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龍 計冬梅
【摘 要】漢語外國文學歷史編寫過程中,因為意識形態差異非常大,會對源語言文學歷史的經典進行重新地選擇和評價,文章以代表性的外國文學歷史對于19世紀英國文學經典進行重現構建,不斷探討意識形態差異所帶來的經典選擇和評價機制,總體上說意識形態對于跨文學文化經典的翻譯具有非常權威性的控制權利。
【關鍵詞】漢語;外國文學;歷史編寫;經典;重構
經典能夠得以確立并不是取決于文本本身,尤其是文學史上經典選擇和評價機制,首先是要得到權力話語權利,不然就不可能進入到文學史上,最后進行公共教育方式進行流傳和傳播。
一、外國文學史中經典
安德魯·桑德斯在編寫的《牛津簡明英國文學史》中指出,很多有名的詩人、作家的文學作品最初都是被當成是經典流傳下來的,并且受到人們的供奉,很多時候并不是在于文學作品本身的價值多少,更多的時候是由于其他方面因素造成的。這也表明了英國經典名錄最初形成都是非文學性的,可以看到很多作家意識形態的控制作用,之后經典的文學就是由于文本關系成立的。在文學史的研究中總是會發生很多事實不斷被發掘的事情,另一部分事實就是不斷彰顯和變異運動,也使得紛繁的文學現象不斷構成一個完整的歷史序列。當人們把文學塑造成一個完整和統一的形象的時候,這種敘述就不斷滲透到意識形態和制度層面上。
外國文學史的發展具有一定跨文化性質的方式,在編選經典的過程中更加受到雙重的意識形態的影響,都是源自于對意識形態的控制下進行一定經典序列,而在跨文化領域中,這套經典序列更是因為時期不同導致了外國文學史和英國編寫更加巨大的操控作用。
二、外國文學史編寫的中國模式
關于外國文學史編寫的中國化問題,最初都是由于著名學者王佐良先生提出的,曾經提出英國文學史大致已經有兩種模式,一個是英美模式,一個是蘇聯模式,我們應該回頭找尋我們自己的模式,也就是中國漢語言翻譯的中國模式,這就涉及到前面兩種模式,要討論到中國話問題,就必須要對于這兩種模式進行一定分析。
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期間,國內沒有出版過一部是由中國人進行編寫的英國文學史,后來翻譯了一部蘇聯的《英國文學史》,之后一直影響著英國文學教學工作和研究,算是大綱性書籍。主要是根據莫斯科大學外國文學史教學大綱的英國文學部分進行一定分類的,另外本身英國文學史發展歷史就是人民群眾和剝削階級斗爭歷史,也就是人民群眾對于教會、封建和反對剝削階級的民主斗爭歷史,資產階級革命和王朝復辟時期文學反映的是革命和反革命問題,啟蒙運動時期文學反映的普遍都是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社會階級矛盾問題。浪漫主義文學主要是積極革命和歪曲現實的反動浪漫主義對立問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對于資產階級和貴族社會之間有利控制和無情的揭露問題,現代英國文學主要是社會主義現實文學和頹廢主義文學相互斗爭的結果問題。
三、如何進行漢語外國文學史編寫
與經典重構
通過對于跨文學文化重構,可以還原外國文學史的真實性和本質性,外國文學史編寫具有一定主觀性辯護,跨文化重構是一種借助權力實現控制的創造活動,主體性是必然性的文化邏輯,也是確保重構目的能夠很好實現的重要手段,文化邏輯性有內在的沖突克服性。文學史有主觀的真實性,但是跨文化重構中會介入一定文化性問題。
實質上跨文化重構是一種借權利實現對創造性活動的控制,會因為重構者的意識形態和文學作品滲透帶來很多語言文學的不適合問題,也就是所有的重構,無論是本意怎么樣,都是要反映出某種意識形態思想,并通過文學控制,使得特定的社會文學方式發揮一定作用,也就是一切跨文化重構的主觀性,都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會接受一定創造性活動,特別是文化主體性體現。跨文化重構的確是文化邏輯內在沖突問題,可以讓外國文學史遭遇到信任危機,但是內在沖突是不能克服的,在新的文學生產場中可以轉化話語權力和調和審美方式,形成一種新的視界,維護文學的審美性,另外還要尊重精神實質、審美品質和遵循信息傳遞原則。
四、結論
外國文學史的本質性質就是文學研究,不是客體的本身知識問題,應該站在中國文化立場上進行觀察,整體性質是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發生,這種聯系方式會包含主體對于客體的價值判斷,也就是從一定原則上對于客體進行篩選、取舍和過濾的過程,還包括主體對于客體的認識,文學研究從來都不是獨立研究活動,這正是人文研究的價值。對于外國文學編寫應該更加強烈地進行政治色彩化影響分析,還原歷史語境中的評價和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加深對于反封建、救亡圖存和改革開放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