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黎妮 史艷 仇張麗 李晨露


摘要:本文以GIS空間分析功能為方法,在南坊鎮土地整治規劃中將其應用到村莊優化布局工作中,定量分析出南坊鎮21個行政村整治的方向。
關鍵詞:GIS、整治規劃、村莊優化、南坊鎮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全國村莊面積在土地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減量規劃的基礎上不減反增,導致全國城鎮建設規模增長空間被村莊的無序擴張所擠占,城鄉建設規??臻g逐年緊張。另外,傳統的村莊布局受自然、人文因素影響長期處于農民的自發選擇狀態,散亂布局占用了大量耕地資源,影響了新農村建設。近年來, GIS空間分析功能在土地管理中應用逐漸廣泛,使空間數據獲取與分析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本研究將GIS技術應用到村莊整治規劃工作中,對村莊整治選址適宜性進行探討。
1.研究區概況
南坊鎮地處禮泉縣北部山區,東靠叱干鎮,南依建陵鎮、石潭鎮,西與乾縣、永壽縣相接,北鄰涇河與淳化縣隔河相望,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8°17′44″-108°23′54″、北緯34°38′40″-34°50′02″之間,全鎮土地總面積13218.5公頃,下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為25033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715元。全鎮地勢北高南低,海拔900-1467米,林草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2.9℃,年平均降水量563毫米,無霜期214天,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是禮泉縣蘋果最佳優生區。
2.空間分析功能
村莊規劃是土地整治規劃安排的重點內容之一。在編制土地整治規劃中需對全域內村莊的布局進行優化分析,本文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為依據,著重從空間布局方向對南坊鎮村莊現狀進行分析。
根據南坊鎮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運用GIS空間數據處理功能,提取對當地居民生活生產最主要的道路(主干道服務半徑)、水(公共基礎設施服務半徑)、責任田分布(耕地/園地最適宜耕作半徑)、地形坡度四個因素對全鎮村莊分布進行空間分析。以宜于居住和諧發展為目標,將影響因素進行緩沖區分析,依據新農村建設標準分成3個等級進行量化賦值:適宜區,較適宜區,非適宜區(表1)。
2.1 道路對村莊布局的影響
道路能夠服務、輻射的區域面積,距離越遠,服務能力越弱。研究結合相關文獻分析選取500m 和1000m作為兩個分界點,把輻射區域分成3個等級。
2.2 耕地/園地最適宜耕作半徑的影響
南坊鎮農地以耕地、園地耕種為主,參考相關文獻,按照一般人步速1.1m/s,從村莊到田間往返約1小時途程為最大限度。本文選取20min和30min作為半徑,將最適宜耕作半徑距離分成3個等級。
2.3 地形坡度對布局的影響
南坊鎮屬殘原溝壑區,地形破碎,地質災害頻繁,地形坡度是當地居民宅基地選址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建設部《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2],本文選取坡度低于5°的區域為適宜區,5°~15°為較適宜區,大于15°為不適宜區域。
2.4 公共基礎設施服務半徑的影響
南坊鎮屬北部低山丘陵與南部臺原的連接過渡地帶的嚴重缺水地區,有“旱腰帶”之稱。在空間分析中重點考慮了自來水設施的分布、其次考慮配套設施的服務半徑。農民業余時間出行的理想時限為10~15min,一般人步速約為1.1m/s,計算出公共基礎設施兩個服務半徑為660m和990m。
四個因素分析結果見表2。
結果顯示,非適宜區內的多數村莊為咸陽市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了讓農村貧困人口告別土窯洞,告別危漏房,告別獨居戶的"三告別"工程后遺留的舊村莊。可見,空間分析結論較符合當地農民對居住布局的優化意愿。
3.布局優化
將上述影響分區進行空間疊加,同時遵循村莊選址避讓基本農田、地質災害區的要求,將基本農田和地質災害區與之疊加,得到空間適宜性選址。將現有村莊分成以下3個類型。
3.1整體搬遷型
該類型村莊主要分布在山區深處交通條件差、地質安全隱患大、人口規模小、生存條件惡劣,需逐步引導其向中心村集中,改善居住環境和生產條件,騰退并整治搬遷后的舊村莊,有效增加耕地面積。主要涉及莊頭河、北峰村。
3.2完善發展型
該類型村莊為保留村莊,該區域由于地理位置較好、基礎設施較為齊全、具有一定發展潛力,故予以大體保留。主要涉及王羅、北牌、南牌、大牌、北坊、東南、蘇家。
3.3重點發展型
重點發展型是指區位條件好,基礎設施較完善,人口規模相對較大的村莊。在這一區域內建設中心村居民點,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發展新型農村社區中心。涉及中峰、北嶺、中信、水平、五井、東峰、北坊、東伍什、鄭家嶺、東牌、伍塬、雙咀、五峰村。
4、結語
目前,土地整治在范圍、內涵、目的和手段上正在發生深刻轉變,村莊整治規劃布局優化涉及農民生產、生活的切身利益,已不能單純以“省錢省事”為目標而按照傳統的思路和方法進行土地整治規劃。本文將GIS空間分析功能引入土地整治規劃的村莊布局優化中,對全鎮21個行政村進行了歸類,有效拓展了土地利用布局優化在土地規劃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參考文獻:
[1]蔣勇軍,況明生,李林立,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重慶市自然災害綜合區劃及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8(4):627-63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CJJ83-99)[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