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華
摘 要:證券市場的建立以及正常有序的運作,其基礎就是真實有效地披露上市公司的相關會計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社會經濟良性發展。上市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及時、全面的提交和公開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也幫助社會資源更好地實現優化配置,保障社會主義經濟更加健康發展。文章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上市公司 會計信息披露 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122-02
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應披露的內容
上市公司在對會計信息進行披露時應當嚴格按照《證券法》、《公司法》、《企業會計準則》以及各項關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關管理辦法規定作指導,通常包括現金流量情況、股東權益變動情況、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及其成果和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同時需將公司整體經營情況進行公示,以及報告期內的重大事件、股票債券的發行情況以及其對公司所起到的重大影響等。在我國,非數量性信息、數量性信息、公司分部業務、期后事項和其他相關信息這五個具體的方面就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主要內容。
1.非數量性信息。非數量性信息包括上市公司的會計政策的使用、會計信息出現的重大變化、會計政策出現變更的原因和影響等,這類信息都是和公司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緊密相關的信息,但是它們可能和公司的財務狀況并沒有什么關聯。
2.數量性信息。根據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司本身實際的業務情況,與行業會計規定相結合,將企業的經營情況、財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果、股東權益變動情況以及現金流量情況通過會計報表的形式來加以反映,使債權人和投資者通過對這些數量性信息數據的了解和分析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3.期后事項會計信息。從會計期間終了結賬日開始,到會計報表沒有正式公布之前,這段時間會出現很多情況或因素而直接影響到會計報表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這些會在報表上得到解釋。
4.上市公司分部業務會計信息。由于公司業務的跨地區經營而不斷發展,公司的經營方向開始多元化,促使上市公司分部業務信息逐漸成為一種信息聚合的形式。企業的這類業務以及未來的發展的經營情況都很難在財務報表中通過數量性數據進行準確揭示。
5.其他相關信息。在上市公司進行發行、上市和交易的過程中,上市公司需要公布幾項主要會計信息,還要對公司的概況,股東持股變化情況、公司內部審計制度、公司發展規劃以及未來資金的投向、組織結構說明、經營情況的回顧和預期、重要事項揭示、股權結構和出現的變動以及審計報告等這些相關的信息進行披露。
二、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1.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會計人員對會計判斷運用不當,部分會計人員為謀取私利,對上市公司相關會計信息進行違規造假,從而出現失誤引發差錯,造成會計信息不真實,還有一些相關的法規漏洞等因素都是現在會計信息披露出現不真實的主要原因。而公司管理者常常將會計信息披露視為一種額外的負擔,因為它無法使管理者達到自己在經營管理上的特殊目的,從而對真實、詳細的信息進行歪曲甚至是隱瞞;收益高估、損失低估導致上市公司財務信息失真。
2.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屬于制度驅動型,部分上市公司主觀意愿上并不愿意披露這些信息,對信息進行披露只因為交易所和證監會的要求。而出現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具體表現就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不對稱,通常上市公司僅披露對公司有利的信息,而對公司不利的信息則簡單概括,對一些必須披露的并且硬性投資者決策的事項會無意或刻意的遺漏。
3.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證券法》六十七條規定,當上市公司公布的證券和衍生品種的交易價格可能會受到重要影響的事件,而投資者對此毫不知情,上市公司應當對信息進行詳細的披露,并說明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當前的情況和可能造成的影響。現在我國大多是上市公司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及時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進行披露,不過對于一些重大的事件就不及時披露了。
4.會計信息披露監管不嚴。當前我國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的主要特征為“面廣、技差”,上市公司財務明顯造假的數量驚人,并且成為常態,但監管制度滯后,依然按照傳統的審計準則對行業執業質量進行檢查。這種錯誤的監管理念導致整個行業都將時間花在形式上,審計師的審計重點不是發現和揭露重大錯報現象,而是成為例行的行業檢查。這種監管模式雖然僥幸通過行業檢查,但是無法通過社會的檢查,必然使得行業監管部門蒙羞。上市公司在大量的財務丑聞中被強行要求關門為數不少,但是由于很多不按要求對信息進行披露的上市公司并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導致違法披露信息的行為更加猖獗。
5.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不靈活。鑒于傳統手工會計信息披露的弊端,隨著會計環境的不斷發展而越來越明顯。會計信息披露不靈活的主要表現為:一是使用者的差異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二是使用者的需求無法因為非財務信息的披露而得到滿足,這導致公司財務報告的價值和實際價值不相符合,致使投資者出現錯誤決策。三是只有傳統的一維結構標本,切斷了財務指標的靜態和動態之間的聯系,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監管環節現狀分析
