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語 (南京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山地城鎮依山傍水的空間格局孕育了其特有的人文內涵、生活風貌與建筑風格,它的發展對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意義重大。西南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文化的提高多在大城市,大量山地城鎮依舊發展緩慢且建設水平有差距。一些城鎮工程地質條件差,建設需要平整山地、開鑿隧道等,建設成本較高;同時山地城鎮地域、人文環境獨特,與經濟發展、地域景觀等相關,所以其建設要尊重自然、適應環境發展,推行綠色規劃,體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人口、地域范圍以及空間結構變化較快,山地城鎮的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同時并存,而因自然生態系統脆弱,城鎮規模化不成熟且分散和封閉,影響了整體功能的發揮;因基礎設施配套薄弱和建設資金不足及交通條件的影響,開發難度大且工程技術復雜,開發模式仍以資源開發型、勞動密集型為主,低層次建設和污染仍然存在;有些山地城鎮沿用平原城鎮的發展模式,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和環境,此外城鄉統籌發展明顯不足。
由于山地城鎮道路網絡依山就勢而建,非直線系數大,形態多樣。因此,規劃可通過適宜的技術手段確定建設區,回避生態敏感區域;通過山地城鎮設計手法依山就勢,最大化地利用層次豐富的山地空間,體現其地域性。研究傳統聚落的生成特點,提出與自然環境資源相適應的、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村鎮發展類型、形態結構、空間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山地村鎮規劃,研究村鎮規劃的適時性、適地性與可操作性,為山地村鎮建設提供有力的專業技術支撐。
西南山地城鎮的發展契機還在于其更優越的地域環境和生態系統,有相對豐富的林業、礦產、水資源;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以及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等,帶來無限的發展潛能。將山地空間形態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推動旅游休閑業,彌補其局限性,強調旅游資源的共享和互補,突出地域性特色和體系化建構,配套開發相應的農副產品及鄉土文化產業等,形成以旅游服務為核心的產業鏈。從空間形態規劃來看,控制其城鎮體系和布局,探索散居型西南山地城鎮與自然體系相匹配的模式,整體帶動旅游產業。
推進山地城鎮的綠色發展理念,探索西南山地城鎮的空間形態規劃和與其產業發展、生態規劃等相結合,兼顧農業景觀、生態、節能節地等多種因素,加強公共設施建設。采用多種形式的發展模式,如依托林地生態產業的聚居地改造發展模式、以提升產業價值為目標的市場型中心集鎮模式、以文化生態產業開發為核心的山地傳統聚落更新模式等。而利用綠色理念對山地城鎮建筑形態進行改造,嚴格保護好森林、綠地、水體等生態系統。
豐盛古鎮位于重慶市東南邊陲,曾是古代重要驛站,迄今保留著“九龜尋母”的自然山水格局,周邊為南北軸延展的帶狀丘陵,分布著10座高低起伏的山丘,城鎮的空間格局體現了典型的巴渝傳統人居環境營建思想。環繞布置閉合的回字形街道,錢莊、茶樓、酒肆、驛站等分布在街道兩側,古鎮的福壽街、十字街等內部古建筑眾多。政府撥款對古鎮進行專項保護,同時引進資金啟動資源開發旅游業,以收益支持古鎮保護。古鎮保護注重保護和傳承基礎上的更新,其商業文化氣息充蘊于古街古巷之間,使有文化、藝術、經濟價值的文物建筑久存;通過更新改造給城鎮注入新的活力,即傳承和保留古鎮發展過程中的穩定元素和本質要素,而非復制或仿效且與時俱進。此外古鎮風貌區、紫云響石景區、觀光農業景區等五大片區構成旅游經濟發展帶。古鎮整合了眾多的自然資源與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以歷史、藝術價值構造核心特色;以合理的城鎮規劃引導和控制城鎮空間。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在重慶市東南部,以優化人口、產業與城鎮布局,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立足資源及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功能區差異化發展。主要舉措有:完善城鄉規劃,加快新城開發建設以強化城鎮建設,如實施舊城精品工程,新城提速工程,實施村鎮示范工程;加強功能完善,發展工業基礎產業,加速產城融合,提升城鎮管理水平。彭水縣郁山鎮整合項目資金,將三面環江的玉泉新村建設為亮點,建設硬化公路、便道和院壩;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如健身休閑廣場、停車場等;利用文化、生態資源優勢,在新建荷塘的四周、公路兩側種植以藤蔓蔬菜為主的鄉村旅游觀光產業帶,創建四季看鮮花和嘗蔬鮮、觀賞性強的田園風光示范園區(圖1)。

圖1 彭水縣郁山鎮新農村建設
成都市雙流縣西南的黃龍溪鎮是全市小城鎮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重點鎮的建設上,按照成都提出的產業優勢明顯、人口集聚度高、人居環境優、輻射帶動功能強、風貌突出的新興小城市的發展目標,提升規劃建設、綜合城鎮化水平。同時以“小城市”標準優化重點鎮規劃;以產城一體的要求加強產業園區和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強化城市功能。古鎮真龍街經改造后,形成集餐飲、購物、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多元化的特色商業街,將古鎮核心景區與鄉村旅游的優勢結合,促進其轉型升級,如以特色水果為主的采摘體驗游環線和以花卉觀賞、休閑垂釣為主題的鄉村休閑游環線串聯核心景區與周邊鄉村旅游點位,使其在城鎮建設中起到示范作用(圖2)。

圖2 示范鎮黃龍溪鎮
山地城鎮建設應對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加以保護與利用,充分發揚可持續發展的傳統,利用富有山地特征的“壩”、“橋”、“洞”等景觀的塑造體現山地特色,保持新舊、歷史與現實在時空中的連續,綜合考慮山地區域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以系統與多元的理念,構建低碳、生態、綠色等為特征的新語境下的山地城鎮。
[1]新玉言.國外城鎮化比較研究與經驗啟示[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2]吳振興.城鎮化案例[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3]盧峰.西南山地村鎮建設研究概述[J].室內設計,2010(10).
[4]吳良鏞.山地人居環境淺議[J].西部人民環境學刊,2014(4).
[5]黃光宇.山地城市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