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山西煤炭產業發展歷程、趨勢及對策研究

2015-11-27 12:48:37韓蕓王云
經濟師 2015年8期
關鍵詞:趨勢對策

韓蕓 王云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煤炭為主的傳統工業正在新技術革命浪潮下經歷著史無前例的變革。山西作為煤炭大省,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重新總結回顧煤炭行業所走過的路程,全面把握發展機遇與挑戰,深刻理解國家發展戰略,謀劃和布局自身的戰略定位和策略,在新一輪煤炭革命中,進一步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煤炭產業 歷程 趨勢 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022-04

山西是我國的煤炭儲量、生產、外調大省,基礎儲量占全國的30%以上,產量和調出量分別約占全國的25%和75%。山西是國家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戰略實施的關鍵,煤炭工業在山西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山西煤炭產業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是興煤之路,深化改革是富煤之本。縱觀1949年以來山西煤炭產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山西煤炭產業所走過的歷程是一個從擴張到調整,再到走向轉型崛起的過程。

(一)產業政策與管理體制

新中國成立以來,受國家煤炭能源政策和宏觀經濟走勢的影響,山西的煤炭產業政策經歷了初步成形、轉軌發展、市場化培育和轉型發展等階段。

1.初步成形階段(1949—1978年)。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這一時期山西煤炭產業的主要政策目標是以基本建設為主,改進傳統的采煤工藝和方法,逐步恢復煤炭企業生產,促進山西煤炭產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生產技術水平得以提升,進而保障國民經濟建設對煤炭資源的需求。實行了“改建與新建相結合,以改建為主,大中小相結合,以中小為主”的政策方針,對大同、陽泉等老煤礦區進行生產能力的擴建和發展,成立汾西礦務局和西山礦務局,為山西成為煤炭資源基地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的管理體制上,1970年—1975年,山西煤炭與化工管理機構合并,1975年煤炭與化工管理機構分設,成立山西省煤炭工業管理局,負責全省煤礦管理工作。

2.轉軌發展階段(1979—1992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策方針,對山西煤炭產業政策的直接影響是國家推進煤炭技術進步和規范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體系逐步形成,企業自主經營權開始增加,煤炭企業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逐漸形成。這一時期山西煤炭產業政策鼓勵和支持鄉鎮煤礦發展壯大。通過“兩個一起上”的煤炭產業發展政策的實施,充分發展了鄉鎮煤礦和私營小煤窯,減輕了國民經濟增長對煤炭的需求與煤炭產能不足的矛盾。本著“以礦養礦、分期改造、由小到大、逐步提高”的政策方針,保證了國營煤礦的生產技術水平得到了平穩提升,對縣級以上的重點煤礦以及一般煤礦進行了重點改造,提高了煤礦的開采技術能力和生產能力。“五五”時期,隨著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方針的制定與實施,山西煤炭產業政策以實現企業內部經營機制的改革為主要內容,以擴大煤炭企業的自主經營權為目標。“六五”時期,山西煤炭產業政策以“改革、開放、搞活”為主。在國家開始將山西納入國家能源基地建設規劃的影響下,突出煤電先行的優先發展政策;在煤炭資源開發政策上,強調“有水快流”,鼓勵地方鄉鎮煤礦蓬勃興起的政策;在財政投資政策上,實行對煤礦大力傾斜扶持的政策。

在管理體制上,1979年組建了山西省地方煤礦管理局,為一級局建制,形成煤炭工業管理局負責國統煤礦,地方煤礦管理局負責地方煤礦,鄉鎮企業管理局礦業公司負責鄉鎮以下各類小型煤礦和二輕系統集體煤礦的管理體制。1983年,煤炭工業管理局改名為煤炭工業廳,負責全省所有煤礦的管理。地方煤礦管理局降格為二級局建制,劃歸煤炭工業廳管理。1985年,國家將山西七大統配煤礦上收煤炭工業部管理,并設立山西煤炭工業管理局(內設安全生產監察局),由原煤炭部實行垂直管理①,負責陽泉、西山、汾陽、潞安、軒崗、晉城六大統配煤礦管理。將大同礦務局上劃原煤炭部直接管理,將原山西省地方煤礦管理局和鄉鎮局礦業公司撤銷,在此基礎上重新組建山西省煤炭工業廳,下設安全監察局,為省政府部門,管理全省除統配煤礦以外的其他所有煤礦。