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對會計信息進行披露,包括現代的網絡信息披露、傳統的文字披露和報告會形式的口頭披露等等。但是所有這些披露方式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平臺才能將會計信息披露出去。此外,這些披露平臺同樣是一個會計信息的監管平臺,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幫助各項監管措施落到實處。滬深交易所提供的證券交易平臺是廣大投資者使用最多的平臺。
為達到監管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是會計信息監管的主要手段,但是不同的監管主體使用的監管手段也不同。證監會主要采用法律監管手段,制度監管是滬深交易所使用的監管手段,注冊會計師一般使用審計監管,而對于散戶投資者則主要采取群眾監管。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也可以采用其它監管手段進行輔助監督。
對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監管手段進行分析,發現作為政府監管的證監會不注重使用其它監管手段,只以法律手段為主要手段,導致監管手段單一,監管效果不明顯。審計監管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因為利益會影響會計事務所的監管力度。滬深交易所的制度監管更加有限,因為其有職無權。廣大散戶投資者所行使的群眾監管是一個社會監督,可以利用法律法規和制度對群眾監督進行引導和規范,發動群眾進行監督。
四、完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
1.建立會計信息質量內部控制機制。上市公司通過公司內部的各部門以及職能機構的職能活動實行企業的會計質量內部控制。構建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將上市公司的財務管理部門與會計部門分別成立,且分屬不同領導。由董事會負責會計部門,通過董事會任命相關會計人員以及負責人,并向董事會負責,會計信息的供給主體為會計人員,有效防止管理人員營私舞弊。總經理負責財務管理部門,同時要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供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
2.構建科學配套的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監管部門要想讓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能夠達到充分、真實、及時,就需要引導上市公司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的信息披露規范體系。由于會計信息具有不對稱性、外部性還有公共產品的特性。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國家干預實現會計信息披露的標準化,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現行會計信息披露規范體系主要有審計制度、會計準則、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和其他有關經濟法規。而會計準則是這個規范體系的支柱,它是規范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指南,其中有明確會計信息應當具備的質量要求和披露的基本內容,這也給注冊會計師執業提供了必要的依據和保障。
3.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會計信息傳統理論認為會計信息存在不對稱性或不均等性,股東所掌握的公司信息少于公司管理者。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結構,公司經營管理者可以通過改進公司治理結構從而大幅度提高公司效率。現代企業制度中,強調建立可持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實現經營管理目標。內部控制和公司管理是緊密相連的,是企業管理的重要部分,是管理當局為了更好的達到管理目標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規則與程序。出現虛假信息的源頭就是上市公司為了謀取私利,營造利好消息,這要求上市公司在會計信息的披露上更加規范化,同時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僅可以保證公司會計業務和經營管理信息的可靠性與正確性,還可以貫徹落實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證公司運營的正常有序進行。
4.拓展會計信息的披露內容。會計信息是一種具有需求和供給關系的社會資源,通過對會計信息披露對象的劃分,可以了解不同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不同需求,應當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進行拓展,使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滿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定》指出,募集說明書、定期報告、上市公告書、招股說明書和臨時報告等文件就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文件。這表明上市公司只是披露了能夠反映歷史信息與現實信息的相關信息。只有完整的信息和具有時效性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但是現在很多上市公司的有關信息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披露,所以應當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進行拓展,使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更加充分。
參考文獻:
[1] 吳琳芳.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83-92
[2] 蔣義宏等.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及時性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47-63
[3] 邱宜干.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61-69
[4] 畢茜,甘熠.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改進:基于關聯方交易視角[J].財會月刊,2010.7:14-16
[5] 曹建新,詹長杰.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動機研究[J].財會月刊,2010.12:7-10
(作者單位:內蒙古地質勘查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
(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