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凌琳
摘要:《假冒的波頓·科姆斯》是美國著名犯罪小說作家卡羅爾·約翰·戴利的短篇小說之一。他在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種硬漢偵探的形象,開創先河地創造除了有別于傳統偵探小說的硬漢偵探小說。雖然此類小說的代表作家并不是他,而是后來者居上將硬漢偵探小說上升到藝術水準的哈梅特和雷蒙德·錢德勒,但卡羅爾·約翰·戴利在該部小說中塑造的首個硬漢偵探形象依舊是鮮明并具有代表性的。筆者將在本文中將其形象做具體解讀。
關鍵詞:硬漢;偵探;形象
出生于1889年的卡羅爾·約翰·戴利是一名美國犯罪小說作家,他被視為犯罪小說自然主義學派的領軍人物,同時他還是硬漢偵探小說的開創者。戴利曾是上世紀兩大主流偵探小說雜志:二十年代的《黑面具》和三十年代的《代姆偵探》的定期撰稿人。讀者們都很喜歡讀他的小說,因為他在故事中體現出的急智和幽默也因為在他的小說中充滿了令人激動的情節。1922年12月,他在雜志《黑面具》中發表了小說《假冒的波頓·科姆斯》,之后緊跟著在1923年4月和5月發表了另外兩部小說:《一切盡在詭計中》和《三槍特里》。戴利在《假冒的波頓·科姆斯》中塑造了一個硬漢偵探形象,同時也是第一個硬漢偵探形象。硬漢這種形象題材來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一戰后的經濟大蕭條對社會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社會風氣敗壞、黑暗勢力猖獗、罪案頻發、社會和經濟次序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當時出現的一些反映社會現象的廉價雜志,這些雜志主要是以主角粗暴風格為基礎。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體現出了幻滅和憤世嫉俗的對事態度,以此產生了“硬漢派”這個名詞。硬漢派偵探小說與傳統偵探小說的不同之處基本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首先,在硬漢派偵探小說中,作者往往都是將第一人稱作為主角的稱呼,基本不會直接出現偵探的名字。作者將主要精力都放在描寫硬漢偵探行動的細節而不是心理變化的細節;其次,此類小說中的敘事手法較固定,都是隨著偵探的行動而推動故事的發展。除此以外的敘事手法基本不用,如:倒敘等;再有,硬漢派偵探小說中的主人公的社會成長背景確定了這些硬漢偵探都是看似冷酷的憤世嫉俗者,,作者們通常還會在小說中體現出對社會或多或少的批評的觀點。在此類小說中的硬漢們,雖然從表面上看來像是卑鄙的人,愛說風涼話,愛諷刺人。但其實他們是將人性隱藏在他們刻意表現出的憤世嫉俗的面具后面的、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還有,作者在此類小說中描述的客戶往往是不誠實的人,他們需要硬漢的幫助但卻不肯將故事的全部告知對方。因此小說中的硬漢偵探們經常因為客戶說謊而身處險境。這些善于謊言的客戶,尤其是在早期的硬漢派偵探小說中,往往都是以女性的形象出現,是一些看似單純柔弱實則虛偽致命的女性。
