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麗 董青松
摘 要:通過分析研究將道嘎諾古爾金礦床類型初步確定為石英脈型,大致了解了礦體規模、形態、產狀、品位變化情況,大致了解礦石的物質組成、礦石質量,并進行相應的綜合評價。為勘查區的進一步評價和外圍找礦提供了重要依據。
關鍵詞:金礦床;礦床成因;找礦標志
1、區域地質
區域古生代地層屬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中、南天山-北天山地層區,覺羅塔格-黑鷹山地層分區,中新生代地層屬天山地層區,北山地層小區。
2、勘查區地質
勘查區主要出露地層為下古生界志留系(S)及新生界第四系(Q)。主要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它們集中發育在勘查區中部,呈北東向貫穿全區,斷裂性質以壓扭性為主。區內侵入巖主要有華力西中期堿長花崗巖(C2χργ)、石英閃長巖(C1δO)、閃長巖(C1δ)三種類型。
2.1 地層
2.1.1 志留系中統公婆泉組(S2g)
公婆泉組地層呈北東向展布于工作區南部,地層呈北東展布,地層南傾,傾角40°~55°,與上覆地層志留系上統碎石山組(S3s )呈整合接觸。
本組地層可分為3個巖性段,即公婆泉組下段(S2g1)、公婆泉組中段(S2g2)和公婆泉組上段(S2g3)。
(1)公婆泉組下段(S2g1)其巖性主要為泥質板巖。
(2)公婆泉組中段(S2g2)巖性主要為粉砂質板巖、變質石英細砂巖,以粉砂質板巖為主。
(3)公婆泉組上段(S2g3)主要巖性為變質粉砂巖。
2.1.2 志留系上統碎石山組(S3s )
該組地層主要分布于工作區中部至北部,整合于公婆泉組變質砂巖之上,侵入該組地層的侵入體主要為華力西期閃長巖。地層呈北東向展布,整體向南傾斜,傾角45°~60°。碎石山組地層可劃分為2個巖性段:碎石山組下段(S3s 1)和碎石山組上段(S3s 2)。
(1)碎石山組下段(S3s 1)主要巖性為石英片巖局部夾有安山巖、二長石英巖。
(2)碎石山組上段(S3s 2)主要巖性為石英巖、大理巖,以石英巖為主。
2.1.3 新生界第四系(Q)
工作區第四系覆蓋范圍較大,主要分布于工作區西部,其主要巖性為第四系風積、洪積沙土及礫石。
2.2 構造
勘查區在大地構造上處于天山地槽褶皺系的東段,斷裂構造為工作區主要構造形跡。受區域性甜水井-六駝山深大斷裂影響,勘查區內主要斷裂為近東西-北東走向,其余次生斷裂呈北西向或北東向斷裂。斷裂性質以壓扭性為主,沿斷裂帶巖石破碎強烈。
2.3 巖漿巖
勘查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并具有明顯的多期性特點,其中主要侵入體為華力西中期巖漿侵入活動的產物。巖漿侵入活動受構造運動的影響和控制較強,侵入巖體多數受二級構造單元控制,與構造線方向一致。
2.3.1 侵入巖
勘查區內侵入巖主要有華力西中期閃長巖(C1δ)、石英閃長巖(C2δο)、堿長花崗巖(C2χργ)、等三種類型。
2.3.2 脈巖
勘查區內脈巖較為發育,主要有石英脈(q)、花崗細晶脈(γι)、花崗斑巖脈(γπ)、閃長巖脈(δ)與斜長花崗斑巖脈(γοπ)等,沿東西向、北東向裂隙侵入。
3、礦體地質
礦(化)體圍巖全為蝕變閃長巖,巖體普遍蝕變較強,表現為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及弱碳酸鹽化,含金石英脈多具褐鐵礦化。
3.1 礦體特征
(1)①號礦體
①號礦體位于AP6異常內北側早石炭世閃長巖體中,地表為一條近南北向褐鐵礦化石英脈,脈長約8m,脈寬0.3m,產狀為傾向約270°,傾角約為73°。礦石礦物為自然金,星點狀分布于礦石中,呈金黃色,表面具擦痕。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多呈白-灰白色,礦化部位呈紅褐色,礦體圍巖為石炭世閃長巖。
對①號礦體施工探槽取樣H1-H3,其中H1號樣品Au品位22.00×10-6,樣長0.3m,米·克/噸值為6.60×10-6·m。
(2)②號、③號礦化體
②號及③號礦化體平行排列,間距約10m,為2條北東向褐鐵礦化石英脈,兩條礦化體均位于AP3異常內西南部早石炭世閃長巖體中。
②號礦化體長約50m,礦脈具有強烈褐鐵礦化,新鮮面內可見粉末狀金屬硫化物,產狀為傾向130°,傾角約為70°,假厚度為1.1m,Au平均品位為0.33×10-6。
③號礦化體長約100m,礦脈具有強烈褐鐵礦化,新鮮面內可見粉末狀金屬硫化物,產狀為傾向約130°,傾角約70°,假厚度為1.5m,Au平均品位為0.25×10-6。
3.2 礦石質量
勘查區內含金石英脈的主要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黝銅礦及自然金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常見礦石結構有結晶結構、浸蝕交代結構等;常見礦石構造為星點狀、浸染狀、角礫狀構造等。
3.3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3.3.1 礦床成因
工作區內礦(化)體位于上石炭世閃長巖內的石英脈中,石英脈走向與總體構造走向一致,均為北東向,且礦(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具有明顯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初步將本區礦(化)體的成因類型確定為石英脈型。
3.3.2 找礦標志
(1)斷裂破碎帶標志:受區域性近東西向斷裂破碎帶控制及次一級北東向斷裂破碎帶對成礦物質運移和沉淀提供通道和沉淀場所。
(2)脈巖標志:礦區脈巖與金礦化在空間上具一致性,巖脈活動的脈動性決定了礦化的多期性,石英脈的集中分布區是礦區的找礦標志。
(3)圍巖蝕變標志: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圍巖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硅化、黃鐵礦化等。蝕變越強的地段,一般金礦化品位較高。
4、結論
本次工作在閃長巖體內的石英脈中發現了Au礦化,單樣品最高品位可達22.0×10-6。本次工作各探礦工程的實施均位于閃長巖體內部,而對于閃長巖體與地層的內外接觸帶上并套合有Au元素異常的位置沒有進行全面工程驗證。就目前工作成果來看,本區主要成礦類型為石英脈型,但對比鄰區推測本區在巖體與地層的內外接觸帶以及斷裂破碎帶之中也具有成礦可能,應在下步工作中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聶鳳軍,江思宏,白大明,等.北山地區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
[2]董青松,王聰,彭春偉,等.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道嘎諾古爾銅多金屬礦預查報告[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