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慶郵電大學法學院 張磊
我國P2P線上網絡借貸的法律風險規制及防范研究
文/重慶郵電大學法學院 張磊
P2P網絡借貸平臺,這種新的金融表現形式給失衡的借貸市場注入新鮮的血液,但我國市場準入標準不明確、信用體系不健全、相關法律管轄真空等原因也帶來了新的法律風險。本文將分析P2P現階段所面臨的法律風險,并提出應對的防范措施。
P2P 網絡借貸;法律風險;規制
P2P網絡借貸平臺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傳統的民間借貸往往受地域性的影響,中小企業融資難,民間的閑散資金找不到有效的投資途徑。P2P網絡借貸平臺主要是提供小額民間借貸,對現有的銀行體系進行補充,方式靈活、操作簡便。所謂P2P意思是“Pear to Pear”,也就是點對點的傳輸方式,P2P平臺在其中充當的是一個連接個體資金與個體借貸雙方的第三方平臺。P2P網絡借貸平臺主要有借款人、貸款人、P2P平臺和第三方托管機構幾個法律主體。他們之間又會產生相應的法律關系,首先是貸款人與借款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他們之間的借貸關系是P2P網絡借貸平臺中最基本的法律關系,我們用傳統的借貸便可理解。其次是借貸雙方與P2P平臺之間的法律關系,P2P網絡借貸平臺只是一個給借貸雙方提供借貸機會的第三方平臺,人們傳統誤解是將資金借給平臺,平臺再將資金配給貸款人,當出現問題時便會要求P2P平臺承擔全部的責任;還有就是P2P平臺與擔保機構的擔保關系,P2P應選擇具有相關資質,有能力承擔相應風險的擔保機構,保護借貸雙方的利益。
據最新數據統計,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已經超過500家,未來也將會有更多的P2P平臺成立。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公司會選擇不同的方向占領市場,有的公司提供股票、期貨配資等服務。有的公司沒有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對借入主體沒有嚴格的審查,壞賬率上升,最終走向滅亡。還有的公司打著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幌子,進行詐騙,最后消失得無影無蹤,由于網絡的虛擬化,涉及的主體遍布全國各地,很難追回借款。據《華夏時報》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4月,全國累計已有119家P2P‘倒閉’或‘跑路’,涉及資金共21億元。在這種形勢下,P2P網絡借貸的法律風險便會顯現出來,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便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的P2P網絡借貸平臺準入門檻較低,對其的監管還處于真空狀態,一方面大量的P2P網絡借貸公司不斷成立;另一方面也有相當部分的公司瀕臨倒閉。同時,沒有完善的征信體系,給P2P借貸平臺自身經營也帶來了很大的局限,P2P網絡借貸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蘊含著相當高的法律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電子借貸合同難以查證的風險。傳統的民間借貸會由借貸雙方簽署合同作為憑證以便日后進行維權。P2P網絡借貸平臺是互聯網金融的產物,涉及的權利主體往往來自不同的地域,若仍采用紙質合同,將帶來極大的不便,同時還增加了P2P網絡借貸平臺和第三方擔保機構,更為復雜。現在的P2P借貸平臺普遍采用的是電子借貸合同,合同中包括借貸主體、借貸內容及多方的權利與義務。各方可以在P2P平臺及時看到這份電子借貸合同,但是電子數據也存在不穩定性,可能因為操作不當而被刪除,或者是當糾紛發生時,P2P平臺對合同的內容進行篡改,即使沒有篡改也無法證明。這就造成了權利人沒有維權的證據,P2P網絡借貸平臺也因自身沒有證據證明而被卷入糾紛。
(二)監管缺失的外部風險。目前,國家行政部門還未成立專門的P2P網絡借貸監管機構,其性質也很模糊,所以造成了監管真空。部分地區由金融辦進行監管,但是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其權利范圍和監管方式。這就給一些不法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機,有的公司甚至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詐騙。
(三)當事人征信信息不完善風險。與國外的征信體系相比,我國的征信體系發展時間短,有征信的市場管理和征信活動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還有部分公司打著“征信”的名義卻從事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活動,使得市場秩序異常混亂。“目前法律有規定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和國務院各職能部委能夠進行征信,”P2P網絡借貸并沒建立起自己的征信制度,只是根據借貸的不同額度進行不同級別的自行審查,但是審查的標準在行業內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有可能會提供虛假的個人信息,既使提供的信息屬實,也很難評估出借款人的真實情況。
(一)對電子借貸合同進行第三方保全驗證。借貸合同是借貸關系產生的重要憑證,既是借款人維權的重要證據,也是P2P網絡借貸平臺免責的重要證明材料。但電子數據的不穩定、易刪除篡改等特性使得電子借貸合同的證明力不足。針對此問題,筆者認為應對電子借貸合同進行第三方保全認證。即在電子借貸合同已完成將要發送前運用哈希算法進行保全,在將電子借貸合同發送到各方客戶端時同時發送電子戳或者是電子保全證書。當糾紛發生時,多方便可通過電子戳和電子保全證書來驗證電子借貸合同是否被篡改,從而可以發揮此借貸合同的真正效力。這樣既可以在糾紛發生前保全證據,預防糾紛,P2P網絡借貸平臺也可據此證明自己的權責范圍,免于糾紛。目前,重慶郵電大學的電子證據保全中心已與華龍網、重慶市版權局等多家公司單位合作,共發出60多萬張電子證據保全證書,避免了多起糾紛。
(二)完善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監管和相關管理。對P2P網絡借貸的監管應從政府行政部門和行業自律組織兩個方面著手。各地政府可組織與P2P行業相關聯部門進行討論,選定某一具體部門對P2P行業進行監管,賦予其足夠的權利,并明確具體的監管范圍和監管方式。對P2P網絡借貸平臺實行備案制,平臺要定期向負責的部門提供報告,適當提高平臺注冊的最低資本,由地方政府進行風險管控。行業自律組織可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還應當逐步形成授信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好自己的監督和管理責任。
(三)完善個人信用認證體系。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較為完善,若P2P網絡借貸平臺建立自己的征信系統成本過高,可選擇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作。在對用戶個人信息使用的同時,要注意對客戶個人信息的保護,防止泄露的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在此基礎上,還要和工商、稅務、政法部門等聯合建立信息庫,實現信息共享,既可以充分利用政府部門的資源,也可以使相關的部門更好地進行監管。“P2P網絡借貸的行業內部也應該建立統一的征信標準,嚴格執行,建立黑名單互換機制。”對客戶的審核直接關系著借貸合同的執行,一方面要審核客戶提供的信息是否屬實,無法從文字資料中判斷的,應去實地考察,不能簡單地通過這一種方式審核,應建立多重審核機制,對于不符合條件的客戶,禁止其交易。
P2P網絡借貸在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大勢所趨。面對這樣的新鮮事物,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阻力,借貸雙方交易的過程中存在著相當的法律風險。為了P2P網絡借貸更好發展,我們要提出其中的法律風險,并防范解決這些風險。我們要不斷地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政府部門的監管,明確監管的主體和職責,電子借貸合同的保全認證就是一個新的探索,之后還要逐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營造一個健康的民間借貸環境,促進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發展。
[1]唐繼剛:中外信用信息制度比較研究及我國信用信息制度體系的構建.學位論文,20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