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便開始了美妙的人生旅程。年歲漸增,成長的不只有身體,還有心靈。
幼時懵懂,以為最快樂的莫過于與小伙伴玩耍,吃好吃的,穿新衣裳,最難過的莫過于心愿未被滿足,最緊張的莫過于被老師提問和在公開場合發言表演,七八歲的心如同雨后初晴的天,透徹潔凈的藍。
將入初中,自我意識慢慢蘇醒漸漸發芽,開始思考未來,憧憬人生。我不再像兒時作文中那般豪言壯志:“我長大要當偉大的科學家!”而是由于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與他人的聯系和在社會中的角色,懷揣著謹慎之心,打量起世間百態,開始認真思索規劃自己的未來。十二三歲的自我意識和存在感如同早春瑟瑟風中的種子萌發,小草冒尖,柳枝抽芽。
二八年華,高中的我正用一點一滴的經歷見聞豐盈內心,感受精神世界的成長。我喜歡讀一些好書,體悟前人的生存智慧,看一些訪談,了解當代人的生活感悟,與不同的人交流,思索身邊人的鮮活經歷。閱讀觀影,尋覓的是生活百態人生存在,渴求的是在潤物無聲中讓自己心智成熟,過一種獨立、自足、圓滿、平靜的生活,在最大程度上與自己的存在裸裎相見。
人最美妙之處莫過于思考,在精神世界里構筑恢宏大廈。
喜歡思考最自然的生活心態。耄耋之年才開始繪畫創作的摩西奶奶有一句很妙的話:“我不知道怎樣的生活更美好,我能做的只是盡力接納生活賦予我的,讓每一個當下完好無損。”生活總是由一個個二十四小時堆積而成,對誰都不曾偏袒,也不曾吝嗇,但只有極少數人能了悟自然的生活狀態。如今的我們,大多數都陷入一邊是歲月飛逝催人奮進,一邊是慢下來讓靈魂跟上來的矛盾之中。古往今來皆是如此:一邊是莊子托山為缽,剪水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來去,雅士林逋注月光為酒,化綠水為詩,梅妻鶴子“只覺青山綠水與我兩情相宜”;一邊是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的諄諄教誨,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執著與擔當。總是在不斷的見聞親歷中感受新的體悟,漸漸明了不論是出世還是入世,最應堅持的,恰如摩西奶奶所言:“讓每一個當下完好無損。”
喜歡思考如何面對高峰與低谷。人生難有一帆風順者事事順遂,我們都難免會得意忘形,失意消沉。如此循環沉浮一世,當真要如此嗎?身處高峰,自會有種唯我獨尊的霸氣,仿若恍惚以為自己便是那普照眾生的太陽,而跌落谷底的落差,又將其打回原形,難以接受。人生愁苦,無關其他,其實都源于內心屏障太多,只因放不下忘不掉,日日糾結,傷心不已。能于熱中思冷,則一世不受凄涼;能于淡處求濃,則終生不受枯槁。所以,不論是身處康莊大道抑或荊棘叢生,都應保持一顆適度放生和憂患意識的心。
喜歡思考自己與世界的聯系。索爾仁尼琴曾言:“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司湯達也曾高呼:“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正路過人間。”走向外界,走入社會,我發現是走向自己的內心。內心中正在抽芽的各種觀念,折射在學習、處事、交友等多種社會活動中,逐漸明白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張曉風曾呢喃:“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我喜歡觀世間百態,思個體人生,在思索自我、處世、人間中,感受精神世界靜默的成長與心靈的逐漸充盈,對我所處的這個世界收獲更廣泛深刻的體悟與聯系,付出更真摯的情感。
在思索中,我看見,春天向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