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 王瞿恩 施春楓
摘 要:通過選取江蘇省研究型高校2009年—2011年三年共4258個學生評教系統樣本,運用數理統計法對教師職業背景狀況(包括教師教齡、職稱、學位、學緣背景、科研水平等)對學生評教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教師教齡、學緣背景、科研能力對學生評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2)教師學位對學生評教有顯著的負相關影響。(3)教師教齡、職稱、學位和學緣背景這4個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交互作用。(4)教師職稱對評教并沒有直接的顯著影響。但是它與教齡、學位、學緣背景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對學生評教有間接影響。
關鍵詞:學生評教 數理統計法 教師職業背景 學緣背景 交互作用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183-02
學生評教(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ers)起源于20世紀的美國,至今它已成為國內外各大高校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進行反饋的最主要渠道。而我國至20世紀90年代初,高校的學生評教制度才逐漸完善和普及。學生評教作為學生反饋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渠道,其結果不僅促進教師改進教學,而且還可以用于教師的聘任、提職和薪酬獎勵等諸多方面。因此,對影響學生評教因素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學管理部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另一方面有利于高等教育領域中師生關系對教學質量影響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一、理論評述與研究假設
國外對影響評教因素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結果顯示對學生評教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學生性別、課程興趣、預期教學效果、教師性格、性別、年齡、職稱、上課風格、課程性質與課程人數的設置等。但各學者的具體研究結果相差較大。如:布蘭登堡(Brandenburg)、森特的研究顯示,不同職稱教師的學生評價分存在顯著差異,高級職稱教師的評價得分明顯高于其他職稱的教師。Mckeachie(1997)等的研究結論表明,學生班級越小,教師越有可能得到好的評價。而在國內,學生評教在上世紀80年代末被納入我國學校教學管理體系,僅有20余年的歷史,相比于國外來說,無論是對評教體系的研究還是對評教影響因素的研究資料略顯薄弱。而不同的學者在對學生評教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時,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如劉紅云和孟慶茂(2002)、魏紅和申繼亮(2003)的研究顯示教師職稱、課程類別對教師的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而蔡經漢(2013)從師生性別交互效應、學生成績、學生評教經驗、教師年齡,職稱和學歷幾個方面對影響學生評教的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師生同性打分高于異性,同時教師年齡與評教結果呈顯著負相關,職稱與評教結果呈顯著正相關。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影響學生評教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成果差異較大。這些研究主要從一些非教學因素單方面出發進行研究,主要包括了教師、學生和課程三個方面,而對于這些因素之間可能會存在的內部相關關系并沒有涉及。文章主要選取了教齡、職稱、學位、學緣背景、科研能力等因素,并考慮了影響因素間的交互作用來衡量教師職業背景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進而豐富現有學生評教研究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教師的職業背景是教師個人從事教育工作時,影響其教學質量的所有要素,包括了教師的性別、年齡、教齡、職稱、學位、學緣背景、科研能力等。
學生評教是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綜合評價,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生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能力等;二是教師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性別、年齡、教齡、職稱、學緣背景、學歷、科研能力等;三是課程設置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授課數量、課程年級、課程性質等。
在教學環節中,教師與學生是最重要的兩個主體,因此本文主要是從教師職業背景對評教因素進行研究,包括了教師的教齡、職稱、學位、學緣背景、科研能力這五個方面。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1:教師教齡與學生評教結果顯著正相關
H2:教師職稱與學生評教結果顯著正相關
H3:教師學位與學生評教結果顯著正相關
H4:教師學緣背景與學生評教結果顯著正相關
H5:教師科研能力與學生評教結果顯著正相關
同時本研究認為,教師職業背景各影響因素之間與學生評教結果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即,各因素綜合共同對學生評教結果產生影響。
二、實證研究
1.樣本的選取。本研究選取了江蘇省研究型高校2009年到2011年共三年的評教教師數據。樣本選取時,剔除了三年中存在缺損和明顯錯誤的數據,篩選得到了三年總共4258個樣本數據。
2.實證分析。研究變量設置中被解釋變量為學生評教系統中課程的平均分;解釋變量分別為:教師教齡、教師職稱、教師學位、教師學緣背景和教師科研能力。
通過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到教師教齡、職稱、學位的變異系數相差不大,都在25%左右。而教師的學緣背景和教師科研的變異系數較大,都在50%以上,教師科研甚至達到了1200%,說明不同樣本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在變量的標準差和均值統計上,選取的指標都呈現正態分布,符合我們研究的變量選取要求。
而相關性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師工齡、學位、科研情況對學生評教在1%水平上顯著的正相關影響;教師的學緣背景對學生評教在5%水平上有顯著的負相關影響;而教師的職稱對學生評教沒有影響。除假設2和假設3外,其他假設均得到了驗證。
本研究對變量兩兩進行了交互作用檢驗,發現存在顯著交互作用的有教齡與職稱、學位和學緣背景;職稱與學位和學緣背景。具體如下:(1)職稱為助教,學生評教隨教齡的增加而降低,職稱為講師和教授,學生評教隨教齡的增加而增高。(2)學位為學士,學生對其的評價隨教齡的增長而降低;學位為博士,學生對其的評價隨教齡的增長而增高。(3)學緣背景為“211”和“985”高校的教師,學生評教隨教齡的增長而增高。(4)職稱為助教時,學生對碩士學位的教師評價最高;職稱為講師時,評價最高的是學士學位的教師;博士學位的教師在同等職稱的教師中,評價都較低。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探討了教師職業背景中影響評教的因素,構建了學生評教的影響因素模型,基于解釋結構模型,對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教師教齡、學緣背景、科研能力對學生評教結果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教師學位對學生評教結果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3.教師教齡、職稱、學位和學緣背景這4大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交互作用。
4.教師的職稱對評教并沒有直接的顯著影響。但是它與教齡、學位、學緣背景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對學生評教有間接影響。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教師應積極提升職稱,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職稱的提高對于學生評教是有利的。特別是對于教齡長的教師來說,教師職稱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對教師評價的提高。
二是教師要不斷在學術上加強努力,提升自身學緣背景。教師提升學術水平的同時要注意學術平臺的高度,好的高校科研平臺能夠更大幅度的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三是教師應多參與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項目。教師參與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可以督促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與專業水平,不斷學習,增長見識,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帶來更為廣闊的知識面,不拘泥于課本知識,給課堂注入新鮮血液。
四是學校要加強評教宣傳和指導工作。加強對學生評教重要性的宣傳和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評教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評教方法,端正學生的評教態度,盡可能消除學生在評教過程中的消極情緒,能讓評教更加客觀、公正和有效,更多地促進和改善教師教學和科研工作。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蘇省研究型大學教師職業背景與教學效果之間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3SJD880066)]
參考文獻:
[1] Brandenburg、D.C.Slindle、J.A and Batista.E. E. Student ratings of instruction: Validity and normative interpretations [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77
[2] Marsh.H.W、Dunkin. M. J.Students 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 R.P.Perry& J.C.Smart( Eds.) Effectiv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 .New York: Agathon,1997
[3] 劉紅云,孟慶茂.教師背景變量對教師教學效果影響的多層線性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
[4] 魏紅,申繼亮.背景特征對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03
[5] 蔡經漢.高職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分層線性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 江蘇常州 213022)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