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
【摘 ?要】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作家、詩人、戲劇家,而莎翁的歷史劇更是其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對于莎士比亞歷史劇的研究側重點有很多方面,而君王形象一直是研究的重心所在。莎士比亞筆下的君王形象各有不同,篡位君王形象時期塑造手法中比較獨特的一面。而這些篡位君王的形象也有所區別,在共性和個性方面都獨樹一幟。研究莎翁筆下的篡位君王形象,實際上就是對莎翁創作背景的研究以及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這種塑造手法之下的悲劇美學的一般特征。
【關鍵詞】莎士比亞;篡位君王;形象;悲劇美學
一、篡位君王共性形象特質解析
(一)道德與法律層面的不合法性
無論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還是在與其同一時期下處于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乃至在現代的基本社會價值觀中,篡位無論從道德上還是從法律上看都是不符合規范的存在,為人們所避諱,有時甚至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譴責。莎翁筆下的亨利四世、約翰王、理查三世作為篡位君王,他們不僅僅是篡位行為的發出者,也是這一行為的受害者。在篡位的過程中,手中必定沾滿了鮮血,而篡位成功后雖然登上了王位,但是來源于傳統道德與法律對思想的影響,篡位君王有會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在內心的譴責之中,在成為君主后遠遠不再像篡位時那樣勇猛過短。例如亨利四世,篡位所帶來的譴責與煎熬一直伴隨著他直到死去。莎士比亞筆下的篡位君王都在經歷了不同的痛苦與折磨后,遭遇到不同的叛亂和紛爭,最終統治都迎來了悲慘的結局。
(二)歷史發展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哲學的觀點認為歷史現象的發生都有必然性,雖然篡位在我們看來是不合理的,在當時以基督教思想為主流思想的歐洲社會,篡位不僅是不道德的行為更是違法的行為。但從篡位發生的歷史背景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篡位的發生并不只是君王本身意愿的體現,而是多種因素交織促成的。例如在《約翰王》中本應成為君主的亞瑟,從倫理和法律來看他都是法定的繼承人,但在具體的歷史事件中,亞瑟并沒有顯示出一個君王應有的能力與魄力,并且他的強勢母親也使得即使亞瑟成為英國國王,也不過是一個傀儡。在面對法蘭西的挑釁時,約翰王對國家的忠誠與保衛感,讓他充分顯示出一種君王的魄力,可以肩負國家的責任。
二、篡位君王個性形象分析
(一)理查三世
歷史上的理查三世是一個面容丑陋之人,從《理查三世》劇本中人們對理查三世的惡劣稱呼,如“惡狗,吃人怪獸”等就可以看出。而這種生理上帶來的缺陷也深深影響到理查三世的心理,使得他無比的殘暴。在理查三世看來,丑陋的外表讓他感受不到快樂,只有通過篡位才能獲得幸福,因此理查三世這一扭曲的心理導致他為了達成目標不擇手段,通過血腥手段完成自己的目標,不惜殺害自己的親人。然而也正是這種殘暴,預見了他最終必將走向失敗的結局。
(二)約翰王
約翰王是一個極具君王魄力的國王,并且個人能力卓越,自信的指揮軍隊抵抗來自法蘭西的入侵。但從側面也反應出約翰王為人自負,過于相信鐵血政策的功能。在得不到某地民眾的支持時,甚至想要把這塊地方夷為平地,血腥鎮壓,并且強烈反對教會對國王權利的干涉。我們也許可以說約翰王只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但在一些外交手段中并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這也是導致其走向滅亡的最主要原因。
三、篡位君王形象下的莎翁政治觀
莎翁筆下的篡位君王形象不是莎翁本身所處時代的,而是來自于史書記載之中。莎翁自己處于的時代是歐洲歷史發展過程上的過度時期,資本主義已經逐步出現,打擊了原有的封建傳統。新舊思想的交替對莎翁的創作產生了影響,從對篡位君王的評論看,莎翁是持一種對傳統的王位世襲制度的懷疑。不僅反對君主專制,但在某種程度上又贊美中央集權,但是又不能光明正大的反對正統王位世襲的傳統觀念,這都表現出莎士比亞政治觀的矛盾之處。
除此之外,莎翁所處時期的歐洲社會,基督教的宗教倫理觀念在歐洲社會有重要地位,對君王在道德等方面有諸多要求。但是在莎翁看來,在不同時期,只要為了國家和民眾的利益,國王無論怎么做都是合理的,這就體現了莎翁在政治思想中較為激進的一面。
但無論如何,莎翁筆下的篡位君王形象都極具研究價值,歷史劇的創作往往都具有別樣的社會功效。莎翁通過塑造篡位君王的形象,也是希望警示當時的歐洲社會,希望對當代政治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