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
一幅美妙的畫卷是:山下一座小城,城邊一座大山。而將小城峨眉山市和大山峨眉緊密相連的,是一條長約60公里,發源自峨眉山中的河流——峨眉河。峨眉河蜿蜒迤邐,從仙山上不竭地流淌下來,繞城而過,安然東去……如同山和城的血脈,峨眉河溫婉地將一山一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這的確是一塊原生態資源豐富、空氣純粹的養生凈土。所以在更多的時候,人們總是將它比喻為中國大西部的后花園……
仙山峨眉下
深受靈氣潤澤的小城
迄今為止,在四川乃至整個中國,能與“圣地峨眉”相得益彰的,莫過于這座與峨眉山同名同域的城市——峨眉山市了。因山而立市,山城一體,這既是峨眉山市的歷史,也是它的現實與未來。
提到峨眉山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座位于市內、“秀甲天下”的名山——峨眉山。峨眉山是大峨山、二峨山和三峨山的總稱,因大峨、二峨兩山相望如眉,故而得名。峨眉山地處峨眉山市西部,在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拔地而起,直入云霄,最高峰萬佛頂海拔達到3099米。因山勢陡峻,峨眉山氣候垂直差異很大,從山腳到山頂,亞熱帶、溫帶、寒帶氣候一應俱全,高海拔與多樣的氣候共同造就了峨眉山的雄奇秀美。
峨眉山全山森林覆蓋率高達90%,森林覆蓋率高,是峨眉山“秀”的根本。有關“峨眉天下秀”的贊譽,早在唐代詩人李白寫下“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之前就已被世人熟知。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登臨峨眉山,留下幾筆贊嘆便匆匆離去,他們都沒能盡享峨眉的靈秀。而真正在仙山中怡然自樂的,還是世世代代伴山而居的峨眉山人。
1400多年前,因仰慕峨眉風姿,越來越多的人遷居山下。為方便管理,當時的北周政府便在峨眉山東麓設立平羌縣,后更名為峨眉縣——這就是今天峨眉山市的前身。
從地理角度看,峨眉山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山麓,東北與川西平原接壤,是盆地到高山的過渡地帶,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性氣候,常年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7.2℃,年均降雨量1555.3毫米。整個峨眉山市地貌多樣,地勢起伏大,以西邊的峨眉山為起點,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種地形由高往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產藥草,丘陵種茶葉,平原多果蔬,物產豐饒,氣候溫潤,造就了峨眉山市這樣一個“宜居宜養”之地。這座背靠仙山的小城,從來都是人們攀登峨眉的第一站。
歷史上,有許多傳奇人物都曾在這峨眉小城駐足,如藥王孫思邈、著名道教學者陳摶、大詩人蘇東坡等,他們或者在此洗滌風塵,為登山養精蓄銳,或者就長期隱居于此,修身養性,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便是藥王孫思邈。隋末唐初,孫思邈曾兩次登上峨眉,在山中采藥、精研醫術,前后長達20余年。峨眉城中的郎中和百姓,聽聞藥王到來,紛紛向孫思邈討教疑難雜癥,學習調養之法。孫思邈來者不拒,并將其中出眾者收為弟子,悉心指教,峨眉醫術從此聲名遠揚。今天,峨眉山市境內仍多名醫和壽星,估計也是受到了藥王的遺澤吧。
山下一座小城,城邊一座大山。每天早上,當清冽的空氣從峨眉山上飄下來,把小城完全滲透了的時候,山和城早已詩意地融為了一體。而峨眉山市的空氣質量在國內首屈一指,負離子含量高,濕度適中。都市中的人們初來此地,剛一下車,清新的空氣便撲面而來,貪婪地吸上一口,絲絲清甜頓時充滿了整個胸腔。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崇尚自然、養生的觀念流行開后,峨眉山市便成了炙手可熱的養生圣地。天南地北的人們匯聚這里,他們飲山泉、品山珍,修習傳統的峨眉養生內功,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更是把峨眉山市變成了自己頤養天年之地。
仙山上下來的河
峨眉河滋養的小天府樂土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古自今,這個峨眉山下的古城就是山水之城——峨眉山雄峙城西,而一股清流則從山中發源,蜿蜒而下,在峨眉山市的城邊潺潺流過,這就是峨眉河。
峨眉河主要發源于峨眉山前緣的弓背山、神掛山、尖峰頂一帶,挾帶著仙山靈氣,流經峨眉山市的黃灣、川主、綏山、符溪等鄉鎮后,一路歡歌,奔流至樂山大佛腳下,最終匯入大渡河。峨眉河蜿蜒迤邐,兩岸風光秀美,全長約60余公里,水流也不湍急,從源頭到下游,處處可感受到“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詩意。行走在峨眉河畔,天凈河清、平橋古渡、清流漱石、野渡舟橫……十數處景點串珠成鏈,步移景換。
峨眉河的曲折,遠遠超過了“九曲十八彎”。在河流的平壩區,因河床坡度平緩,沿河灘沱相連,景色秀美。早春時分行走河邊,只見野鴨嬉游,群群白鷺在河灘上悠閑覓食,緩步而過的水牛絲毫沒有打擾它們。河兩岸的油菜花地金黃一片,香氣馥郁,荷鋤而歸的農夫穿行在田間小路上。
由于有了峨眉河水的滋養,峨眉山市良田廣袤,適宜農耕,素有“川西小天府”之稱。農業的繁榮必然帶來商貿交通的興旺,千年歷史中,峨眉河曾是一條熙熙攘攘的水運要道。今天在峨眉河沿途,仍然可見一些古碼頭的遺跡,如符溪鎮的甄子場碼頭、綏山鎮的陡立坎碼頭、川主鄉的兩河口碼頭和黃灣鄉的石壩碼頭。峨眉地區出產的木材、糧食和藥材在此上船,一路往東進入長江,外來的游客、物資也在這些碼頭登岸集散。800多年前,南宋詩人范成大乘船上溯峨眉河時,看見沿途市鎮繁榮,田園風光綺麗,不由得詩興大發,佳句隨口而來:“泉清土沃稻芒早,縣古林深槐蔭高”。
如果說峨眉河流經的平壩地區風景好似江南,那它的上游就宛如世外仙境。峨眉河發源于峨眉山中,從黃灣鄉徒步順河道上行,數公里后就能進入了峨眉山腹地。這里人跡罕至,林莽蒼蒼,河面也迅速變窄,幾十米寬的水面在黃灣鄉龍門峽谷處僅有幾米,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春天的時候,群群蝌蚪像黑眼睛般貼在水底的石頭上,充滿讓人驚嘆的原生態風貌。
出龍門峽谷繼續上行,地勢又豁然開朗,頭頂山峰兀立,霧氣升騰。但等到云開霧散之時,便可仰望到峨眉金頂的風光。據《峨眉縣志》記載:龍門峽谷從清代起到民國,數百年間都是當地人的求雨之所,每當峨眉地區有干旱發生,縣里便會組織求雨隊伍到此。縣志中描述的求雨過程頗為有趣:事前先用楠木雕一個大虎頭,安放在峽谷中的一處石穴內,謂之“峽谷中有龍虎相斗,必起云雨。”屆時,旁觀的人群鳴放鞭炮并大聲吼叫,鞭炮聲息,旱魔立去。
如今,龍門求雨的故事早已沉入歷史,峨眉河上游也成為驢友們訪秘探幽的去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