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民 (安陽市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安陽 455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街區普遍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難題。我國現有的規范體系當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是歷史街區保護的重要依據,其中原則性的內容較多,而具體的指標的要求很少,綠地方面只是以“歷史文化街區增建設施的外觀、綠化布局與植物配置應符合歷史風貌的要求”籠統要求,缺乏定量的規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中規定“綠地率:新區建設不得低于30%;舊區改建不得低于25%”[1]。這里的舊區既包括了歷史街區,也包括了現代居住區中使用年限較長的居住區。
歷史街區是居民生活和歷史文化的雙重載體。其外部環境的塑造不僅要考慮居民的使用要求,還要滿足塑造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需要,因此歷史街區綠地指標應該與一般意義上的舊區有所區別。由于綠地指標是綠化空間抽象的表現,所以歷史街區構建新的綠地指標體系需要分析其綠化空間特點,創造層次豐富的綠化空間體系。
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見圖1)位于西安市中心鐘樓向西100多m。該區域居住區的模式從隋唐的坊里到宋元明清的街巷,同時街道的模式從隋唐“軸線對稱、棋盤式”路網格局,發展到明清時期的東、西、南、北大街4條街道并保留至今。北院門居住區有街—巷—院—坊(教坊)的空間層次和“長街短巷”的道路特點。
西安北院門歷史街區現狀用地以居住為主,沿北大街和西大街有較多的商業用地,公共綠地主要是街區內蓮湖公園、兒童公園和一個鐘鼓樓廣場。根據現狀用地匯總表(見圖1),街區內的綠地占到總用地的5.8%,遠遠低于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要求。
北院門歷史街區內除了幾塊面積較大集中的公共綠地外,其余街區內很少有集中的公共綠地。街區內較寬的街道兩旁種植國槐樹,較窄的街道內很少有綠化。通過查閱資料和現場訪談,筆者發現歷史上北院門歷史街區的綠化是相對較高的。但是隨著街區的發展,人口大量增加,街區內的住房緊張,使得街區內大量的樹木被砍伐,用來擴建居住建筑。近幾年來,隨著街區內旅游商業的發展,沿街開發了大量的商店,使得原本沿街的爬墻虎遭到破壞。
筆者對北院門街區內路人及居住者對街區綠化空間的滿意度及意見進行了調查,根據發送的200份調查問卷,我們發現:超過85%的路人對該區綠化空間不滿意;在草地、灌木和喬木中,近70%的人認為這一區域綠化的薄弱環節是草地;在公園、廣場、居住區綠化、商業區綠化中,近85%的調查者認為居住區綠化相對較為薄弱;75%的調查者喜歡集中的成片綠地,但當問及如果在北院門歷史街區內新增綠地,他們更贊同分散布置。
中國古代居住區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宋朝以前的形成閭坊制,后一階段是宋朝以后形成發展的不相同。據《洛陽伽年藍記》記載:“帝族王候、外戚公主,……爭修園宅,……花林曲池,園園而有,莫不桃李夏綠,竹柏冬青。”并載某住宅綠化:“樹響飛嚶,階叢花藥”[2],可街巷制。閭坊制是統治者為了封建專制統治設置的居住單位,有坊門和坊墻,其內部建有民宅。普通民宅內部綠化空間較少,權貴階層通常在居住區內通過造園手法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由宋朝開始,居住區由封閉的空間轉變為開放空間,居住區的綠化空間也由封閉的點狀轉變為開敞的線性空間。北宋東京市中心天街中為御道,側為行道,之間有御溝分隔,溝內“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相間。”一般街道則柳、槐、榆、椿行列路側。蘇東坡曾寫到“少年頗知種樹,手植數萬株”[2]。由此可見,古代居住區綠化空間的特點是:街道綠化以種植樹木為主,公共綠地較少,庭院內見縫插針地種有花木;綠化空間將街道綠化與居民庭院內的綠化相結合,形成了點——線的綠化體系。套用現代的規劃理論,可以得出中國古代居住區綠地率較低,但綠化覆蓋率較高。古代房屋低矮,庭院或道路邊角的大樹華蓋于屋面上,這就達到了使居民區遠看郁郁蔥蔥的景象[2]。
西安北院門歷史街區一般位于老城區內,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反映城市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文化傳承。同時,歷史街區也是居民生活的住地,其物質空間形態受居民活動的影響。隨著西安城市化的進程,老城區逐步衰落,歷史街區成為城市低收入者或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人口擴張,歷史街區內的大量擴建亂建,造成歷史街區的本來已經很脆弱的綠地系統受到嚴重破壞。
為了盡量保留歷史街區現有房屋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筆者提出西安北院門歷史街區可以采用“五維綠化空間”體系,并對北院門西羊市街道周圍區域的綠化空間體系給予圖示建議。
其中,一維綠化空間以點狀綠地為基本構成,線狀綠地連接點狀綠地。點狀綠地是分散的街頭小片的綠地、院落中的綠地等;線狀綠地指的是歷史街區街道上的連續的綠地,這種線狀的綠地往往結合兩邊建筑一并考慮(圖1)。指標控制上通過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進行控制。

