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敬超
摘要:淵源流長的中國戲曲已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和感情,它既可以高居于廟堂和藝術盛殿,讓人類最優秀的文人拍案叫絕,也可以深入到窮鄉僻壤,讓目不識丁的鄉民們如醉如癡。但1840年鴉片戰爭的到來,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這一現實深深地刺痛了國人。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識分子在繼承中國古典戲曲的基礎上,對傳統戲曲的內容、角色、舞臺藝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和革新,希望以詩、小說、戲曲等文學形式為媒介,向民眾輸入西方的民主思想,振作國民精神,鑄造新的國魂。
關鍵詞:清末民初;知識份子;戲曲改良
戲曲改良運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戊戌變法至 1904 年, 這一階段以梁啟超為代表, 主要宣傳維新思想,即改良腐朽的官僚制度。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流亡日本,廣泛接觸到西方文化,希望借用外國的人和事來描繪中國的社會現狀;借用身著洋裝的外國人,唱著中國經典戲曲里的唱詞,喚醒民眾;借用戲曲呈現的舞臺效果,形象生動地反映時代的心聲。
繼梁啟超之后,以柳亞子為代表的一些文人紛紛撰文參與討論戲曲改良運動,共同為戲曲改良出謀劃策,擂鼓助陣,掀起了第二次戲曲改良運動,即1904 年至1911年。1904 年9月,柳亞子、陳去病、汪笑儂等人在上海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戲劇雜志——《二十世紀大舞臺》。其中,柳亞子在該雜志中, 明確提出通過戲劇改良喚醒中國國民的民族精神與革命精神, 推翻清朝的黑暗統治, 建立共和國的民主思想。
知識分子對戲劇的創作主要以民族主義為核心、以西方戲劇為榜樣,戲劇中的主角也相應地從傳統戲曲中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變為具有革命意識的知識分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戲曲的走向。
(一)戲曲題材
題材的選擇不僅是對作家創作精神的詮釋,也是作家文學觀念的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戲曲內容以神仙鬼怪、富貴功名、寇盜、男女私情為主。晚清以后的作品,題材的選取分為兩種:一種是借鑒外國人民通過革命,使國家走上獨立民主的歷史事件,以激發中華民族的士氣,如:法國大革命的《斷頭臺》、俄普奧瓜分波蘭的《波蘭亡國慘》等 。,另一種是借歌頌古代民族英雄事跡和古代國家兵強國勝、四方歸服等故事,宣揚愛國熱情、喚醒國人的作品,有描寫文天祥的《愛國魂傳奇》、岳飛的《黃龍府傳奇》等。這一時期的戲曲作品, 曾被鄭振鐸譽為:“ 激昂慷慨, 血淚交流, 為民族文學之偉著, 亦政治劇曲之豐碑” 。
(二)戲曲角色
如何使戲劇角色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使其在舞臺上長久不衰, 是中外戲劇家一直追尋的問題。如何創造出高度個性化、富有生命力的戲曲角色,并通過戲曲角色傳達自己的政治見解, 也是戲劇家最關注和重視的 。
戲曲改良運動為知識分子與戲曲藝人之間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梁,兩個群體在文化上開始了真正的溝通。當革命知識分子走進戲曲藝人時,情況遠非他們想象的簡單,由于戲曲藝人長期生活在不平等封建社會里,加上統治階級對他們的奴役與迫害下,使戲曲藝人,對身家以外的事情淡之漠然,特別是涉及國家政治方面的大事時,不僅漠不關心,還避而遠之。在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國人的冷漠,更重要的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因而,革命知識分子在改良戲曲的同時,決定首先改造藝人,重塑戲曲藝人的靈魂,尤其是在民主意識教育方面,知識分子更是不遺余力。一方面,努力提高戲曲演員的社會地位, 讓他們懂得自身的重要性,并且加強對他們的訓練,提高其文化素養。使其真正的成為戲曲改良的執行者。另一方面,在新戲中向觀眾宣傳民族獨立意識和自由、平等思想,隨著藝人在此戲中的排演,逐漸在藝人中潛移默化地擴散,最終感染他們,喚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激起他們的愛國激情。
(三) 舞臺藝術的革新
在舞臺布置上, 知識分子提出學習西方, 采用聲、光、電、化改進舞臺藝術,增強演出效果。
在戲曲劇種上,改良京劇,減少昆曲的出演場數,廣泛皮用簧和梆子等地方劇種,增加學生劇、時裝新戲、時事戲等的演出,試圖為中國戲劇舞臺帶來嶄新的面貌 。
在戲曲演出形式上,新排演的戲曲中,演員們的登場,也并沒有像傳統戲曲一樣,通過舞臺活動,刻畫角色的性格,而是用較長的旁白和適當穿插唱詞,宣講政治局勢、分析構成社會的危機原因、討論救國主張。而曲中的旁白與唱詞,這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政治志向的反映 。
繼知識份子對中國傳統戲曲的大膽革新,許多雜志均開展了戲曲改良的討論,涉及問題之廣,討論之深,都是歷史上未曾見過的。而這一切也推進了戲曲藝術的新發展。有若干劇種,在此期間進行了唱念做打、服飾造型、舞臺表演、音樂聲腔等各個環節的大膽革新,生旦凈丑各行當也都出現了流派紛呈的繁盛景象,使戲曲事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彥君:《梅蘭芳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出版
[2]鄭振鐸:《晚清戲曲錄敘》、《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出版
[3]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出版
[4]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傳奇雜劇卷.敘例》.北京:中華書局.1960出版
[5](日)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北京:中華出局.2010出版
[6]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編:《中華文化通志-戲曲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出版
[7]胡全章:《從舊戲場到新“學堂”―――白話報刊與近代戲曲改良運動》.《中國現代文學叢刊》.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