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語塊”現象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發展至今,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語塊”的定義、特征、分類等方面加以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本論文對“語塊”現象的研究發展進行綜述,肯定了其取得的成就。
【關鍵詞】語塊;綜述
近年來,“語塊”日益成為學者討論的焦點。盡管“語塊”已經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間,但學者們仍沒有對其達成統一定義。目前,關于“語塊”這一現象的術語已經超過50個,比如“詞匯短語”, “板塊”, “詞匯組塊”,“程式語”等。
一、“語塊”的定義
截至目前,對于“語塊”學者們尚未達成一致的定義。由于研究目標不同,學者們采用了不同的術語。在早期,Wray(2008)提出了“程式語”的概念,并把其定義為“一系列連續的或非連續的單詞或其他語言單位”。 Wray同時用“語素對等單位”來代替“程式語”,并把其重新定義為“能夠看作單一語素的一個或一系列單詞”。
在國內,王立非和衛乃興等學者從語料庫的角度出發,也對“語塊”這一現象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王立非和張巖(2006)認為,“語塊”是重復出現的有意義的短語單位,并且這種短語單位能夠通過計算機提取。衛乃興(2004)把“語塊”描述成兼具詞匯和語法特征的語言結構。
二、“語塊”的特征
無論學者對“語塊”這一現象的定義如何,其在本質上都有一些相似之處。從語法角度來看,“語塊”至少由兩個單詞組成,并且都是固定或者半固定的語言結構,每一個“語塊”都可以看作一個完整的語法單位。從心理語言學角度來看,“語塊”是能夠作為整體記憶或者提取的一系列詞匯,其存在便于使用者語言處理。
概括來講,“語塊”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語塊”的構成像單詞一樣,可以作為整體記憶和提取。
其次,“語塊”的意義是固定或者半固定的,不隨語言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最后,“語塊”的結構是固定的,不能任意改變。
三、“語塊”的分類
由于學者們對于“語塊”有不同的見解,“語塊”的分類標準也各不相同,比如從功能、結構、出現頻率等各個角度進行分類。然而,關于“語塊”現象的研究文獻中,眾學者采用最多的是Nattinger 和 DeCarrico的分類方法。他們(2000)根據“語塊”的長度和語法功能,是否有固定結構,是否可變,以及是否連續這四項準則,把“語塊”分成四類:聚合語塊,慣用表達式,短語架構語塊,句子框架。
聚合語塊的長度較短,并且不具有可變性。其內部有時并不符合語法規則。雖然構成聚合語塊的單詞數量大于一,但聚合語塊通??煽醋饕粋€整體,即其內部之間不能加入任何其他成分。另外,聚合語塊還能充當一定的語用功能,例如by the way (改變話題), such as (列舉) 等等。
慣用表達式是一種長度與句子類似的表達方式。與聚合語塊相類似,其也是不可變并且連續的。大部分慣用表達式的構成都符合語法規則。諺語、座右銘、警語等都屬于慣用表達式?!皯T用表達式”這類語塊多用于社會交流,比如“Long time no see. How do you do?” (寒暄), “Thanks a lot. Thats very kind of you.” (禮貌語) 等。
短語框架語塊一般都是中等長度。大部分短語框架語塊都可以概括成有一個空白的公式。在空白處可以填入一系列具有組合關系的詞語。例如,在“good”這個公式中,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均可以填入空白處,而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and good evening都是典型的短語框架語塊。
句子框架類似于短語框架語塊,也有一個空白處。在空白處可填入從句、動名詞,以及不定式等結構。因此,句子框架可以為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做鋪墊。句子框架通常可以有多種變化形式,比如“I am sure that X”可以補充為“I am sure that he is right”, “I am sure that he will come soon”,“I am sure that he is at home”等不同的表達方法。
四、“語塊”現象研究回顧
國外對于“語塊”現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50年前關于兒童使用“語塊”現象的分析。事實上,“語塊”現象最先是由George A. Miller在1956年提出的。而在國內,對于“語塊”現象的研究則起步較晚。并且,中國的研究學者大多關注于“語塊”的本質、分類、研究方法等方面??傮w來講,發展至今,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語塊”現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兩個方面:英語口語和英語書面語。
Hyland (2000)對四詞“語塊“在寫作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進行了研究。他的語料為本國學者的研究文獻以及香港大學碩士和博士的畢業論文,分別從“語塊”的形式、結構、功能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通過對研究數據的分析,Hyland發現“語塊”能夠顯著提高學者和學生的寫作水平。
為了找出大學生在英語寫作中文不達意的原因,陳偉平(2007)分析了“語塊”教學與英語寫作之間的關系。研究過程中他指出,“語塊”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語言材料。因此,“語塊”的使用能夠使學生用詞更加準確,增強文章的連續性。由于“語塊”能夠作為整體記憶于人腦之中,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更便于提取。同時,“語塊”的使用能夠減輕學生寫作過程中的負擔。因此,陳偉平認為,“語料”的使用能夠使學生的寫作更加準確、地道。
羅明禮(2011)對英語專業四級中議論文寫作進行了分析。他發現學生在“語塊”的使用上存在著巨大差別。,即“語塊”顯著影響學生的寫作水平。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語塊”在語言輸出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語塊能夠減少本族語產生的負遷移。
曹雁和王惠蓮(2011)比較了科技期刊的不同英文摘要,并且在“語塊”的使用方面發現了三個問題:過度使用,幾乎不同,以及不適當使用。他們指出,非母語作者只使用一些模式化的“語塊”,因此摘要不夠連貫。由此,他們建議培養作者的“語塊”意識,以克服本族語產生的負遷移影響,從而創作出高質量的研究文獻。
除了語言教學與習得方面的研究,許多學者還從語料庫角度出發研究“語塊”。 閆銳就是其中之一。閆銳(2002)的研究以英語劇本《老友記》為語料庫。研究過程中,他從結構和功能角度分析“語塊”。他發現劇本中的“語塊”多為不完整結構,并且長度較短。另一方面,“語塊”是任意使用在一起的。因此他得出結論:在該劇本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即為“語塊”。
另一方面,還有許多學者探討研究了“語塊”在英語口語中發揮的作用。在國外,代表學者有Wray, Michael Lewis, Bolinger, Schimittelal等。在國內,有陳平文, 劉加英, 常晨光等。
五、結語
“語塊”現象日益成為眾學者研究的焦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單位,其對語言輸出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肯定。但是,對于“語塊”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語言教學方面,特別是口語和寫作。少部分學者以小說,戲劇,課本等為語料庫對“語塊”進行研究。因此,學者應拓展研究領域,推進“語塊”發展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 Pearson,2000.
[2]Nattinger,J.R.& 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Pushing the Boundari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12.
[4]曹雁,王惠蓮.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應體現詞塊意識[J].編輯之友,2011:6,91-93.
[5]陳偉平.詞匯法及其對英語寫作的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 4.
[6]羅明禮.基于詞塊理論的TEM-4議論文寫作教學探微[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26,10.
[7]王立非,張巖.基于語料庫的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的語塊使用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6:4, ?36-41.
[8]衛乃興.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語料庫初始研究 [J].現代外語,2004:2,140-149.
[9]閆銳.基于語料庫的《老友記》語塊特征分析[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