圖1 西羊市一維綠化空間平面圖和西羊市一維綠化空間剖面圖
二維空間是面積較大的面狀公共綠地。歷史街區中的二維綠化空間受到街區空間的限制,可以考慮對現狀空間進行改造,例如停車場和廣場的改造。由于歷史街區內可以用作大面積綠化的空間較少,歷史街區在綠化空間塑造中主要打造一維綠化空間,對二維綠化空間進行控制(圖2)。指標控制上是通過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進行控制。

圖2 西羊市二維綠化空間平面圖和西羊市二維綠化空間剖面圖
通過對樹木的樹冠,屋頂、墻面、窗口等空間進行綠化能夠實現歷史街區的三維綠化空間,如屋頂綠化,種植爬墻植物等(圖3)。綠化覆蓋率相較綠地率而言更能體現中國傳統居住區的環境。綠化覆蓋率是“占天不占地”的指標,不能真正反映綠地總量,然而由于樹木每年生長,樹冠增大,覆蓋率將所提高,可以掩蓋綠地較少的真相[4]。筆者認為,歷史街區規劃設計中應該對歷史街區綠化覆蓋率提出要求。歷史街區的綠地指標的確定,除了增加對綠化覆蓋率的指標要求外,還要保留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兩項指標。這樣就可以把對二維綠化空間的控制提升到三維綠化空間上來。

圖3 西羊市三維綠化空間平面圖和西羊市三維綠化空間剖面圖
四維綠化空間考慮時間維度下綠化空間的變化,在不同季節中塑造不同的綠化環境,這就需要對綠化環境中的植物進行選擇(圖4)。以常綠樹木為基礎,色澤凝重的市樹國槐為行道樹和前景樹,配合種植春花樹種(例如白玉蘭、櫻花),夏花樹種(例如紫薇、石楠)和秋色葉樹種(例如銀杏、欒樹、五角楓和紫葉李)。

圖4 西羊市四維綠化空間平面圖和西羊市四維綠化空間剖面圖
歷史街區的五維綠化空間是考慮到歷史街區中文化氛圍,在滿足人們基本綠化需求的基礎上,在綠化空間構建中加入文化元素。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實現,一是植物選擇要體現歷史街區的文化氛圍,營造歷史街區的文化意境,超過80%的人認為喬木比灌木和草地更能體現文化氛圍;二是通過造型的修剪來體現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綠色景觀。
通過對歷史街區綠化空間不同維度的分析,筆者試圖對歷史街區的綠化空間進行定量的控制。筆者建議綠地指標的控制,應該包括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和綠化覆蓋率。在計算方法上,綠化覆蓋率按照植物垂直投影法計算覆蓋率;綠地率是一定地區內各類綠化用地總面積占該地區總面積的比例。2011年北京出臺《北京市花園城市單位評選標準》中,屋頂綠化面積可以按照20%的比例折算,計入單位庭院綠化的綠地率[4]。所以,在綠地率的控制上,應該劃分為剛性指標和彈性指標。剛性指標是各種綠地的面積,與以前的控制基本相同,是強制控制指標。彈性指標是非強制控制的指標,卻是歷史街區規劃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可以對屋頂,墻面等綠化空間進行一定比例的折算,計入綠地指標的控制內(表1)。

綠地指標表 表1
西安北院門作為西安古都文化名片的關鍵組成部分,其綠化狀況的改善和創新將推進整個西安市的形象完善。筆者認為,五維綠化空間體系將有助于在北院門構建較為理想的綠化空間,并對其他地區的綠化空間打造起到激發和帶動作用。
[1]GB50180-9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社,1994.
[2]馬軍山,張萬榮,宋鈺紅.中國古代城市綠化概況及手法初探[J].林業資源管理,2002(6).
[3]劉家麟,潘家瑩.歷史的誤會——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Z].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4]新聞廣角[J].城市規劃通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