3.市場化培育與發展階段(1993—2002年)。這一期間,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山西煤炭產業政策導向由過緊轉向過松,片面強調“放開搞活”,導致煤炭行業管理體制上比較混亂。與此同時,“十四屆三中全會”(1993年)的召開,對推動煤炭產業市場化改革起到決定性作用。

1994年,在國家《90年代產業政策綱要》的影響下,山西煤炭產業政策從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財政投資政策上,實行“重點項目投資”和“撥改貸”政策;在價格政策上,實施國家宏觀指導下的市場調節政策,支持煤炭企業市場化改革、加大煤炭企業內部整頓和現代化市場管理力度,促進了煤炭企業逐漸實現從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向市場經濟管理體制的轉變。1998年,山西省確立了“理順管理體制、重審發展規劃、調整發展政策、制定整頓方案”的煤炭產業政策方針,提出了“統一領導、聯合競爭、優質廉價、占領市場”的煤炭經營l6字方針②。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山西煤炭產業的沖擊,根據國家宏觀政策部署,山西省煤炭產業開始實施“關井壓產”和煤炭總量調控政策,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煤炭產量開始出現下降。

這一時期的管理體制也相應進行了調整。1994年,山西省煤炭管理局與煤炭工業廳合并,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管理全省煤礦。1998年,國家撤銷煤炭部,將原中央直屬的7個礦務局統配煤礦全部下放山西,實行人、財、物統一管理。2000年,煤炭管理體制經歷了重大改革,煤炭工業廳更名為煤炭工業局,為一級局建制,隸屬省經委管理的委管局,負責全省煤炭工業的行業管理;煤炭工業管理局改組為煤礦安全監察局,為國家煤監局設在山西的直屬單位,負責煤礦安全監察。2002年設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與煤礦安全監察局合署辦公,負責全省煤礦安全管理職能。③訛

4.轉型發展階段(2003年至今)。從2003年,尤其是隨著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科學發展觀理念的提出,全國性的煤炭安全生產管理機制開始得到規范化建設,煤炭產業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開始加強規制性政策的實施,煤炭銷售逐漸實現市場化調節,逐步形成了宏觀管理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煤炭產業政策體系。

這一時期是山西煤炭產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的關鍵時期,該時期的政策構成了山西煤炭產業政策體系的核心內容。從政策上開始注重推進“大集團、大公司、大基地”戰略的全面實施,以保障煤炭資源整合和市場化改革的推進。2004年提出“資源整合、能力置換、關小上大、有償使用”的煤炭產業指導思想和原則。2005年,山西省全面啟動了煤炭資源有償使用以及資源整合政策,拉開了山西煤炭產業政策改革創新的帷幕。2008年,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實施意見》,標志山西省對煤炭企業全面整治過程的開始。2009年5月12日,山西省政府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有關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的數量、責任、主體、方案編制、整合工作完成時間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政策的出臺,標志著山西全省范圍煤炭產業結構大調整的開始。針對煤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山西省通過煤炭產業規制性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保證了對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強化了煤炭產業自身與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隨著產業政策的調整,管理體制上也隨之進行了相應調整。2004年,原由煤礦安全監察局負責的煤礦安全管理職能重新劃歸煤炭工業局。2007年,進一步理順了相關職能,煤炭工業局由委管局升格為省政府的直屬機構,同時明確為實施全省煤炭行業管理和煤礦安全監管的職能部門④。2009年,山西省煤炭工業局升格為山西省煤炭工業廳,為省政府組成部門,同時將原省煤炭工業局職責、省經濟委員會有關煤炭工業方面的職責整合劃入,確定的職能是負責全省煤礦生產、建設、經營、安全實施全過程監督管理。目前,山西省煤炭管理體制中,直接涉及煤炭管理的部門有省國土廳、發改委、經信委、煤炭廳、環保廳、安監局、國資委等部門。

