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焦名海
黃炎培論辦公效率的提高
文/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焦名海
上世紀30年代,針對政府機關辦事效率低的狀況,黃炎培認為要提升辦公效率,需要加強辦公人員的修養、培養共擔責任、有遠大理想、做事縝密、管理民主的精神,細分事情、做好計劃,制訂標準,公開公正考核。
黃炎培;行政;辦公效率
上世紀30年代,針對當時政府機構運作遲緩,人員多、辦事效率低下的情況,以甘乃光為首的一批高級行政官員,開展了提高機關行政效率的改革。因其參與人員多、歷經時間長、影響較大,后來稱之為“行政效率運動”。黃炎培領導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接受相關機構的委托,舉辦了多期辦公室人員的培訓工作,黃炎培也先后16次給培訓人員作講述。為了滿足更多機關辦公人員的需要,黃炎培將報告整理成書,于1933年由商務出版社出版了《機關管理一得》一書。1947年,黃炎培針對抗戰后機關辦公的需要,又對此書作修訂,以《民主機關管理》為名出版,仍由商務出版社出版。這兩部書中,黃炎培借鑒西方的管理思想,結合自己40多年辦公管理經驗,對機關辦公管理進行了深刻地闡述,其中有許多觀點對于現在仍然有借鑒意義。限于篇幅,下面重點論述黃炎培關于提高辦公效率的思想。
黃炎培認為,一個機關的工作效能,其實質是“一個人根據其人生觀所發生努力的總和”,同時認為辦公人員“個人身心的進益”,可以“促成機關總效率的加強”。為此,他認為機關要利用辦公人員的工作余暇,借助集體活動,加強辦公人員的身心修養。這樣做不僅可以“解免個人公余的煩惱”,代替他們的“非正當消遣”,而且還有利于公務。
黃炎培還認為,辦公人員可以從下面幾個途徑來加強自己的身心修養。第一,召開工作研討會。辦公人員集中一起,研究工作“品質上驗其完善與否”“數量驗其充分與否”“時間上驗其比較改進與否”。對工作研討個人也可以開展,但相比于集體研討,更能加強辦公人員的修養,因為在集體討論中,每個人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也要大膽地批評別人”,在集體上相互批評雖有爭吵,但不會形成成見,反而會促進感情。第二,讀書會。黃炎培認為讀書會不僅可以解免煩悶,代替非正當消遣,而且還能為大家帶來讀書樂趣。
黃炎培認為,除辦公人員要加強修養外,領導更要加強修養。領導加強修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躬親”。這里躬親不是所有事都要領導去經歷,而是在適當范圍內,又有適當的機會,對于重要的事務,要“親身嘗試一下”,這樣可以對事情的具體細節有所了解,同時也可以了解承擔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恰當。此外,還可以“增加從屬人員的勤奮”。第二,“率先”。 “率先”,就是“要別人做,自己先做;要別人不做,自己先不做。”“率先”,不僅是個人“處世的金針”“成功的寶筏”,而且也是“教育”從屬“少不得的”方面,黃炎培舉例說,假設科長在工作上自己不努力,而要科員努力,這是不可能的。第三,“后繼”。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本人做的事,后來接手的人知道從何處著手;一是要培養能接手自己工作的人。這樣一旦本人離開,也不至于耽擱事務。
黃炎培認為,提高辦公效能,全體辦公人員還需要一種“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把控住局面,才能在遇到艱難時,克服困難,才能保證職員在張弛有度的氛圍中完成工作。黃炎培將這種精神歸納為7個方面:第一,“擔得起”,辦公室每一個工作人員“發揮他們的熱忱,能相互感動”,有著“偉大的共同目標”,能“下定決心”克服種種障礙。這樣,“自然舉重若輕,任何艱難擔得起”。第二,“立得穩”,就是辦公人員在遇到任何危難時,心里“不慌張”,手足“不錯亂”,以“鎮定的精神”控制局面。第三,“展得開”,辦公人員看事要有“遠大的眼光”,對人要有“開闊的胸襟”,平時做事能“發揮大無畏的精神”,認為應做的事,能大膽放手去做。但是要避免好大喜功。