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英
嘹亮軍號,吹響興企強音——東方富達公司傳承軍工文化,鑄就企業發展優良DNA
■ 潘 英

40多年來,東方富達公司一直沿用軍號聲傳遞作息訊息,軍號已成為公司企業文化的一個代表符號。
河北東方富達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光明的辦公室里有一個大書櫥,書櫥顯著位置擺放的不是書籍,而是一把軍號——金黃的顏色配上鮮艷的紅綢,非常奪目。這是一把普通的號,但擺在這里有著更多的內涵。如今,許多公司上下班打鈴或放音樂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然而在東方富達,四十多年來一直沿用軍號聲傳遞作息訊息。
王光明說:“科技生產必須創新,而優良的文化傳統必須堅守。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我想,作為一個企業,要發展壯大也必須有文化興盛為支撐,東方富達脫胎于軍工企業,那么‘軍工文化’的優良傳統必須繼承。軍號聲一天七次在廠區內回蕩,看起來是一種形式,其實不然。我們曾經改用鈴聲,但許多職工不同意。一位職工代表說:起床號、集合號、休息號……聽到號聲使命感、責任感油然而生,干勁就來了,如果聽不到軍號聲心里感到空落落的。
廊坊市廣陽區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立恒,曾經作為一名普通職工在東方廠工作過九年時間,非常關注企業的發展。言談中他對自己的這段經歷流露出一種感慨和自豪。他說,“軍工人國家利益第一,不畏艱難、甘于奉獻的精神讓我在后來的工作崗位上受益頗多。”當年廠區在太行山深處淶源縣一個偏僻村莊,每天的工作生活都是伴隨著軍號聲開始,伴隨著軍號聲結束。工廠是半軍事化管理,軍號聲成為大家行動的命令。王立恒認為,如今東方富達公司將這一做法延續了四十多年,可見“軍號”已經成為東方富達企業文化的一個代表符號。
不僅如此,國家利益至上以及質量文化、安全文化等等軍工企業的優良基因,在這里不但得到繼承和發展,而且與國際先進的管理文化相交融,形成了東方富達公司文化的獨特DNA。
作為廊坊陸軍預備役后勤保障旅修理二營預任教導員,王光明常說:“我們能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好環境,離不開強大的國防作為支撐,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國防建設。”自他穿上軍裝那天起,始終將“預任當已任,預任要勝任”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情系國防,牢記使命,履職盡責,用責任和使命書寫著一名預備役軍官的愛軍精武情懷。
2005年3月,預備役保障旅計劃增編修理二營,并決定將其預編在河北東方機械廠。面對廠里某些領導預編預備役會給企業增加負擔的擔憂,王光明認為:“部隊的軍事化管理對企業發展有促進作用,還能增加員工的國防觀念和愛國熱情,增強凝聚力,這是好事!”受領任務后,在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內,王光明就完成了營部的編組任務,并劃撥10余萬元專項經費完善營部的配套設施。組建當年,該營就抽組官兵參加省軍區組織的“防空—2005”演習,有力保障了防空作戰演練任務的圓滿完成,獲得了省軍區領導的充分肯定。
“國無防不強,民無防不安”。王光明為了讓公司員工更多地了解國防、熱愛國防,他每年要組織公司員工上幾次國防教育課,并安排訂閱了多種軍事類報刊雜志,帶領公司員工認真學習,在全公司形成了學軍事、愛國防的濃厚氛圍。同時,王光明注重將部隊的管理理念、管理經驗與企業管理體制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積極推行軍事化管理,不斷創新組訓模式,有效地強化了員工的紀律意識,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較好地實現了“興企強武、互促雙贏”的目標。
東方富達公司黨委副書記楊煒從參加工作起,已經44年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東方人”。“可以說,我見證了東方廠四十多年來的風風雨雨,體味到了酸甜苦辣。董事長時刻把職工們的冷暖裝在心里,凝聚了人心,煥發了戰斗力。”
人還是那群人,廠房還是那座廠房。但十幾年來發生的一幕幕一樁樁故事刻在東方人的心中。
十幾年過去了,職工李燕說起自己住進宿舍樓的情景,難以抑制自己激動的情緒,眼里淚花閃爍。1998年,王光明到東方廠的第三天,400多職工圍住他討說法。原因是上屆廠長答應為職工蓋宿舍樓,向每人集資一萬元,結果樓沒蓋,錢折騰光了。職工們當年住的房子是簡易過渡房,條件很艱苦,集資款也大多是向親戚朋友借的。職工們看王光明一時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情緒非常激動,別有用心的人甚至挑唆:“攆走他……”王光明想,安居才能樂業,為職工解決住房和恢復生產一樣,是重中之重,這步棋必須走好。
“沒錢,我也要給職工蓋起樓房!”王光明向職工們承諾。“騙子,沒錢想蓋樓?誰信呀!”其實王光明經過深思熟慮已經想出了一條“無中生有”的妙計。
1998年,借國家住房改革之機,王光明到省市兩級政府部門問政策、求支持,拿到了省政府給廊坊市的專項批文。他專程跑到市政府向市長匯報情況征得支持,市政府研究決定免去東方廠建樓的基建配套費,并從各方面予以照顧。10月1日,第一棟住宅樓開工,承建方墊付50%資金。沒等第一棟樓竣工,1999年10月,第二棟樓開始基建,王光明征得有關部門同意以每平方米800元的價格賣給職工,所得款項除一部分償付承建方外,為第三棟樓打下了基礎。就這樣,利用政策和市場兩個輪子相互支撐,五棟職工宿舍樓相繼拔地而起。廠里沒花一分錢,解決了200多戶職工住房難題。
在王光明的倡導下,公司一直把對職工的人文關懷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從而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綿綿不絕的強勁動力。多年來,公司之所以能夠和諧穩定發展,得益于將精神文明建設和生產經營同安排、同部署,精神文明建設和生產經營實現了互促雙贏。公司先后榮獲河北省國防科技工業文明單位、廊坊市文明單位和河北省文明單位稱號。
(潘英,東方富達工會宣傳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