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松 孫志麗
摘 要:通過分析研究將蓬勃山東金礦床類型初步確定為蝕變巖型,大致了解了礦體規模、形態、產狀、品位變化情況,大致了解礦石的物質組成、礦石質量,并進行相應的綜合評價。為勘查區的進一步評價和外圍找礦提供了重要依據。
關鍵詞:金礦床;礦床成因;找礦標志
1、區域地質
區域古生代地層屬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中、南天山-北天山地層區,覺羅塔格-黑鷹山地層分區,中新生代地層屬天山地層區,北山地層小區。區域范圍內出露地層以古生界為主,并有少量的中生界及新生界。
2、勘查區地質
勘查區主要出露地層為石炭系下統綠條山組(C1l)與白山組(C1b),兩組地層為整合接觸關系,屬于上古生界石炭系地層;巖體主要為華力西中期早石炭世閃長巖(C1δ),分布在勘查區北部、南部及東部邊緣,此外見有部分花崗斑巖(γπ)、二長巖(η)、閃長巖(δ)、閃長玢巖(δμ)、輝綠巖(βμ)等脈巖,且區內部分地區石英脈(q)極為發育。區內構造活動主要為斷裂構造,走向大多為北西西向,部分見有近南北向,主要分布在勘查區西北部與東南部邊緣。
2.1 地層
勘查區內石炭系地層主要為下石炭統的白山組(C1b)與綠條山組(C1l)。
2.1.1 下石炭統白山組(C1b)
白山組分為3個巖性段,即白山組下段(C1b1)、白山組中段(C1b2)和白山組上段(C1b3);呈條帶狀分布于工區的主體部分,北東東-南西西方向展布。
(1)白山組下段(C1b1)大面積出露于工作區的中部,主要巖性為灰色英安巖、灰色安山巖零星見些流紋巖和凝灰巖,其中以灰色英安巖為主,產狀2°~8°∠40°~73°。
(2)白山組中段(C1b2)從工作區西部向北東方向延伸貫穿整個工作區,主要巖性為變質砂巖、凝灰質砂巖和石英片巖等,其中變質砂巖分布較廣,局部見有凝灰質砂巖和石英片巖產狀,34°~178°∠45°~82°,與上下巖段呈整合接觸關系。
(3)白山組上段(C1b3)分布在工作區的西北角,主要巖性有英安巖、安山巖和少量流紋巖等,其中以安山巖為分布最廣,為主體巖性,產狀347°~52°∠33°~79°。
2.1.2 下石炭統綠條山組(C1l)
綠條山組呈條帶狀近東西向分布于工區的南部,主要巖性為千枚巖和硅質板巖,其中千枚巖分布較廣,為主要巖性,產狀336°~31°∠27°~58°。
2.1.3 新生界第四系(Q)
區內第四系分布較廣,在工作區西部分布面積較大。主要為湖積、洪積、沖洪積物及風積砂土,厚度一般1m~10m不等。
2.2 構造
礦區內褶皺及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其中褶皺構造規模一般較小,而斷裂構造規模相對較大。
2.3 巖漿巖
勘查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其中主要侵入體為華力西中期巖漿侵入活動的產物。
2.3.1 侵入巖
勘查內范圍內巖漿巖主要分布于北部、南部及東部邊緣。巖石為早石炭世閃長巖(C1δ),呈巖基和巖株狀產出,集中分布于大斷裂的兩側。
2.3.2 脈巖
勘查區內脈巖較為發育,主要有石英脈(q)、二長巖脈(η)、輝綠巖脈(βμ)、花崗斑巖脈(γπ)、閃長巖脈(δ)與閃長玢巖脈(δμ)等,多數走向為北西-南東,裂隙侵入,與構造線方向一致。
3、礦體地質
勘查區圍巖蝕變較強烈,且圍繞金礦化體呈帶狀分布,主要的熱液蝕變類型有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絹云母化是另一種重要類型的蝕變。金礦化帶內大多數的千枚巖均已受到強烈的絹云母化。
3.1 礦體特征
總體來說礦體嚴格受地層控制,含礦巖石主要為千枚巖、炭質千枚巖等。
(1)I號礦體
礦體賦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統綠條山組(C1l)炭質千枚巖中,沿走向長度未控制。傾向約為63°,傾角約34°。礦體厚度0.69m,Au平均品位26.71×10-6。
(2)Ⅱ號礦體
礦體賦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統綠條山組(C1l)千枚巖中。沿走向長度未控制,傾向約為65°,傾角約34°。礦體厚度1.00m,Au平均品位1.13×10-6。
(3)Ⅲ號礦體
礦體賦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統綠條山組(C1l)千枚巖中,礦體圍巖為千枚巖。沿走向長度未進行控制,傾向約為15°,傾角約33°。礦體平均厚度0.80m,Au平均品位3.42×10-6。
(4)Ⅳ號礦體
礦體賦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統綠條山組(C1l)千枚巖中,礦體圍巖為千枚巖。沿走向長度未控制,傾向約為15°,傾角約34°。礦體平均厚度1.31m,Au平均品位1.75×10-6。
(5)Ⅴ號礦體
礦體賦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統綠條山組(C1l)千枚巖中,礦體圍巖為千枚巖。沿走向長度未控制,傾向約為15°,傾角約34°。礦體呈透鏡狀產出。礦體平均厚度1.41m,Au平均品位1.25×10-6。
3.2 礦石質量
勘查區所發現的礦石多為千枚巖,鱗片變晶結構,千枚狀構造。
礦石的礦物主要由脈石礦物和礦石礦物組成。其中礦石礦物主要以自然金為主,自然星點狀分布于礦石中,呈金黃色。硫化物主要為黃鐵礦和方鉛礦。脈石礦物主要由泥質礦物、石英以及絹云母組成。
3.3 找礦標志
地層(層位)標志:綠條山組千枚巖為本區的找礦目的層,形成金工業礦體的幾率最高。
構造標志:受區域性近東西向斷裂破碎帶控制及次一級北西向斷裂破碎帶對成礦物質運移和沉淀提供通道和沉淀場所。
脈巖標志:勘查區脈巖與金礦化在空間上具一致性,巖脈活動的脈動性決定了礦化的多期性。金礦化多與石英脈的分布和侵入有關,即石英脈的集中分布區是礦區的找礦標志。
4、結論
在今后的地質找礦工作中,本區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具有Au元素化探異常的石炭系下統綠條山組上,即主攻方向為蝕變巖型金礦。
參考文獻:
[1]聶鳳軍,江思宏,白大明,等.北山地區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
[2]董青松,王聰,彭春偉,等.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蓬勃山東銅多金屬礦預查報告[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