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楓 朱京海
遼河干流城鎮的建設,應當堅持尊重地區差異性,根據地貌格局進行分區發展、分類指導,形成不同區域城鎮化多元統籌、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局面。
昌圖-康平區段——丘陵臺地地貌,耕地以旱田為主。是以農場和苗圃、林地等特有的自然特征為主的生態田園耕作區。逐步推進農莊和農場的規模化、產業化耕作和生產方式,同時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休閑產業等,實現產業升級,“四化”同步。
鐵嶺縣+開原+沈北新區段——山間沖積谷地地貌。本區采用縣城突破和增長極培育策略,鼓勵城鄉結合部、近郊區的人口的就地城鎮化和異地城鎮化,重點打造具有遼河文化特色的濱水新區以及各具特色的小城鎮。
法庫區段——山前坡地地貌,要突出遼代文化特色、山水景觀,以特色城鎮為核心,發展特色景觀,促進人口的適度城鎮化。
新民北區段——緩沖斜高地地貌,采用自主創新發展策略,提升工業化品質,推進本地人口就地城鎮化。發揮臨近沈陽都市區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建設都市后花園。
鞍山-遼中-新民南區段——河間平洼地地貌,重點發展各種專業種植業園區和生產基地,突出品牌特色,引領區域發展。
盤錦區段——濱海平原地貌,基于紅海灘奇觀與亞洲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最大的葦海濕地兩大壟斷性資源的優勢,組合瀕臨渤海、古鎮渡口、遼河入??凇⑺畮焖W密集、濕地溫泉等五大綜合體資源,建立生態養生、濕地休閑、未來人居、休憩娛樂、商務會議等功能,推進全域城鎮化試點的建設,建設具有田園水鄉風情的北方城鎮。
1.沿線城鎮建設濱水新區
充分利用整治后遼河的生態景觀優勢,引導近河城市(縣城)“向河”發展,建設濱水新區,在濱水新區大力發展旅游服務、體育休閑、商務會議、高端房地產等產業,發展成為城市新的增長極,全線重點打造7個濱水新區。
鐵嶺段重點發展銀州區和凡河新區兩個靠近遼河的濱水新區,銀州區靠近遼河,應該以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為主。凡河新區距離遼河相對較遠,可依托遼河適當發展相對獨立的會議度假和旅游地產項目。
沈陽段重點發展新民和遼中兩個靠近遼河的濱水新區。新民可依托遼河發展城市新區,提升城市功能。遼中與遼河之間有高速公路相隔,也可在遼河邊發展相對獨立的會議度假和旅游地產項目。
鞍山段重點發展臺安縣的黃沙坨濱水新區。黃沙坨地處遼河和渾河之間,資源獨特,是連接鞍山和臺安的重要節點,在發展傳統的加工和商貿服務業的同時,可適當分擔鞍山市的部分城市功能,利用濱水資源發展會議度假和旅游地產項目。
盤錦段重點發展盤錦市區濱水部分和新生兩個濱水新區。盤錦市區在濱河地區要加強服務業和公共空間的建設,以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為主。新生濱水新區地處遼河口,發展成為遼河濕地邊上的旅游接待、休閑度假基地。
表1 遼河干流沿線濱水新區建設引導
序號新區名稱所屬城市定位
1凡河濱水新區鐵嶺建設為適宜人居、適宜休閑度假、適宜創業的景觀水城,形成會議、旅游、度假、會展等功能片區,并寄托優良的生態環境優勢打造成為沈陽市的“后花園”。
2銀州區濱水新區鐵嶺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先導區,重點建設商貿購物中心、生態宜居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商務服務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等功能片區。
3新民濱水新區沈陽打造遼河流域新民段生態帶和旅游帶生態宜居中心、休閑旅游中心、商務服務中心等功能片區。
4遼中濱水新區沈陽遼中新的增長極,新的會議、休閑度假和旅游地產功能片區。打造“低碳新城”,展現特色“生態水城”。
5黃沙坨濱水新區鞍山遼河沿岸重要的商貿服務、休閑旅游中心,鞍山市西北部的經濟、交通中心,以商貿服務、休閑旅游為主的濱水新城。
6盤錦城區濱水新區盤錦工業強盛、交通便利、景觀優美、生活舒適、文化發達,具有北國水鄉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7新生濱水新區盤錦旅游接待、休閑度假為主導的新城區,重點建設商貿、居住及休閑旅游等城市功能片區。
2.沿線鄉鎮打造特色城鎮
(1)分區段確定沿線的重點小城鎮