(二)生產經營情況

山西煤炭工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不斷壯大,發展成為今天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生產能力大大增強,產量銷量飛速增長,為全省經濟綜合實力的增強、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為積極支援全國經濟建設,煤炭外調量和出省量也迅猛增長。

1.煤炭生產情況。新中國建立之初,山西煤炭年產量只有267萬噸,僅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8.2%。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山西煤炭工業得到大力發展和振興,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全面恢復、緩慢發展時期(1949—1977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是山西煤礦全面恢復、進行基本建設和打基礎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煤炭工業的主要任務是復工復產、建立新的煤炭生產秩序。到1950年底,全省主要煤礦絕大部分都已經恢復生產。1952年,全省原煤產量達到994萬噸,三年平均增速為55%。“一五”時期,山西加快煤礦建設步伐。到1957年,全省原煤產量達到2368萬噸,比1952年增長138%,原煤產量占全國的18.3%,名列第一。1959年全省原煤總產量為4355萬噸,比1949年的267萬噸增長了163倍⑤。

上世紀60年代初,山西煤炭行業經營管理與生產力水平邁上了新臺階。山西各大煤礦新建和改擴建竣工投產、試點推廣綜合機械化采煤階段。1965年全省原煤產量達到3972萬噸,比1957年增長68%,8年間年均增長5.6%。“文化大革命”期間,山西煤炭工業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967年煤炭產量嚴重下降,產量僅為上年的82%。1968年國家召開全國煤炭工作會議,產量開始回升。1970年產量達到5153萬噸,比1965年增長35%,年均遞增5.6%。1970年后,全省煤炭開采機械化水平跨上了新臺階,到1975年,全省煤炭產量達到7541萬噸,比1965年增長90%,10年間年均遞增6.7%。

(2)高速發展時期(1978—1997年)。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山西作為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事業得到快速發展。煤礦機械化、現代化大力發展,中小煤礦全面興起。1979年全省煤炭產量首次突破億噸大關,達到1.09億噸,超過東北三省,比1949年增長近40倍,占全國的17%。1985年,全省原煤產量突破2億噸大關,達到21418萬噸,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25%。1993年全省原煤產量突破3億噸大關。90年代末,山西煤炭實際生產能力已達4億噸,實現了翻兩番的目標。

(3)調整結構時期(1998—2008年)。從1997年四季度開始,煤炭市場出現疲軟,全國性的限產壓庫,山西煤炭產量開始減少。1998年,山西對全省煤炭產運銷秩序進行了進一步整頓,取締私開煤礦1453個,壓減生產能力2679萬噸;1999年關閉布局不合理煤礦1565個,壓減生產能力4399萬噸⑥。2000年煤炭產量僅為2.46億噸,縮減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進入21世紀以后,山西實施煤礦資源整合,集約化程度大大提高,使得煤礦安全生產進一步好轉,出現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煤炭大型集團公司。全省2002年煤炭產量恢復到3.68億噸,2003年達到4.52億噸,2004年突破5億噸大關,2005年達到5.5億噸。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煤炭需求隨之疲軟,價格急速下跌。山西煤炭行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提出煤炭減產,限產報價,嚴厲打擊非法違法開采,淘汰7000多個小煤礦,取締6000多個非法小煤窯。2008年全省共有各類礦井2598座,其中生產礦井1804座,建設改造礦井794座。但是煤炭的生產能力并未減弱。煤炭生產能力9.4億噸,煤炭產量達到6.56億噸,比1949年增長244.61倍。從1949年到2008年的60年間,山西共生產煤炭106.23億噸,占全國生產總量的近1/4。

(4)兼并重組時期(2009年至今)。2009年以來,山西實行煤炭資源重組,山西煤炭產業的整體素質和資源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整合重組的優勢和成效不斷顯現。經過重組,2009年全省礦井總數由之前的2598處減少到1053處,辦礦主體減少130個,70%的礦井生產規模達到90萬噸/年以上,30萬噸以下煤礦全部淘汰。2011年全省煤炭產量8.6億噸,比2008年的6.56億噸,凈增1.86萬噸。2012年達到9.13億噸,2013年達到9.62億噸,2014年達到9.76億噸,連創新高。

