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志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溫州地處浙江東南部沿海,自晉代永嘉建郡以來,古溫州一直延續“東廟、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格局。[1]
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溫州開始建城,設7門:東為鎮海門,南為瑞安門和永寧門,西為福門,西北為迎恩門和永清門,北為望江門,城門外設半圓城墻,為月城。唐代以前設里坊制度,計57坊,后調整為36坊,宋以后在主要街道上增設行宮、廟宇、牌坊。清代城廂分東南[1]、西南、東北、西北4隅,城外設望京廂、集云廂、廣化廂、城南廂4廂,設坊巷184條(如圖1)。民國時期道路布局為“二縱四橫”。[2]

圖1 溫州古城城池坊巷圖
一個城市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城市,不僅僅是因為有其自身特有的建筑形式,更是因為有其特殊的語言、文化和特有的建筑風格。在城市歷史場所發展的過程中,歷史街區的居民記載了具有歷史場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傳承了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然而,這些地段因地處城市中心區,一方面道路擁擠、采光通風條件不佳、人口密度高等不利因素凸顯,另一方面受中心區商業氛圍的影響,原住居民正在逐漸將原來的居住空間轉換為商業空間換取經濟價值,并逐漸遠離原有歷史街區的生活方式。

圖2 傳統居住建筑空間
據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網站顯示,溫州市項目列入人類非遺項目名錄的目前已有4項,其中“永嘉昆曲”和“樂清細紋刻紙”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泰順廊橋營造技藝”和“木活字印刷術”。另外還有30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5個項目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71各項目列入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政府部門要出臺并制定相關獎勵政策,讓一部分原住居民回歸歷史街區,將部分特色民居辟為民俗博物館,用于展示溫州民俗風情和民間工藝,發揚溫州傳統文化。
以古樓街和飛鳳里為代表的城市歷史場所,街巷的空間肌理及傳統居住建筑形態有比較完整的保存,街區道路以支干式形態存在,即一個主干街道加多個分支的路網形態。經過漫長的歷史時間積累和不斷發展形成的,其形態有機自然。原有的街道通常只能滿足步行或少量人力畜力車的通行。主要街道道路相對規整流暢,聯系住宅的街巷空間道路則往往通而不暢,或是相當數量的盡端式巷道。
歷史街區中存在保存相對完整的歷史文物建筑,在保護的過程中應以“修舊如舊”的思路,通過風貌特征復原、環境整治梳理的方法恢復,保護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傳統居住建筑,以下店上居形態存在,通常進深較長,沿街為經商門店,其后院為作坊或居住房,兩層的建筑一般下層為經營門店,上層為居室(如圖2)。建筑仍為磚木結構的一、二層青磚瓦房,建筑密度較高。鼓樓街與飛鳳里的街道寬度多為2.5m左右,街巷和建筑物之間的肌理保存完整,沿街店鋪尺度親切、宜人,狹長幽怨的街巷空間都帶有明顯的溫州地方特色(如圖3)。相對于中心城區較遠的飛鳳里歷史街區,商業價值相對匱乏,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在保護過程中首先還需要通過基礎設施的優化修繕復原,改善原住居民的生活條件。[3]

圖3 歷史街區街巷空間形態

圖4 飛鳳里街區沿街立面
蘆原義信將建筑本來外觀的形態稱為建筑的“第一次輪廓線”;把建筑外墻的凸出物和臨時附加物所構成的形態稱為建筑的“第二次輪廓線”。城市天際線作為一種特質城市意象,是一座城市文化、歷史、經濟等非物質發展的物質化形象和空間化體現,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也是容易被人們感知并將概括城市形象的重要符號。[4]
在歷史場所保護規劃中,不僅要重視一次輪廓線對于街區形象的概括,而且要重視二次輪廓線對于展示建筑特色的重要性。溫州古樓街城市歷史街區沿街建筑以2~3層木構建筑為主,高度6m左右,寬高比在2~3.5之間,尺度適宜。相對于位于城區的鼓樓街,飛鳳里目前保護相對滯后,由于沒有統一的立面、色彩控制,目前街道兩側建筑高度10m,寬高比接近1:5,與傳統的空間寬高比相差甚遠(如圖3、圖4)。在后期建設規劃中,需要加強監管,嚴格控制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積率、綠化率等控制性指標,使整個歷史場所的街巷空間擁有合適的相對寬度與間距,避免突然出現大體量建筑或避免等高、等距的機械排列而造成城市天際輪廓的單調、呆板,缺乏特色。
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快了建設更新的步伐,由此引發的城市建筑風格趨同、城市歷史建筑拆除、城市文化流失,千城一面的城市現象正在逐漸抹殺城市特色。
城市歷史場所承載了城市的發展軌跡,歷史街區中原住居民的住房改善欲望與相對滯后的規劃建設政策之間的矛盾影響了溫州城市歷史場所保護工作的進展。在溫州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過程中,歷史街區的原住居民關于歷史場所保護的意識形態、政府決策者與領導者關于歷史場所的保護意識以及城市歷史場所中文物建筑修復的時效性等因素也都是困擾城市歷史場所得以更好更完整保護的重要因素。設立街區保護委員會,或行政干預的監督方式,利用輿論宣傳工具,加強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增強全體市民的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加強執法力度,這是溫州城市歷史場所風貌保護較為迫切的一項工作實施。同時還需要及時評估具有歷史價值的歷史街區、歷史建筑、歷史遺跡等重點地段,嚴密保護、監察和督促保護策略,嚴格按照設定的古建筑、街巷空間修復方案進行規劃、建設、監督,堅決杜絕修復性破壞的產生。[5]
[1]夏曉臘.鼓樓街區將現古城風貌[N].溫州商報.2011-6-30.
[2]溫州市志編委會.溫州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金俊,李曉雪.城市歷史地段居住建筑規劃設計初探[J].華中建筑,2009(12).
[4]吳珂,高軍軍,盧濤.基于視覺分析的城市天際線優控研究———以無錫蠡湖灣地區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04(1).
[5]趙志.湘潭城市歷史場所保護與更新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