積極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創造城市化發展新模式,遼河沿線建設30個濱水特色小城鎮,促進產業、人口和服務設施向特色小城鎮集聚,使這些小城鎮發展成遼河沿岸的產業集聚區、旅游接待服務區和文化展示區,帶動遼河沿線經濟永續全面發展。
鐵嶺段重點發展8個特色小城鎮,主要依托周邊資源發展旅游服務、民俗文化展示和現代農業。
沈陽段重點發展13個特色小城鎮,主要依托沈陽大都市區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在具有旅游資源的地區積極開展旅游休閑服務、民俗文化展示等。
鞍山段重點發展新開河鎮1個特色小城鎮,重點發展設施農業和濱河旅游接待。
盤錦段重點發展沙嶺等8個特色小城鎮,盤錦要逐步實現全域城鎮化,現有農村人口將全部集聚到這些小城鎮,這些小城鎮將大力發展現代農場型農業和河口濕地旅游接待服務。
(2)重點小城鎮建設指引
規劃將30個特色小城鎮劃分為五種建設類型,分別是現代農業服務型城鎮、休閑旅游型城鎮、文化展示型城鎮、綜合型城鎮、生態工礦型城鎮。規劃對五種類型城鎮進行分類建設指引標準樣板路必須是基礎設施具備的硬底化道路,道路兩側要求排水暢通,配有綠化路燈,并且路燈亮燈率不能小于90%;其中對標準樣板路路面紅線長度和寬度要求如下:休閑旅游型和綜合型城鎮路面紅線寬度長度不少于600米,不少于24米;生態工礦型、文化展示型鎮路面紅線長度不少于400米,寬度不少于16米;現代農業服務型鎮路面紅線寬度長度不少于300米,不少于12米;
商業步行街商業氛圍比較濃厚,人流量大,空間特色明顯。其中歲占地面積和街道紅線寬度的要求如下:休閑旅游型、綜合型城鎮商業步行街占地總面積不應少于2000平方米,或街道寬度不少于16米,街道長度不少于500米;生態工礦型、文化展示型商業步行街,占地總面積不少于10000平方米,或街道紅線寬度不少于12米,街道長度不少于300米;農貿市場建筑面積不少于500平方米;
建設日常運轉正常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萬噸以上,同時配套建設城鎮污水管網。
建設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及垃圾集疏運體系,科學合理選址,并按規范進行圖紙設計和施工。
建設生態公園,休閑旅游型、綜合型城鎮、生態工礦型、文化展示型生態公園占地面積不少于8萬平方米,其中具備休閑、健身游玩等功能現代農業服務型生態公園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
3.沿線村屯建設現代化新農村
規劃區范圍共有846個行政村,規劃按照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保護型等四類分類引導村莊布局,促進村莊適度聚集,提高鄉村發展水平。
(1)提升型。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提高公共服務設施水平、促進其與城市經濟社會的融合,將位于規劃城區、縣城、城鎮內的村莊要納入城市規劃統一管理。
(2)拓展型。發展條件較好的村莊要通過擴大征稅、地產、土地等政策的大力度,提升集聚能力;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完善服務業;加大規劃建設管理,提高綜合環境承載能力。建成獨具遼河文化底韻的休閑社區。
(3)整治型。要限制發展基礎薄弱、把近期拆遷難度大的村莊建設列為大規模建設,引領當地居民向城鎮與中心的集聚區。大型基礎設施構建、生態環境建設帶動民生建設,對受災嚴重的地區進行搬遷,科學的選擇安置區,避免多次拆遷,加強城鄉整治土地整理。
(4)保護型。針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的鄉和村莊,要注意人文環境的保護和延續,重視對整體風貌的保護和管理。
結語
遼河兩岸風光優美、鎮鄉棋布,我們更應該堅持因地制宜,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宜商則商”、“宜旅則旅”、“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的原則,積極推進遼河生態旅游戰略,防止一哄而上的盲目現象。小城鎮之間要發展城鎮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防止產業趨同,做到“一鎮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