2.煤炭銷量及出省量。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山西煤炭工業迅速發展,不僅成為山西經濟快速發展的生力軍,同時由于煤炭外調量不斷增加,為全國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共生產煤炭150多億噸,外調煤炭高達70%以上。外調煤炭的輻射面達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外,同時還遠銷亞洲、歐洲和拉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調入省不可缺少的能源資源。

(1)低速增長期(1949—1978年)。新中國成立前,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煤炭工業處于低水平發展狀態。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及“一五”至“五五”時期的大規模建設,煤炭產量和銷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到新中國成立30年的1979年,全省煤炭外調量達到7000多萬噸,比新中國成立初的1949年增長了90倍。這一時期山西煤炭出口開始承擔為國家創造利潤和爭取外匯的光榮使命。但是受鐵路運力、港口裝卸、國內用煤緊張,形成限量出口的局面。

(2)快速增長期(1979—1990年)。1979年到1990年是山西煤炭工業發展的快速增長期。1980年,國家確定山西為能源基地。1984年10月,山西的統配煤礦率先實行了投入產出總承包以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85年以來,山西煤炭工業企業貫徹省政府以銷定產,以運定產的方針,積極拓寬煤炭銷路。1985年全省煤炭銷售1.95億噸,其中外調出省煤炭1.38億噸,占全國省際間凈調出量的71%,比凈調出量第二大省河南省高出60多個百分點。1986年全省煤炭銷售率達到95.6%,外調出省煤炭1.53億噸。1990年全省煤炭銷售2.7億噸,比1985年增長38.5%,其中外調出省煤炭2.03億噸,占全國省際間凈調出量的72.64%,比1985年增長47.1%。煤炭出口從1980年的237萬噸,增加到1990年的1263萬噸,增長4.3倍。

(3)高位徘徊期(1991—2000年)。進入九十年代,山西大力實施科教興煤戰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煤炭銷量也隨之增長。但是由于受到國際、國內煤炭市場的影響,這10年間,煤炭銷售呈現波動狀態。1991年國家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的比例改變,全省煤炭銷售2.76億噸,存煤達到6659萬噸。1992年全國生產、建設高速發展,隨著大秦線全面開通,煤炭產銷逐步趨好,煤炭銷售量為2.94億噸,產銷率達到99.85%,供應全國26個省市區和12個單列市。1993年山西獲得自營煤炭出口權,當年自營出口煤炭130萬噸。1994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煤炭價格放開,新稅制實施,山西對煤炭產運銷進行全面整頓,煤炭銷售量達到3.24億噸,同比增長5.1%。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席卷全國,煤炭市場持續疲軟。山西煤炭也陷入了銷量下降、效益下滑、企業虧損額的困難局面。當年全省煤炭銷售僅為3.39億噸,同比下降3.3%;出口314萬噸,創匯1.1億美元。1998年煤炭銷售3.05億噸,同比下降10.0%;出口205.1萬噸,同比下降34.7%。

(4)高速增長期(2001年至今)。21世紀以來,隨著山西經濟的快速提升,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山西煤炭行業進入深入改革和發展時期,加快煤炭行業聚集成為山西煤炭工業的發展選擇。煤炭銷售和外運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01年全省煤炭銷售2.83億噸,同比增長4.3%,扭轉了負增長局面。全省外運出省煤炭突破2.5億噸大關,達到2.53億噸,同比增長12.3%,比外運最多的1997年高出1943萬噸。出口煤炭3695萬噸,同比增長35.1%。2002年煤炭銷售達到3.59億噸,外運出省煤炭2.78億噸。2003年煤炭銷售突破4億噸,外運出省煤炭突破3億噸。到2007年煤炭銷售突破6億噸大關,比2000年增長1.3倍。外運煤炭突破5億噸大關,比2000年增長1.37倍,比1978年增長8.8倍。

2008年金融危機突襲,全球經濟回落,煤炭需求疲軟,價格急速下跌。晉煤外運受到嚴重影響,當年外運出省煤炭5.33億噸,同比下降0.57%,成為近十年來首次下降。2009年煤炭銷售量4.46億噸,同比下降16.3%。

