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巧瑩
【摘 要】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建立在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系統考察之上。這一理論為我們深刻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在整體上洞察和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世界歷史理論的出現是標志著:原來封閉的孤獨的國家或是部落被世界物質生產的總需要即“無形的大手”所敲開。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交往理論;全球化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形成與提出是在十九世紀中葉,首次提出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但他只是用“世界歷史”這一概念來說明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問題的,并分別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兩書中有較為系統地論述。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 也可以說世界歷史的前提就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世界歷史作為一種“歷史狀態”是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基礎上形成的。在馬克思還沒有提出世界歷史理論之前,世界各個部落、國家,它們同時處于一種“閉關鎖國”狀態之中。
基于此,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形成需要三大方面的條件,即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普遍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各民族的普遍交往。這三方面因素首先是從資本主義的經濟入手,只有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地提高,人們在原有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上,也會不斷的提出新的生產要求,所帶來的結果的就是,我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如波浪式的線條不間斷地從一個低級物質需求領域,進入到更高層次的物質需求領域。這樣我們的世界的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都會得到普遍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就會更加的緊密,原來的“閉關鎖國”被打破,所被替換的是世界市場應運而生。如世界市場的商品交往頻繁,文化交流密切等。
馬克思認為的理論基礎就是——交往理論。他曾經說過世界歷史不是全球各地區、各民族、各國家的簡單相加,而是將世界聯系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的歷史,使這種“聯系”成為可能的正是交往。 就是在說交往揭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全過程。第一階段是城鄉對立。城市和鄉村的分離還可以看作是資本和地產的分離,看作是資本不依賴與地產而存在和發展的開始,也就是僅僅以勞動和交換為基礎的所有制的開始。這是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一次分工,分出了城市公民與鄉村的農民。要知道的是城市經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萌芽。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出現生產和交往的分離,即商人階層的出現。商業交往促進城市間的交往,馬克思說“最初的地域局限性開始消失”。第二階段是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 殖民主義商業交往開辟出來世界市場和商業與航運的發展,開始沖擊國與國的壁壘。這樣的殖民運動真就是徹底的打開了那些地大物博的在經濟上還是相對落后的民族的大門,就像之前所說的那樣,因為這樣的殖民運動,各個民族不得不打開國門迎接著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客人”。第三階段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階段:采用機器生產以及實行最廣泛分工的時期。可以說第三階段是大機器時代,資本主義大工業創造了交通工具和現代的世界市場,控制了商業,把所有的資本變成工業資本,使流通加速、資本集中。這樣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世界各民族的閉關狀態被徹底的消除。
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 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在這里馬克思明確的表明,他的哲學的出發點雖然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觀點,但到這里已經與唯心主義徹底決裂了,他的哲學就是唯物主義思想。物質是決定意識的,不再是受制于自我意識的束縛。這是馬克思的哲學唯物史觀的標志。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握世界歷史理論?馬克思說:第一、世界歷史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 但資本主義不是世界歷史的理想形態,也就是說資本主義雖然是世界歷史的發展的基礎,但是資本主義并不是我們理想的世界狀態,可以看出在這里馬克思還是在排斥資本主義。第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社會歷史的“世界化”。這可以理解為馬克思不滿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所倡導的是人類社會真正的平等的“世界化”。第三、世界歷史理論提供了認識社會歷史的新的思維方式(打破傳統社會發展理論對民族國家的封閉式考察、民族發展的歷史階段的跨越問題、人類學研究的整體性思維等。)世界歷史理論所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原有的思維的局限已經在這里明確的指出,所以對于世界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從更加全面的角度來看,會讓我們能夠對世界有一個新的認識。第四、世界歷史的形成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基本前提。共產主義所倡導的是人類的解放,使得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能夠取得勝利。世界歷史的形成, 所帶來的是全世界無產階級人民可以站在同樣的地位上,去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世界歷史越來越表現為一個多維度的過程,世界歷史的當代形態乃是全球化。由于技術革新,制度創新,市場經濟的發育成熟,特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全球化在新時代里全方位地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滲透和全面深化。全球化滲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參與主體不僅有國家、民族,還有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企業甚至個人。目前,全球化仍然是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仍處在低潮。但是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后通過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干預,稅收調節,福利政策等緩和了一些社會矛盾,卻沒有根本觸動資本主義制度。不過也有學者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的關系提出不同看法。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確與當今的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存在可能的聯系;然而,簡單地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等同于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有待商榷。因為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在內容上已經大大超出了馬克思時代的想象,諸如跨國公司、國際競爭、國際金融風險等體現出來的現代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決非馬克思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所能設想的。更重要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并不以排斥民族特殊性為最終目的,而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更多地是指由于大工業的發展,促使諸民族獨特性的分工的消滅,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單一的分工、交往和生產模式,世界諸民族間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趨于一致。所以,不能庸俗地將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等同于全球化,更不能斷章取義地做出全球化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庸俗理解。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人類的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理論所做的指導,哲學作為“時代的精華”,哲學的發展的是不斷地隨著世界的發展而不斷地總結改進,同樣可以反過來說的是,我們世界社會的發展,依賴著“時代的精華”做指導,向著人們期許的方向發展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