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資源。每個地區的傳統村落都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藝術和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環境的和諧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很容易被忽視,本文結合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淺析傳統村落中大空間與小空間的形成和大空間與小空間相互關系,探討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保護發展。
關鍵字:傳統村落 空間 保護 發展
一、空間形態在傳統村落中的重要性及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進程中更多的保護內容向村落的傳統建筑保護和歷史環境要素保護傾斜,在傳統建筑部分要做傳統建筑分布、年代、高度、質量、結構、風貌、分類保護規劃圖等圖紙;在歷史要素部分要做村落歷史環境要素分布、保護規劃圖等相關圖紙,而在傳統村落空間部分要求做出村落肌理與歷史街巷分析圖和傳統街巷保護規劃圖,從整個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成果中看,與傳統村落空間分析和保護發展方面的內容所占的比重甚小,就整體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而言,村落的空間的分析與保護規劃是整個村落中的隱含的一條主線,是傳統村落賴以生存的一部分,所以在今后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中應逐步加深對村落空間的認識,更加完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
二、村落空間的形成
傳統村落空間形態是各個地域各種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在傳統村落大環境里,居民個體的建筑空間與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空間,構成民居所形成的小空間,村落中的個體民居小空間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村落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形成整個傳統村落大空間,民居建筑小空間與鄉土村落大空間,同處于同一母體即鄉土村落生態大空間之中,傳統村落鄉土聚落大空間形成原則上不能破壞鄉土生態的大環境,應與鄉土生態環境協調共生,并改善鄉土生態環境[1]。
探析傳統村落的大空間與民居小空間之間的關系,包括民居小空間與傳統村落大空間的關系,及相鄰民居小空間之間的關系。民居空間與傳統村落鄉土聚落空間的關系,體現在整個傳統村落鄉土聚落空間的系統格局上。相鄰個體民居空間之間的關系,體現在鄉土聚落空間的形態格局上。
(一)大空間與小空間的關系
1.放射式
村落公共區域的大空間一般位于村落的中心節點部位,周邊道路呈星狀向四周發散,道路周邊的各個民居小空間與村落大空間為向心式布局,各個民居之間的關系主要呈現出并聯,民居成片規模化發展,民居小空間與村落公共區域大空間之間的關聯性強,大空間集聚性強容易形成主題空間,同時民居小空間與村落公共區域空間的關系可能會因為距離遠近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等級的強弱關系,可根據各民居小空間的不同定位其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方式,這些空間與居民的繁衍生息密不可分。
2.線條式
線性的空間關系有很多種,分布也相對較為靈活。(1)村落公共區域大空間在村落的一側形成;(2)位于沿水岸一側;(3)位于線狀延伸的道路一側;(4)位于村落的主入口處;(5)位于村內道路的盡頭;(6)位于村落中部節點;(7)位于村落主要景觀部位。其以上形式依托的主要道路只有一條,各民居小空間位于主道一側或兩側,這時道路邊上的各個民居小空間與村落空間關系為線性布局,各民居小空間表現出串聯關系。這時的公共區域大空間應有效利用村落內有限的公共景觀資源,各民居應協調好互相依存的空間關系,將公共景觀資源利用發揮的到極致,這種空間形式也可以定位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3.散點式
散點式主要的優勢是村落內公共區域的景觀資源較為充裕,但連通性較差,村落公共區域空間不是很成熟,各民居小 空間之間的關聯性較弱。散點式的布局在以后的發展中,會出現向放射式和線條式發展的趨勢[2]。
(二)小空間之間的關系
1.分散式
這種民居小空間是取決于村落的地形地貌,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各個民居小空間之間的聯系最弱,不易反映出的村落的歷史傳統文化和村落大空間的形態。
2小組團
這種形式主要是依靠村內的道路、河流而形成的一種小型的民居小空間組團形式,組團內的各個民居相互毗鄰,空間的關聯性強,這種形式的空間能較弱的反映出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村落的文化。
3大組團
大組團是由幾個或多個小組團組成的一個大空間,大組團的發展呈現出大片的成區域的,既有民居小空間的特點又有大空間的形態,有良好的集聚性更容易反映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村落歷史文化。這樣的空間形式才能更好的得到保護和發展,空間資源集中,相應的配套設施也會集中不會造成一些公共服務設施的閑置或浪費。
三、對傳統村落空間的保護
1、從大空間來說要從整體環境層次出發嚴格控制村落內建設用地的增加,并對其周圍環境進行重點整治和保護,以延續村落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山水田園景觀大空間。
2、從村落形態空間控制,要保留村落原有街巷自然肌理和空間尺度。
3、要維持主要街巷的視覺通暢及原有村落軸線格局,嚴禁在公共空間兩側增建大體量建筑。
4、拆除主要街巷兩側的臨時建筑,改為綠化用地和休憩活動、公共交流空間。
5、對村落內重點街巷不允許任意改造。
6、在村落中新建建筑特別要注意控制新建筑的體量與尺度,在細節的整理與縫合中要注意維護村落空間的豐富性與連續性。
7、村落應保留街道與巷道的曲折、多變的線性。
8、對村落街巷街道兩側建筑高度、街道寬度及高寬比例進行控制。
9、保留并增設街巷中的公共停留空間節點,增加綠化美化設施。
四、結語
對空間形態的保護和發展是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居小空間的形成和發展是大空間環境形成的前提,大空間對小空間的融合和引導,是小空間發展的重要保證,小空間對大空間的順應,是大空間得到提升的根本,只有大空間和小空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和發展[1]。
參考文獻:
[1]常征征.傳統村居聚落空間的保護與優化[期刊論文]-城鄉建設2014(9)
[2]魏旭紅,于川江.基于公共空間視角的歷史文化村落發展研究[期刊論文]-小城鎮建設 2011(4)
[3]許怡.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保護與更新思路探討--以紅河州建水縣蒼臺村為例[期刊論文]-價值工程 2015(14)
[4]李欣,單鵬飛.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保護與延續[期刊論文]-小城鎮 建設2011(3)
作者簡介:亢晨力(1990-),男,漢,陜西寶雞,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研究方向:傳統村落保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