從2009年開始,山西煤炭實施新一輪的煤炭資源大整合。2010年煤炭銷售恢復到5.12億噸,同比增長14.8%。2013年在國內煤市低迷的情況下,作為山西支柱產業的煤炭行業頂住壓力、克服困難,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全年煤炭出省銷量完成6.16億噸,同比增加3422萬噸,增幅5.88%。

二、山西煤炭行業面臨新趨勢

長期以來,煤炭作為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主導性能源和基礎性能源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長一個時期煤炭工業發展,客觀認識、理性對待煤炭經濟運行態勢,關系未來山西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如何實現“富民強省”目標。

一是煤炭工業進入“改革深水區”和“發展新常態”。同我國經濟發展一樣,煤炭工業進入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處于價格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產能過剩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這一論斷主要基于改革轉型所面臨的形勢和由此所帶來的眾多矛盾。而煤炭工業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意味著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煤炭需求將維持低速增長,進口煤保持高位,煤炭市場供需總量寬松將成為新常態。

二是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不斷下降,但煤炭主體能源地位不會改變。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科技進步提高、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煤炭的市場需求將可能有所回落。同時也應看到,我國是當今世界經濟強國亦是能耗大國,煤多油少氣缺的資源狀況,決定了在未來幾十年以煤為主的能源格局不會改變。特別是隨著潔凈煤技術快速發展,煤炭利用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轉變,煤炭的地位仍將無可替代。

三是隨著能源革命的開展,煤炭工業將圍繞價格競爭力重新洗牌,煤炭未來發展的競爭力將取決于煤炭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低碳型發展模式的選擇。在全球化經濟之中我國煤炭工業與世界煤炭工業的關聯、互動越來越明顯,國際市場煤炭價格對我國煤炭市場的定價影響越來越大,一個統一的世界煤炭市場即將形成⑦。特別是隨著能源革命的不斷深入,能源的商品屬性終將還原,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終將構建,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終將形成。可以預見,在供求關系逆轉的市場態勢下煤炭工業以往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將逐步消失,圍繞價格競爭力重新大洗牌不可避免。

四是低碳經濟成為推動能源戰略調整的主要驅動因素。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許多國家開始將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作為指導本國能源戰略調整的重要方向,力求將以碳基能源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向以低碳經濟為特征的綠色發展模式,以可持續方式推動經濟增長。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標志著我國“兩型”發展在由發展理念向發展模式轉變之后,將進一步向法治化、制度化發展。資源、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強制性約束仍將成為中長期的重大戰略因素。

三、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煤炭行業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必須主動適應新變化,積極抓住新機遇,選準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動權,實現新常態下全省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1.繼續深化煤炭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煤炭產、運、需等相關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堅持改革方向,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深化企業改革,減少行政干預,完善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強化煤炭產、運、需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快推動政府科學高效管理,建議在現有職能部門基礎上,立足于我省能源產業發展特點,進一步整合職能、集中管理、加強監管,組建設立精簡高效統一的能源綜合管理部門,統一研究我省能源戰略、管理能源資源、制定能源工業政策和法規以及能源行業管理,以綜合化的管理體制解決“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扯皮推諉”和“監管空白”的積弊,促進能源政策政令暢通。同時,為了防止集中管理可能產生的“集中腐敗”,建議采用“三分監管”的辦法,即權力分設、監管分段、審查分級,同時要發揮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等的監督作用,從源頭上遏制和預防腐敗。

2.積極實施煤炭生產經營方式改革。實施再重組戰略。在2008年以來煤炭同行業資源重組基礎上,建議加快實施上下游的再重組模式,推動省內國有大中型煤炭骨干企業兼并重組和電、焦、鋼、化、物流等企業的產權融合,全面整合省內資源,組建成立1~3家新的大型綜合性能源集團并擇機上市,使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市場影響力的大型綜合性能源集團。

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煤炭工業生產結構、技術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轉型。煤炭工業轉型升級是長遠發展問題,必須從現在開始抓起。建設安全高效煤礦,優化煤炭生產結構。按照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加快推廣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升級技術結構,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特別是對五大災害等重大隱患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從技術上為杜絕各類事故提供保障。堅決做到因地制宜,不盲目跟風,堅決破除產業結構初級化、趨同化,按照“煤炭六型轉變”的方針,整體安排、統一部署煤炭產業轉型。

