肝、腎功能檢查指標比較(±s)
aP<0.05 vs正常人群組.
組別 n 血清總膽紅素(μmol/L)直接膽紅素(μmol/L)總蛋白(g/L)白蛋白(g/L)尿素氮(mmol/L)肌酐(μmol/L)尿酸(μmol/L)高原病組 98 12.7±4.9 5.3±2.9 65.2±5.7a 42.2±2.7a 6.1±1.2a 89.6±9.8 285.1±69.8a正常人群組 105 11.4±3.3 5.5±2.1 71.2±6.3 44.6±2.4 5.5±1.0 88.7±9.4 252.9±66.6
表2 兩組檢測者血脂、血漿蛋白及血清酶比較(±s)

表2 兩組檢測者血脂、血漿蛋白及血清酶比較(±s)
aP<0.05 vs正常人群組.
組別 n 總膽固醇(mmol/L)三酰甘油(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門冬氨酸氨基轉換酶(μkat/L)丙氨酸氨基轉換酶(μkat/L)堿性磷酸酶(μkat/L)Γ-谷氨酰轉移酶(μkat/L)高原病組 98 4.05±0.76a1.57±1.28a 1.15±0.78a 1.76±0.41 0.52±0.26a 0.41±0.18a 1.78±0.53 0.41±0.25a正常人群組 105 3.77±0.64 1.84±1.26 1.21±0.22 1.73±0.43 0.47±0.27 0.37±0.15 1.63±0.47 0.33±0.18
隨機選取2012/2015經我院診斷及治療的高原移居出現高原病患者進行血生化指標檢查,與高原移居者無高原癥狀者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得到以下結果:①高原患者群總蛋白、白蛋白明顯低于正常人群,尿素氮、尿酸高于正常人群:在高原低氧、低壓的環境下,人體正常的糖代謝無法滿足能量供給,蛋白質被大量分解參與能量代謝,所以蛋白代謝產物增多,尿酸、尿素氮均明顯增高.尿酸是嘌呤代謝產物,嘌呤及能量代謝異常、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等因素均能導致血尿酸的增加.另外高原低氧、低壓環境引發機體紅細胞增多,引起血尿酸增高,血液偏酸性,使尿酸析出,同時也表明高原病對腎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4].②血脂檢查中總膽固醇增高,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脂蛋白是脂類和蛋白質的復合產物,在低氧環境下,糖類代謝無法滿足機體的能量需要,脂類與蛋白質被大量分解以滿足能量需要,所以血脂總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具有抵抗動脈硬化的功能,所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血液中的含量直接影響動脈硬化的形成.③門冬氨酸氨基轉換酶、丙氨酸氨基轉換酶、堿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轉移酶有所增高:已有的高原病酶學檢驗報道較少,酶類的活性增高一般多見于內臟系統疾患,本研究認為,上述酶類增高可能與高原病累積內臟,導致各臟器系統受損所致[3].研究還發現,其中移居具有高原病癥者多為漢族,藏族居民較少,其與民族的關聯性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血生化檢查可以通過對肝功、腎功等多項指標的監控,反應移居高原者的機體狀況,為高原病的診斷提供數據依據,對高原病癥狀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周其全,楊生岳,袁振才,等.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后高原脫適應癥的診斷標準: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2,37(2):146-155.
[2]楊生岳,馮恩志,閆自強,等.人體在高海拔低氧并重體力勞動時急性高原反應與肺動脈壓的關系及其返回低海拔后的變化[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0,3(2):12-15.
[3]石自福,周其全,向 路,等.3種中藥復方制劑治療高原脫適應癥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1,9(4):395-401.
[4]袁振才,王顯利,侯明友,等.高原移居者返平原后血壓、心電圖及心胸比率觀察[J].環境與健康雜志,2010,27(11):987-990.
R594.3
A
2095-6894(2015)05-139-02
2015-04-01;接受日期:2015-04-11
姚小科.E-mail:yaoxiaoke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