在卡羅爾·約翰·戴利的很多小說中,他都將描述重點放在了主人公如何身處險境,面臨殺身之禍卻能機智逃脫,甚至不乏激烈動作場景的情節。正如在小說《假冒的波頓·科姆斯》中描述的一樣。硬漢偵探往往膽識過人且嫉惡如仇,故事中的情節節奏明快,動作場面火爆。這使得讀慣了傳統偵探小說那種節奏較慢的、文縐縐的推理情節的讀者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風格。筆者將通過小說中的此類情節的分析來解讀戴利在本部小說中塑造出的硬漢偵探形象—一個亦正亦邪的、具有樂觀的精神、堅定的信心、寬厚的愛心以及頑強意志的硬漢偵探。
小說開篇并沒有介紹主人公的背景或是主要故事發生的背景,戴利從故事的一開始就制造了一個讓讀者十分緊張而又好奇的閱讀氛圍。小說的第一個場景出現在了一艘船上。并未做過多的鋪墊和場景描述,小說的主人公就發現自己被人盯上了,身經百戰的他并未表現出任何的慌張和害怕,而是相當冷靜的分析了跟蹤者身份的可能性。由此,主人公的機智和冷靜可見一斑。文章至此,主人公以自述的方式簡單的介紹了自己的“從業履歷”。他稱自己不是罪犯,而是一個為了掙錢可游離于黑白兩道之間的冒險者,他以對抗那些犯法的人而謀生。他曾處理過多起敲詐勒索案,他是個有勇有謀的人,每一次他都能在警察到來之前幫這些受害者解決掉麻煩。當然,他也能從他幫助的這些受害者手中得到應有的報酬。
游戲似的跟盯梢者兜了幾圈,男主角很快就憑借多年的經驗和細心的觀察判斷出這位盯梢者不僅不是一個偵探,甚至似乎是第一次跟蹤別人。這個“新手”好像還很有錢,點菜的時候連菜單都不看一眼,看著他的眼神卻又是悲傷的。男主角到這里差點懷疑自己之前的判斷是錯的。可稍后兩人溝通后他才得知,那位“新手”其實并不是在跟蹤他想害他,而是想要尋求他的幫助。原來這位“新手”名叫波頓·科姆斯,他是一個有錢的富二代,因為卷入了一項罪案而受牽連引來了殺身之禍,現在有人想要殺他滅口。因此他到處躲藏,已經有兩天兩夜沒有合眼。現在的科姆斯只想躲過壞人們的追蹤,向男主角支付高額費用并在主人公的房間里面踏踏實實睡一覺。得知對方是為了錢可以做任何事的人,睡醒后的科姆斯提出一項計劃:因為他和主人公的年齡和身材相仿,他愿意向男主角支付一大筆費用,希望男主角能作為他的替身出現在公眾場合,到他父親名下的“海風酒店”視察工作.一來科姆斯不用讓自己暴露在危險當中,二來還能讓這位經驗老道的偵探替他解決掉這次麻煩。嫉惡如仇且又需要這筆酬金的硬漢偵探欣然同意。決定代替真正的科姆斯,做一段時間的假冒的波頓·科姆斯。
在故事中,硬漢偵探對女性角色的判斷往往因為性別的差異而有偏差。在這位假冒的科姆斯先生到達酒店后認識的第一群人里,有兩位女性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是年輕、熱情、對任何事都有激情的小女孩—瑪麗恩小姐。另一位是對他同樣熱情的、美貌的年輕寡婦。主人公起初判斷美貌寡婦對他的熱情是源于他這個富二代身份,想要攀龍附鳳。可是在硬漢派偵探小說中,讓主人公身陷險境的往往不是故事中那些男性角色,而是看似柔弱卻心如蛇蝎的女性角色。這本小說中的年輕寡婦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主人公對她的錯誤判斷就使得自己在稍后的故事中差點送掉性命。而主人公也低估了小女孩的勇氣和智慧,因為后來正是這位他看來幼稚的、玩世不恭的小女孩在關鍵的時候救了他一命。