3.大力推動煤炭科技革命。以“安全、清潔、高效、低碳”發展為重點,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實施低碳創新行動計劃,加快低碳社會建設,創新低碳發展機制。圍繞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選準方向,優選項目,動態更新,重點實施科技攻關,在部分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以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為抓手,緊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技術革命的國際前沿,圍繞產業鏈配置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要素鏈,完善政策服務,營造優質環境,努力將科技創新城打造成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煤基低碳技術研發中心。

4.努力打造全國性“立體式能源中心”。突破以往“山西能源基地建設”,以生產和輸出初級產品為主的平面式發展模式,在比較優勢基礎上以有效整合區內和區外資源為指向,創新山西能源管理體制,轉變煤炭產銷觀念,開發推廣煤炭綠色轉化技術,推動煤炭產業安全、清潔、高效、低碳發展,建立煤炭儲備基地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中國煤炭交易中心建設,做好其他配套產業、關聯產業發展,為能源中心建設提供多元化支持,力爭“十三五”形成以特定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研發、市場交易、教育培訓、物流會展、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立體式現代產業體系。

5.加強煤炭領域的開放合作。加強與周邊省份的煤炭產能聯合控制。山西與蒙、新、寧、陜、甘等省份,應在區域合作的基礎上,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建立能源開發區煤炭產能聯合控制方案,避免過度開發,實現煤炭供需平衡,穩定國內煤炭市場。加強與周邊省份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一制定能源開發區生態環境治理規劃,研究生態環境補償標準,設立能源開發區生態環境補償基金,用以霧霾治理、流域跨界斷面治理、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修復以及大范圍地表沉陷區治理等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逐步建立能源開發區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以保護生態環境。此外,山西應與周邊區合作建立能源運輸與物流體系,建立統一的能源運輸與物流體系,建設戰略能源資源儲備和轉運基地,降低能源運輸通道的物流總成本。

注釋:

①高峰.山西煤炭管理體制問題剖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9)

②周潔.濃墨重彩寫輝煌——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煤炭工業發展回顧[J].前進,2008(10)

③高峰.山西煤炭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完善[J].中國煤炭,2008(10)

④高峰.山西煤炭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完善[J].中國煤炭,2008(10)

⑤杜永剛,趙衛平.關于綜合利用廢棄礦井巷道的思考[J].經緯天地,2014(4)

⑥孫春升,郭建利.2013年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回顧與展望[J].煤炭經濟研究,2014(2)

參考文獻:

[1] 高峰.山西煤炭管理體制問題剖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9)

[2] 王佳麗.山西煤炭管理體制在改革中日趨完善[N].山西經濟日報,2009-9-17

[3] 周潔.濃墨重彩寫輝煌——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煤炭工業發展回顧[J].前進,2008(10)

[4] 孫春升,郭建利.2013年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回顧與展望[J].煤炭經濟研究,2014(2)

[5] 山西省統計局:.山西能源經濟60年[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年3月版

[6] 余謀昌.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

[7] 張梅.綠色發展:全球態勢與中國的出路[J].國際問題研究,2013(5)

[8] 山西省統計局.山西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2014版

[9] 陳宗興.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N].人民日報,2012-11-02

[10] 潘躍飛.煤炭行業區域管理體制創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11] 高峰.山西煤炭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完善[J].中國煤炭,2008(10)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責編:李雪)

猜你喜歡
趨勢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趨勢
第一財經(2021年6期)2021-06-10 13:19:08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關于職工隊伍穩定的認識和對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初秋唇妝趨勢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1:23:49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趨勢
“去編”大趨勢
中國衛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8
趨勢
汽車科技(2015年1期)2015-02-28 12:14: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av性天堂网| 亚洲啪啪网| 国产激情第一页| 91视频99|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在线看网站| 黄网站欧美内射|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黄色国产在线|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18免费|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欧美在线天堂|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免费看|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午夜欧美在线| 国产玖玖视频| 91国内在线观看|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91青青草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主播喷水| 日韩国产 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日韩在线1| 91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9伊人精品|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综合色88|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毛片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91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97|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久久综合婷婷|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99精品欧美一区|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