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斌++朱少斌
摘要:地質災害通常是由于地質作用引起的,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損失的災害。一般可以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自然災害可以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人為地質災害一般是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具體表現在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水體流失、以及地震、火山等。了解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找到具體解決辦法,是我們目前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地質災害;地震;礦山災害;防御
地質災害伴隨著人類和自然環境成為了眾多災害的一種,它有著分布廣、危害大的特點。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和經濟損失。下面我們可以來看看這些年來各地方的地質災害。
地震:08年,是中國多災的一年,家喻戶曉的汶川地震,除了深深的痛惜,還有祝愿,祝愿一切會變得更好。四川,為什么如此多的破壞性巨大的地震?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價認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汶川地震不屬于深板塊邊界的效應,它發生在地殼脆弱區——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到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余震強度也不甘示弱,斷裂帶在擠壓力的作用下,由南向北東逆沖運動。14年的8月5日,又是一個舉國悲痛的日子。云南魯甸已致108.84萬人受災,589人死亡。震中復雜的地形,山高谷深、陡峭險峻、山體破碎、余震不斷。地震造成了嚴重的崩塌、滑坡、及大量的地質災害隱患換,甚至在局部形成了堰塞湖??芍旱刭|災害不可能是獨一無二存在的,一種災害的發生常常伴隨著另一種災害的出現,甚至更多。因此,他所帶來的災難無法衡量。
礦山地質災害:顧名思義,礦山地質災害肯定是由礦產開采引起的。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礦物的需求,但沒有節制的迅猛發展的礦山會因為追求于經濟而疏忽了礦山的合理管理。大多沒有環保措施,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的落后,這樣的話,礦產地質災害將會隨時發生。造成不可挽回的人員傷害和損失。地震,是用震級來判斷地震的強度。區別于地震,礦山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最主要的是可以分為突發性的和緩發型的。不可預知的,強度大的如瓦斯爆炸,巖爆等,我們一般被認為是突發性的。如地下水位的改變引起的災害。通常是礦坑突然涌水造成的。采礦過程中是無法估計這種水的滲透量有多大的因為這種情況的發生大多是突發性的以及規模比較大。所以,大量的地下水的涌入造成嚴重的人員受災情況。伴隨著這種災害引發的另一種災害如果發生將帶來毀壞性的打擊,如果,溶洞里面蓄水,附帶的泥沙和碎巖將會被一起隨水涌入坑內,造成的后果將是坑內被泥沙掩埋,人員和機器逃不出沙子的覆蓋。還一種情況叫坑內巖爆,這是由礦坑周邊的巖石在受到強大的擠壓后被壓縮,待到出現自由面時,巖石內部的壓力驟然釋放,巖石大量破裂向周圍噴射和爆散小碎塊。這樣的災害給礦山和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瓦斯爆炸想必是最嚴重的,常發生在煤礦,由于通風性能的不好,瓦斯氣體的積聚到了一定的程度,將會爆炸。財產到是其次,人員的傷亡將會是無法挽回的生命。
至于緩發型的,通常,一些地面塌陷的現象更為常見,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發生的。地面塌陷將導致某些建筑物的毀壞,建筑物的倒塌。間接的還可能引起大氣降水以至于地表水流入坑內,造成不必要的淹井事故。另一種緩慢型的無非是礦山災害引起的環境的污染。如采礦時期產生的有害氣體,未經處理將其排放,其產生的危害是江河海流的水域被污染,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其次,還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鹽漬化。
就像上面提及的一樣,沒有哪一種地質災害的單獨存在的,當然,采礦也會引發地震,也將引發泥石流,等等,所以,如何去防御將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關于地震,相關部門做好地震的監測預報,這是最重要的。災前的預防所收到的成效將會大大減少災后的人員和經濟的損失。加強災害管理,總結古今中外的防震減災的經驗,可以在建筑方面多下些功夫。研究最佳的特殊的防震結構,避免不利的建筑地。政府應加大力度宣傳防震的知識,喚醒廣大民眾;教育部門從小學生開始宣傳,真正做到當災難來臨時有過硬的心理素質;盡可能的減少人員的損失。關于礦山,我們可以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為了避免當地的巖土體變形帶來的災害,我們可以在采礦前做專門的地質勘察。對于之前已經引起過的災害點,我們需做好預防和加固工作。邊坡坡度的設計,做擋墻穩固邊坡。對于地下水的情況,可以做好下水道的排水設計。對于開采過程中形成的棄渣,一定嚴禁隨意亂拋,必須統一堆放至開采線以外的區域,或許,還可以合理利用,如做成園林景觀中的假山碎石。同時??梢灾矘溥€林,規劃礦山的復墾工作,在經過處理后的棄渣場上敷上表土再恢復植被,有利于根治水土流失的情況,以及地表巖體的保護。通過上述地質環境的恢復工作,相信,防患于未然總是沒有錯的。
如今以致未來,地質災害都將存在并隨時可能發生。它帶給我們的災難是一個是人員的傷亡,讓經歷災難的人失去親人,備受痛苦;另一個是災害給地表環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難以恢復。再一個是國家經濟的損失和社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亟需去解決,去處理,給國民一個穩定的心態,和受難者一顆安撫的心。不過,話說回來。事情的解決不是那么容易的,災害的防御,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需要我們伸出雙手共同去解決。一方面,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的意識,從我們所經歷的這幾次大災害來看,如: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的泥石流。表明了人民在遇到大災害時的意識和自我防護措施不是很清楚。另一方面,積極貫徹以“防御為主,救助相結合”的方針,達到生態與人類相和諧的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