第四,“照顧得周密”,辦公人員既要放得開,也要做到周密,要做到周密就是辦公室的“一事一物一地一人”都有人管理。第五,“處理得從容”,辦公人員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緊張,要學會“一張一弛”,“使精神因一度激起而奮發,因一度放松而休息”。這樣,全體人員就能在“努力而不喫力”條件下“協調前進”。第六,“傳得下”,辦公室管理要避免“一朝去位”“無人繼續”的情況,需要全體職員“發揮民主作風”,使人人成為“能繼之人”。要“把工作經歷寫成史實傳之后人”。第七,“結束得干凈”,當有些事務需要結束的時候,辦公人員能做到“能發能收”。當需要“發”時能按上級要求把事情做好,當需要“收”時,能“毫無牽扯,隨地隨事可以圓滿收場”。
就當時辦公情況來看,事情不分輕重緩急,事情不進行分類管理,處理時無頭緒、無計劃等也辦公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黃炎培針對當時辦公效率低下的情況,認為要提高辦公室事務處理的效率,首先要對事進行細分。認為是細分可以避免對管
理事務的“忽視”,同時可以避免事務管理中由于“當局的一時沖動”,造成“忽輕忽重,忽起忽滅”。那么如何對辦公室事務進行分類呢?黃炎培認為,當一個機關開辦之初,可以根據一般辦公室事務處理的常規來分。等事務復雜以后,可以按具體情況來劃分。黃炎培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內依政策的規定,外應事實之需要”來分,即政策規定的重要事項,即使很簡單,也要做詳細地細分。還有就是臨時急需的處理事務,也要做細分,總之,細分事務要做到“應無盡無,應有盡有,急其所急,緩其所緩,再根據事實要求,與不違背經濟原則兩條件下,靈活運用。”
提高辦公效率除了強調對事項進行細分外,他強調做事要有計劃,認為“辦事成功與否,大部分看他所定的計劃怎樣”,所以他提出計劃“值得用心去做”。他認為制訂事務管理計劃前,要對事項進行縱橫兩個方面作考慮。橫向考慮,就是考察事務之間是否具有相互關聯,它們是否可同時處理;縱向考慮,就是要處理的事務是否“一本一末”的關系,是否存在先后關系。如果有這些關系,就可根據這些關系,制訂工作程序,然后“次第進行”。當計劃制訂好后,需要執行計劃的“誠意”,如果“只圖事項繁多,文字好看,并沒有從緩急先后上審慎考慮,名為計劃,實不成為計劃。”
黃炎培認為辦公效能,關鍵是人,而要提高人的效能,除了加強職員修養和精神培養外,還要加強考核,主張通過“明以試功”的考核來激發職員的積極性。為此,事先必須制訂效能標準。黃炎培將辦公效能分為“完成”“正確”“迅速”“經濟”四個等級。“完成”是指將所有事務全部做完,“如只做到一部分,還不算成功。須要完全做到”。“正確”是指處理事務不能出現差錯。因為出現差錯“就有誤事的可能”,所以“正確是最要緊的”。“迅速”是指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事務,完成的時間標準要“依事的難易,經過實際的反復實驗”來確定,同時應以多數人完成時間來確定。當用時間來檢查工作效率時,可采取“定時量”和“定時點”的方法,但定時法比定量法好,比如撰寫一份文件,用定量法就是規定他兩天完成,今天交給他任務,明天就要完稿,但更好用定點法,即規定明天何時完成。
黃炎培認為現代任何事業“都有時間性”,講究時效。要提高辦公效率,還應合理設置辦公部門,加強辦公部門與各部門的聯系。黃炎培認為辦公室設置,首先根據其使命來選擇地方。“服務于某種人的,應將機關設置在這類人中,服務于廣大民眾的,應將機關設置廣大民眾中”。其次根據其性質來選擇地方,辦公室是一個上傳下達的地方,它與機構各部門都存在著聯系,是機構的中樞部門。所以辦公室設置要保證“各局部、各方面與中樞往來便捷”,能“居高臨下”,對各局部、各方面 “易于照料與統制”。
在加強辦公室與各部門聯系方面,黃炎培提出了縱橫聯系法。“縱”的聯系,即在辦公室下設置下層機關,每個機關聯系一些部門,但是也防止過多設置機關,一般說來,一個人聯系十個左右的機關是恰當的。“橫”的聯系,主要通過部門會議來進行。為了提高效率,黃炎培建議同署辦公,加強辦公室與部門的聯系,充分發揮部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