假科姆斯先生—主人公到達酒店的起初幾天的日子是安寧且輕松愉快的,每天都在瑪麗恩小姐的陪伴下四處游玩。然后后來出現的三個男人開啟了小說最緊張最刺激的篇章。從這三個男人走進酒店大門的一瞬間,經驗豐富的主人公一眼就看出了他們是什么樣人。三人雖然衣著打扮與常人無異,可主人公還是很容易的辨別出幾人并不屬于這里,他們骨子里透出的都是極壞的氣息。他們其中一個看起來是一個瘦高個的普通游客,可他與同行人講話是從嘴角發音,這是顯而易見的黑社會的談話方式;第二個人是個胖子,看起來像是搞酒吧的;而第三個人一看就是一個有前科的殺人不眨眼的壞蛋。不難看出那個瘦高個兒是他們的頭兒,從他酒店登記的信息得知,瘦高個兒的名字叫做詹姆斯·法羅,根據主人公觀察得知,這個叫法羅的家伙絕對是個麻煩家伙,是個狠角色。但是這位假冒的科姆斯先生并不緊張或有壓力,因為沒人知道他這個假冒的富二代的真實身份,沒人知道他早已洞悉這三個壞家伙的真實意圖,也沒人知道他的本事,更沒人知道他的槍法是有多好。
事實證明這三個人并不是莽撞行事的亡命之徒,他們甚至用了十天的時間來觀察,直到第十天才嘗試性地給了主人公一個警告。就在主人公與瑪麗恩小姐如往常一樣在島上駕車游玩時,一顆不明來歷的消音子彈射進了他們的車子,瑪麗恩小姐被子彈擦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動靜。只有回到酒店,在酒店門口與那三人擦肩而過時才確定是這三人是那顆子彈的始作俑者。為了避免瑪麗恩小姐產生懷疑,假冒的科姆斯先生只能騙她說那顆子彈是島上捕獵者誤傷他們的流彈。但其實他相當低估了瑪麗恩小姐的勇氣和智慧。為了保護瑪麗恩小姐,也為了和平解決三人與真正科姆斯之間的紛爭。主人公夜闖法羅的房間,向法羅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并提出了不愿傷害對方,只希望法羅帶著他的手下和平低調離開酒店的要求。法羅無奈只有應允。可故事的發展怎會如此平淡簡單就結束。對女性角色的低估差點斷送主人公的性命。就在當晚凌晨兩點,年輕寡婦慌亂來訪,說瑪麗恩小姐情況很不好,現就在她的房間,讓主人公一定要馬上過去。出于對瑪麗恩的關心,主人公低估了潛在的危險,到了房間后才得知自己掉進了陷阱。那個年輕的漂亮寡婦并不是一個他所想的攀龍附鳳的女人,她實則是跟那三人是一伙兒的。甚至后來還報警舉報主人公的一切,引來警察抓捕他。真是最毒婦人心!被迫繳械的主人公被帶上車,原本以為要搏命的他不知瑪麗恩小姐躲在車后暗中幫手,最終主人公以自己敏捷的身手和快速的槍法將三人殺死,保全了自己和瑪麗恩小姐。
故事的最后,瑪麗恩小姐為他出庭作證,證明了他自衛殺人的事實,真正的科姆斯和科姆斯父親也出現并重金聘請律師為他打官司。最終,主人公殺人罪名不成立,無罪釋放。原本鐵漢無情的男主角決定接受科姆斯父親提供的工作,結束危險漂泊的生活。未來等著他的,是與瑪麗恩小姐的幸福快樂的生活。
從《假冒的波頓·科姆斯》中我們可以看出,卡羅爾·約翰·戴利對于小說中的硬漢偵探形象的塑造是鮮明的。雖為錢奔波,但嫉惡如仇、善良且富有同情心。雖然因為對于女性角色的低估而陷入險境,但不能否認他們是有能力的、身手敏捷的、智慧的英雄。
雖然提起硬漢派偵探小說,讀者們更容易想到的是哈梅特和雷蒙德·錢德勒,但卡羅爾·約翰·戴利有史以來塑造的這第一個硬漢偵探形象依舊體現了所有人們熟知的硬漢的特點,為后人硬漢派偵探小說的發展開創了先河。
參考文獻:
[1] 張愛珍. 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漢形象分析. 吉林:短篇小說,2012.
[2] 一翎. 反映西方現實的/ 硬漢偵探小說. 沈陽:環球文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