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莉娜
摘 要:資源型區域是一種因資源而興,又因資源枯竭而陷入發展危機的區域。文章從對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定義研究開始,對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有利條件了進行分析。同時提出可以通過加強人才建設、利用外部援助、加大政府的推動作用、發展綠色產業、凈化人居環境等途徑,來進一步促進對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成功。
關鍵詞:資源型區域 轉型 路徑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154-02
一、引言
21世紀的發展是一個依賴科技和創新的發展時代,當前全球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正在進行著重大的調整,這些新特征、新變化對未來我國城市的發展有了新要求。由于受到傳統的發展模式的影響和技術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國多數城市的發展仍依靠資源的消耗以及政府財政的大規模投入來推動。但是,當前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開始弱化,而生態環境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約束作用日益突出;資源、社會、環境等方面承受著巨大壓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于我國的長遠發展而言已是刻不容緩。
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西方學者對于資源型城市發展轉型的研究從20世紀20年代的西方國家城市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時候開始。按照不同時期國外學者研究的特點,可以將他們對于資源型城市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30—1970年,主要表現為研究對象往往是某一單個的資源轉型城市。第二階段是從1970—1980年,這一時期研究者開始從總體上對資源型城市進行研究。第三階段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學術界開始對資源型城市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在經濟學和城市規劃學的促進下,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學者對于資源型城市的研究越來越寬泛涉及的領域更加多樣。
由于中國城市經濟發展晚于西方國家,國內學者對于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晚于西方國家。我國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期資源型城市的相關分支課題在我國受到重視。主要研究方面包括:對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綜合研究、研究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問題和成因、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研究、資源型城市存在的社會研究等。21世紀后,從原先對普遍的資源型城市的研究轉向對資源枯竭型城市在其發展和轉型中面對的問題研究。例如,劉純彬、張晨等人在2009年通過研究構建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模型。傅繼成在2007年對黃石的經濟轉型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轉型的方向、動力,同時還提出了一些實施措施。
三、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概念和條件
1.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相關概念。資源型區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區域經濟社會的資源依賴性。在這類區域中,可耗竭資源的開采是區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人口就業主要集中于資源產業。資源型區域轉型是區域發展擺脫自然資源約束的過程,是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文化轉型、政治轉型等多領域系統變革與創新的復雜系統工程。從經濟角度看,資源型區域轉型的目的是要突破自然資源產出是經濟發展必要條件的制約。這要求區域改變資源采掘產業在區域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實現支柱產業多元化或去自然資源化。支柱產業多元化是指改變支柱產業單一的狀況而培育和建立多個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去自然資源化是指支柱產業類型由可耗竭的自然資源采掘業轉為依賴非耗竭資源產出的產業,比如高技術產業、金融業、信息服務業等。由上述可以看出,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是指在區域的發展過程逐漸擺脫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支柱產業由不可再生資源開采和初級加工向資源深加工或其他產業轉變,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條件。
(1)國家的政策支持。由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能夠集中全社會的物力和財力來保障政策的實施,所以我國的政策支持對于我國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促進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上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促進政策,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是在2009年國務院開展了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和產業轉型試點工作。國家在稅收、財政轉移支付以及就業和地方政府的GDP考核上都給予了更加優惠的政策。例如,在GDP考核上對于一般城市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基本成為考慮政府工作績效的最主要的指標;但是,在資源型轉型發展地區對于GDP的考核的比重就有所下降,這樣需要當地政府敢于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而不必擔心暫時的經濟發展減緩。
(2)社會的普遍支持。由于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對于資源的依賴過重,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一方面加劇了資源的短缺,另一方面也使得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例如在山西因為煤炭的開采,大量的地表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同時空氣中的PM2.5含量也急劇上升;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區由于有色金屬資源的開采城市酸雨現象經常發生;此外河流也被嚴重地污染。人們正是在遭受了眾多由資源開采而導致的環境問題后也越來越支持政府實現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從而還人們一個碧水藍天同時也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普遍支持也極大地推動了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
四、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
1.建立援助機制。資源型區域在計劃經濟時代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而當前資源型區域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職能轉變的重要時期,國家應該對這樣的資源型區域的轉型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建立相關的援助計劃,以促進資源型區域的發展轉型。以湖北的大冶市為例:對于大冶市關停一些效益低、環境污染大的企業,政府一方面可以通過補貼的形式來推動,另一方面提供更加優惠的企業入駐條件,對于低污染、高效益的企業提供土地、稅收優惠。對于環境污染治理可以請區外有環境治理經驗和技術的單位來協助治理,周邊大城市也應該以技術、經濟等方式對大冶市的發展轉型進行援助。
2.加大政府的推動作用。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作用對于產業發展、城市發展都較為重要。如深圳市就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快速發展起來的。目前,資源型區域正處于轉型攻堅期,政府適時、合理的政策對于推動資源型區域的轉型有著巨大的作用。例如,在2009年國家確定黃石市為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就對黃石和大冶產生了重要作用。在這一政策的支持下,國家開發銀行在2009年就對包括大冶市在內的黃石市提供了大量的城市發展轉型貸款,這些貸款對于支持產業升級轉型的意義重大。
3.加強人才建設。人才對于資源型區域的轉型發展至關重要,推進人才建設一是加強本區內的人才培養,二是引進和留住高水平區外人才。第一,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教育資源,進行定向培養,培養資源型區域目前急需的相關專業的人才。通過這些措施為資源型區域培養創新性、營銷型產業人才。第二,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專業人才。單靠資源型區域本地的人才培養一是不能滿足巨大的市場需要,二是專業人才培養周期過長;同時在本區還存在高水平人才流失的現象,這進一步加劇了產業人才的缺乏。為此,還需通過優惠的政策來吸引區外優秀的專業人才以及留住本區內的專業人才。政府可以通過對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在安家落戶、現金獎勵等方面來吸引他們;企業可以通過就業待遇的提高、拓展晉升空間等來吸引和留住人才。
4.發展綠色產業,凈化人居環境。當前,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覺醒,對于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而是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為此我們需要在轉型升級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同時大力整治生活環境。循環經濟打破了由資源變廢棄物的單向流動,而且將資源變成再生資源,是一種生態的發展模式。在生活環境質量不高的當今社會,資源型區域應該抓住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大力開展環境潔凈過程。這樣做既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數的民生工程,也是優化投資環境,吸引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前來安家落戶的需要。
五、結論
對于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策略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1)研究的理論意義。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轉型發展期,對于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研究可以完善資源型區域轉型發展的相關理論。為了實現資源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2)研究的實踐意義。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本課題結合全國各地資源枯竭型區域轉型發展的正反經驗,一方面可以較為明確地找出資源型區域在轉型發展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促進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實現,從而具有現實應用意義。為促進資源型區域率先轉型發展的成功,可以從建立援助機制,加大政府的推動作用,加強人才建設,發展綠色產業,凈化人居環境等方面進行改進。
參考文獻:
[1] 余祖林.東川區轉型發展過程中人才開發問題研究[D].云南大學,2012
[2] 李艷秋.推進外向型經濟新跨越——訪市外經貿局局長孫維林[N].阜新日報,2014.2.1
[3] 陳偉,江瑋.資源枯竭型城市獲開發銀行融資總額達320億[N].經濟參考報,2009.8.14
[4] 丁志平,劉奕姿.內蒙古礦業城市經濟轉型的模式選擇[J].資源與產業,2008.8(4):6-9
[5] 孫雅靜.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發展出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6] 黃溶冰.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02)(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