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靖
(福建省寧德市中醫院,福建寧德352100)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2例
張 靖
(福建省寧德市中醫院,福建寧德352100)
目的:探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本院2012-01/2014-03收治的4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觀察組,該組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另隨機選取本院同期收治單純接受西醫治療方案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40例,為對照組.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完成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療效作評估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9%(39/42),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80.0%(32/40),差異有統計學價值(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現存在嚴重藥物不良反應,順利完成療程.結論: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常規治療聯合中醫治療方案不但可收到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而且安全性高,不會影響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普及與推廣.
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發病于糖尿病群體的一種慢性合并癥,患者癥狀包括肢體麻木、膝與跟腱反射衰退和關節疼痛等.目前該病在國內外的患病率為5%~50%,因其癥型復雜多樣,醫學界尚無根治本病的特效藥.以往DPN患者的治療方案主要為飲食控制、彌可保等,但療效難以令人滿意,反復治療不但增加患者心理和經濟負擔,且降低了治療依從性.隨著對DPN研究不斷深入,中醫對該病治療也有了可喜的發展,本院近年來對DPN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2-01/2014-03收治的42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觀察組,該組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另隨機選取本院同期收治單純接受西醫治療方案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40例,為對照組.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39~69(平均52.3±2.1)歲;病程5~10年.患者均表示自愿充當本研究的受試對象,無合并心腦重癥、精神異常及對研究藥物過敏者.兩組患者如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方案[1],對患者進行糖尿病健康宣教,調整患者飲食結構并對飲食進行嚴格控制,應用胰島素或其它口服類降糖藥物對血糖進行控制,給予劑量為500 μg彌可保,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1次/d.應用凱時注射液,將其劑量10 μg溶入20 mL NS中,通過靜脈注射方式給藥,1次/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2],藥方組成如下:地龍10 g,黃芪50 g,當歸、赤芍、牛膝、紅花及丹參等藥材各15 g,茯苓、桂枝與生地黃等各20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服用.
1.3 療效標準 以下內容為本研究療效判斷標準依據[3]:治療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甚至消失,經檢測顯示MCV為正常或者提高5 m/s,判定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有改善,MCV提高但不超過5 m/s,判定為有效;患者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惡化的,判定為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使用SPSS12.0對納入研究對象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s形式對計量資料進行統計,使用t檢驗,兩組之間是否存在統計學意義使用χ2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完成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療效作評估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9%(39/42),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80.0%(32/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2 安全性 兩組患者均未發現存在嚴重藥物不良反應,順利完成療程.
糖尿病是當前常見慢性終身性疾病,糖尿病會導致患者發生各種嚴重并發癥,并對其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其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占據糖尿病患者比例達到28%,與糖尿病腎病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稱為糖尿病三大并發癥[4].糖尿病周圍神精病變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誘發,當前認為引發出現糖尿病神經并發癥的因素有血細胞異常、血管硬化、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等,外周神經病變則是由微循環障礙而誘發[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中醫“痹癥”范疇,認為該病發生主要因為血瘀氣滯、氣血失衡、脈絡痹滯.本研究所使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祛痹止痛、養血通絡的作用,其中黃芪可補氣活血,桂枝具有通陽益氣的作用,紅花與地龍均有鎮痛通絡和活血化瘀的效果,當歸、赤芍則可生血益氣,生地黃可滋陰補腎[6].
本研究中接受常規治療聯合中醫治療方案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無藥物引發不良反應事件,該結果提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可收到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高,不會影響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普及與推廣.
李太嶂膂力過人,身體強健,雖說不如張萬邦粗壯,力量上卻不遜色,雙肩被鎖后并不慌張,雙手上移,反拿對手上臂。他沒練過龍爪手、虎爪功、鷹爪功,這樣做顯然傷害不了對手。此招巧妙之處在于,雙方一味較量臂力,指爪上的力道大為減弱。不僅如此,李太嶂力貫雙臂后,筋腱肌肉鼓脹起來,肩膀變圓增厚,這樣一來,雖說秦鐵崖已拿住他雙肩,卻無法傷其筋骨。這種技巧,跟張萬邦防守秦鐵崖的方法異曲同工。
[1]張 亮,石堅如.西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00例臨床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1,7(8):80-81.
[2]Jurado J,Ybarra J,Pou JM.Isolated use of 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s and 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 in diagnosing diabetic polyneuropathy:“the North Catalonia diabetes study”[J].Nurs Clin North Am,2007,42(1):59-66.
[3]郭麗珍.西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作用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3):90-91.
[4]曾小紅,王建平.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4,30(4):294-295.
[5]朱 嵐,金劍虹,魏 燕,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J].浙江臨床醫學,2015,17(2):282-283.
[6]張濤靜,龔燕冰,周 暉,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西醫診治[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8):2433-2436.
3.1 CTPI+CTA掃描特點 CTPI+CTA掃描具有簡單、經濟、快速、準確、安全等特點,通常在10 min內能完成全部檢查,獲得普通CT掃描、腦血流灌注成像、腦血管情況等圖像,尤其適應于急診患者.CT-PI能顯示與神經系統損害相對應的腦組織局部灌注缺損區,CTA能顯示對應動脈血管狹窄、閉塞程度[4],聯合使用能科學客觀地評估腦血管病變血流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在缺血性腦卒中診斷中,采用CTPI+CTA檢查,有利于明確患者發病部位、性質、血管狀況等,對治療方案的選擇、預后評估提供依據,節約寶貴的治療時間,從而降低致殘率與致死率.
3.2 CTPI+CTA掃描存在的缺陷 CTP檢查存在人為因素,閱片必須由經驗豐富的影像學臨床與臨床醫師共同進行,避免結果判斷的誤差;CTPI檢查面積直徑約10 mm左右,檢查敏感度不高.本研究有3例患者臨床表現為一過性昏迷,CTPI檢查未見異常,考慮TIA發作,對癥治療后未見緩解.入院2 d復查CT見囊后肢梗死灶,增大誤診和漏診風險.CTA干擾圖像失真,后處理時間長,過程繁瑣,圖像處理方式缺少統一標準,同時無法連續觀察腦循環過程,對頸動脈小分支阻塞可能導致漏診.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CTPI+CTA掃描模式將不斷創新和改進,從而更加準確地反映腦組織血流動力學變化,進一步明確頭頸動脈系統閉塞及狹窄程度,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徐 偉,楊立民,汪長勝,等.螺旋CT一站式檢查對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全科醫學,2010,8(12):1614-1615,1637.
[2]張記偉.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6):49.
[3]李皖生,徐小輝,陳華彬.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卒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3):526-527.
[4]張麗麗,李 華,楊春燕.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臨床與CT灌注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5):339-341.
R587.2
A
2095-6894(2015)06-035-02
2015-04-29;接受日期:2015-05-09
張 靖.本科,住院醫師.研究方向:內分泌.Tel:0593-2093011 E-mail:ioyjordo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