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然 王毓瑋 李婉玥 李九彬 羅鍵
摘要:巴渝民居吊腳樓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建筑。結合重慶北碚境內現存6處吊腳樓的分布及修建歷史,在文獻查閱的基礎上對巴渝民居的歷史演變進行了初步探討。結果表明,北碚巴渝民居的演變歷史可分為8個階段。巴人經歷了原始穴居或巢居到居住干欄、版筑、穿斗房屋的發展過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山地建筑——吊腳樓。
關鍵詞:吊腳樓;巴渝民居;歷史演變;重慶北碚
1.引言
巴渝民居吊腳樓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建筑。勤勞而智慧的巴人為躲避危險的動物、適應復雜的地形和濕熱的氣候,就地取材,在巴山渝水間修筑起一座座干欄式建筑,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山地建筑——吊腳樓。吊腳樓的興起顯示了巴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體現了中國民居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態哲理.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護性地開發利用即將消失的吊腳樓資源,我們以處于嘉陵江下游的重慶市北碚區為例,對區內現存吊腳樓資源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并試圖梳理其演變脈絡,進一步發掘其價值,以期為巴渝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盡綿薄之力。
2.研究區及吊腳樓資源概況
2.1 研究區概況
北碚區地處三峽庫區庫尾,是重慶市主城9區之一,位于重慶主城區的西北面,距市中心約50km。全區面積為755km2,介于29°39′10″—30°3′53″N,106°18′14″—106°56′53″E之間,東接渝北區,南連沙坪壩區,西界璧山區,北鄰合川區,轄天生、朝陽、金刀峽、三圣等5街12鎮。常住人口73萬人,以漢族為主,另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
2.2 研究區內現存吊腳樓資源
一年多的實地考察結果顯示,研究區內現存吊腳樓為6座,分別是位于朝陽街道文星灣社區的盧作孚紀念館(原文昌宮)、北溫泉街道金剛村金剛碑老街、金刀峽鎮永安村偏巖古鎮、童家溪鎮同興村的李氏民居和半邊樓,以及水土鎮中心衛生院舊址。研究區遺存的吊腳樓數量較少,全部位于嘉陵江干流或其支流黑水灘河的河谷地帶。除盧作孚紀念館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外,其余吊腳樓狀況均不容樂觀。
3.北碚吊腳樓的歷史演變
通過對北碚現存6座吊腳樓的分析,并結合查閱的文獻,可以將研究區巴渝民居的演變歷史分為以下8個階段。
3.1 先秦時代(穴居巢居)
巴人多聚族而居,形成巴鄉巴村。3000多年前,重慶遠古先民就聚居在嘉陵江兩岸的山區、丘陵地帶生息、繁衍,創造了豐富的先巴文化。北碚緊鄰的合川是巴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曾作為巴國別都(時稱“墊江”)。北碚建制之初,有部分村鎮即從合川劃來。洞穴考古中,古人類化石、遺跡等屢見不鮮。對重慶“銅梁文化”的考古推斷,距今兩三萬年前的古人類已“構木為巢”,在樹上搭“棚架”而居,這可以說是干欄式建筑的始祖。
3.2 秦漢時期(重屋累居)
2010年10月,北碚東陽街道黃桷老街舊城改造工地上,考古人員發現了西漢早期巴人墓群。古墓群包括17座墓葬,是迄今為止重慶發現并發掘的最大巴人墓葬,也是嘉陵江下游首次發現大規模的西漢早期墓葬群。出土文物中,既有如柳葉劍、青銅矛、釜等很強烈的晚期巴文化因素,也有如青膏泥、蒜頭壺等秦文化的遺緒,還有大量的早期漢文化陶器,反映了在嘉陵江下游的巴地在西漢時期文化因素的碰撞情況,同時也可看出巴文化逐漸消融、漢文化逐漸在重慶地區興起和擴張的現象。
3.4 明代(“融合”吊腳樓)
自先秦起,秦人、蜀人、楚人就不斷與巴人交流,在不斷的文化碰撞和融合中,漸漸形成了客家文化和土家文化。在此影響下,巴人民居吸收了漢文化的建筑營造技藝,衍生出融合期的吊腳樓——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融合。
3.5 清代(“制式”吊腳樓)
由于自然環境惡化、戰亂等原因,我國歷史上曾有多次民族遷徙。其中,明末清初延續百年的“湖廣填四川”是涉及面最廣、涉及人口最多的遷徙。這次遷徙不僅促進了巴蜀大地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而且更加興盛繁榮了巴蜀文化。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遷來的移民帶來家鄉的文化與先進的農耕技術,并與原有文化融合。外地文化與當地文化在移民與本地人的碰撞、交流中達到有機地融合,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生命力更強健的文化。
3.6 民國初年(“漢化”吊腳樓)
水土鎮中心衛生院舊址始建于民國初年,為三層穿斗式結構,緊鄰嘉陵江。因為醫療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略顯簡陋的吊腳樓不能滿足需要,已經遭到廢棄,成為危房。
3.7 民國后期(“簡易”吊腳樓)
1927年,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出任峽防局局長;1936年,盧作孚擔任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區長,北碚進行了鄉村建設實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大量國民內遷,北碚成為小陪都,航運發達。此時北碚正碼頭江邊建起了眾多簡易的吊腳樓,供碼頭工人及來往客商棲身或歇息之用。因為嘉陵江每年夏季漲洪水,故而吊腳樓的分布開始向嘉陵江的支流上游分布,如馬鞍溪兩岸,吊腳樓保存至20世紀70年代。
3.8 建國后(“新式”吊腳樓)
建國后的吊腳樓歷經滄桑,根據調查,其數量正在快速的減少。近年來,隨著政府對傳統文物保護力度的加強和民眾對傳統文化繼承意識的提升,對吊腳樓的文化性改造使其獲得了新生。如文昌宮在2009年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被修繕,建成盧作孚紀念館。更為經典的“新式”吊腳樓之作是位于重慶上半城的洪崖洞,“洪崖洞民俗風貌區”項目是2005年重慶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之一,如今已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已成為國內外游客赴渝旅行的必去之地。
4.結束語
作為巴渝民居的典型代表,吊腳樓在研究區內的演變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了解巴渝文化的一個良機。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實,并創造更好的未來。在我國現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下,吊腳樓屬于中國傳統建筑的范疇,政府對口對其進行保護的管理的機構主要有文物部門和建設規劃部門。但對這一巴渝文化的“活化石”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對巴渝歷史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政府的職責,更是我們每一個巴渝兒女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重慶市北碚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重慶市北碚區志[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