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光
摘要:如何科學、準確的對各行業氣象服務效益進行評估和分析,對政府和企業正確決策,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呢?研究構建了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模式是不可或缺的。該評估模式以典型企業的氣象服務貢獻率的實際測定值為參考值,并運用專家評估法,由行業專家估測出氣象服務在該行業生產中的貢獻率,在此基礎上分析評估出行業的氣象服務效益值。本文主要論述行業氣象效益的評估方法。
關鍵詞:行業氣象;服務評估方法;研究
縱觀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對行業氣象服務效益的評估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更加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方法和評估模式正在不斷被各國的學者提出。但對于中國來說,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還處于起步階段。基于全國范圍內各行業總體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的研究較少,省級的單個行業的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研究的相對較多。中國行業氣象服務效益的評估工作仍然任重道遠,還需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構建出適應中國實際的評估方法和模式。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實際評估中考察每個經濟組織的氣象效用是不現實的。為了便于操作,在評估中對評估的行業應有所選擇。
1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的研究現狀
氣象服務效益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體,具有多元性、層次性、整體性和正面性的特點,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需要從理論上來對氣象服務效益評估進行界定和研究,也需要進行方法研究。
1957年,竺可楨先生就指出,要通過氣象服務來提高各行業的經濟效益。對于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而言,氣象對于農業經濟效益的影響最為直接和顯著,因而最先受到關注,嘗試建立模型進行氣象經濟效益評價,并將氣象與經濟的關系以學術命題加以闡述。隨著社會對于氣象服務需求的逐漸多元化,人們開始對氣象服務的屬性展開思考,氣象經濟的概念引起關注,人們意識到氣象是具有巨大潛在需求的產業。氣象服務產品既是一種公共物品,也是一種生產要素,并且具有強烈的時效性等特征,其經濟價值是通過用戶使用氣象服務產品來實現的;而氣象信息的不確定性,使得依據其進行的決策屬于不確定型決策,因此評價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方法也將是一個專業問題。由于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存在許多模糊概念,如氣象服務的經濟效益究竟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否應計入氣象服務經濟效益中等。氣象工作者也希望能從具體的評估中總結出一些理論,說明公眾氣象服務是有規律可循的,如社會公眾對各類氣象信息服務的需求基本合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和行為經濟學的信息“易得性理論。2006年,許小峰等應用勞動價值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和效用價值理論,系統地對氣象服務成本和效益評估進行了討論。
2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法
2.1公眾氣象服務社會效益評估方法
氣象服務滿意度是衡量公眾氣象服務社會效益的一項重要指標,主要指氣象服務用戶群對所感受到的氣象產品及服務所產生和帶來的效益或者效果,與他們所期望的氣象服務質量相比較之后,所形成的感覺狀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的評估最常用的是抽樣調查的方式,了解公眾對現有氣象服務的滿意度和需求情況,根據統計結果得到公眾對氣象服務的滿意度評價,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目前,公眾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正在從描述性統計的階段逐步向客觀定量評估階段發展。層次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式是已經應用于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評估中的兩種統計方法。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寫AHP)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學者Saaty提出,是解決多目標評價決策問題的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有效方法。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從而最終使問題歸結為最低層(供決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的相對重要權值的確定或相對優劣次序的排定。
(2)結構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簡寫SEM),也稱線性結構模型。它是利用一定的統計分析技術,對復雜現象的理論模式進行處理,根據理論模式與實際數據關系的一致性程度,對理論模式做出評價,以達到對實際問題進行定量研究的目的。結構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不可直接測量變量(即潛變量)與可測量變量之間關系,以及潛變量之間的關系。結構方程模型分為測量模型與結構模型。測量模型部分是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主要是表示觀測變量與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模型形式為:
x = ΛXξ + δ
y = ΛYη + ε
其中,x為p×1階外生觀測變量向量,y為q×1階內生觀測變量向量;ξ是m×1階外生潛變量(即潛在的自變量)向量,η是n×1階內生潛變量(即潛在的因變量)向量;ΛX為p×m階矩陣,是外生觀測變量x在外生潛變量ξ上的因子載荷矩陣;ΛY為q×n階矩陣,是內生觀測變量y在內生潛變量η上的因子載荷矩陣;δ為p×1階測量誤差向量,ε為q×1階測量誤差向量,δ,ε表示不能由潛變量解釋的部分。
2.2公眾氣象服務經濟效益評估方法
支付意愿法也被稱為自愿付費法,也是國內外比較認可的公益性服務或公益性設施效益的評估方法之一,很多公眾氣象經濟效益評估都應用支付意愿法來進行計算。節省費用法和支付意愿法在計算方法上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從為消費者節省費用的角度考慮最終的效益。“影子價格”是目前在公眾評估中最常用的方法,參照天氣預報自動答詢臺電話每撥通一次的價格,扣除通訊部門的成本和效益,就可以得到每人每次獲取天氣預報的影子價格。
結束語:
本文通過簡單的描述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的方法和研究,只有不斷的拓展思路,交流經驗,最終來提高公共氣象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氣象服務質量,發揮氣象服務的綜合效益,才能使得行業氣象服務效益的評估方法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韓穎,蒲希.中國的氣象服務及其效益評估.氣象科學, 2010,30(3): 420-426.
[2]張美娟. 臺風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法研究與系統開發[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
[3]顧春霞. 公眾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