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華
【摘 要】我國高校教育改革一直處在發展的狀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高校教育改革也出現了一些新常態,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研究這些問題,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能夠為高校教育改革更好地指明發展方向。
【關鍵詞】高等教育改革 ? ? 問題 ? ? 發展
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上升,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持續進步,國家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大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高校教育才受到更多的關注。從1999年我國實行高校擴招的教育政策開始,目前我國高校教育規模在世界已經屈指可數,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平民化的階段。這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績。
一、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常態
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發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改革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出現了新常態。
(一)教育發展逐漸轉移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
從近年的高招來看,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已經實現了以學生數量為保證的教育規模的擴張,各大高校的基礎設施也得到了相應的完善,新校區的擴建及時解決了學生數量的上漲問題,學科布局也逐漸趨于合理化,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在實現了這些任務的基礎上,高校教育以提升質量為新的發展主題。質量優先,這就要求高校教育有更高的發展水平,更具特色的發展方式。現在高校越來越重視教育的質量,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優化教育結構,穩定教育規模,發揮自己的優勢,旨在培養高素質的學生,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人才。
(二)科教合一的教育模式
現代教育的本身已經脫離了原來的簡單的知識傳教,而是旨在用傳授的知識和文化創新以推動社會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高校教育也越來越意識到這一點,教育模式也由原來的科教分離到現在的科教統一。教學和科研統一起來,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有利于科研的進步,有利于促進我國高??蒲兴降奶岣?。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做到了科教合一,把知識和科學研究有力地結合到一起,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促進高??蒲兴降陌l展。
(三)政府與社會的良性參與
政府宏觀引導,社會積極參與成為我國高校辦學的新常態。政府、學校、社會關系的新格局在全面深化高校改革的背景下已逐漸形成。高等院校作為自主辦學的主體,不僅要積極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在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的同時,還要建立起有效的自律機制,積極響應政府的方針政策,而且要努力處理好與社會的關系,在獲取社會資源的同時,也要為社會輸送人才,服務社會,同時接受社會的監督。
二、我國高校教育改革仍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呈現出了一些新常態,為繼續推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實行教育改革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高校教育管理存在問題
高校教育改革在管理上存在一定問題,教育管理不到位。高校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離不開管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教育管理上存在著管理理念滯后的情況,這使得教育改革在管理上出現困境。教育管理理念滯后,缺乏科學化,管理方式單一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管理上不能與時俱進,很容易陷入被動的局面,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容易偏離為學生服務的目的而導致學生的不滿。
(二)高校教育資源不公平
在我國,高等院校被劃分為不同等級,部屬、省屬、民辦等為高校等級打上烙印,不同等級的院校在獲得政府支持的力度上是不一樣的,“985” 院校和“211” 院校等不僅在政策上能夠更多地得到支持,而且也獲得廣大學生的青睞,許多高考生寧愿選擇復讀一年去進一所“211”或“985”院校,也不愿去一些普通大學。而且不同等級的院校,其在教學設施、教師、科研基金等方面所能獲得的資源也有所不同。
(三)高校教育缺乏創新
高等院校教育在持續不斷的改革中不斷完善,但是就其總體改革情況來說,還是缺乏創新意識。大多數的高等院校在自身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意識到了改革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容易使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脫軌,脫離了社會需求的高校教育是沒有辦法得到持續發展的。然而在多數意識到改革的高校中,以穩促改,沒有形成創新機制,沒有對教育模式形成新的探索。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墨守成規的教育模式是不可取的,是無法推動高校教育更好地發展的。
三、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
高校教育改革發展之勢勢不可擋,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們在面對高校改革的過程中,要審時度勢,做好改革發展的工作,探索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
(一)以新的管理理念加強教育改革
首先,以新的教學管理理念進行改革。育人,為社會培養棟梁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所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要求高校教育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鼓勵學生先成人后成才。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用來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更應該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促進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以提高大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為動力,這就使得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解答知識中的疑惑了,而是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感受到人文精神和正確的思想觀念。
其次,多元化、時代感鮮明的管理方式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趨勢。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多是獨立性強、個性突出的90后,他們思想活躍,不愛受約束,面對這樣的群體,如果繼續采用先前的管理方式,會使得管理中矛盾愈加突出。如果能以學生主體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加強對學生個體意識的管理,采用多元的管理方式和先進的科學手段,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建立起符合自身現狀的管理體制,將會使教育改革得到良好發展。
(二)釋放辦學活力使教育資源公平化
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現在我國的高等院校多數處在轉型發展中,有教育學者認為:在未來的5到10年中,我國的大學將會進行一場重大的結構性調整。釋放各等級大學的辦學活力,調動大學管理者的改革積極性,今后的大學教育質量的好或壞,將由市場和社會來做評判,不管是省屬大學還是部屬大學,不管是“985”還是“211”,他們最終由市場來選擇、由社會來評價。隨著高等院校教育的發展,教育資源會逐漸趨于均衡,這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到那個時候,理性的教育需求者或是教育購買者,不會像現在這樣在乎大學的出身與名分,未來的人們更多的是在乎大學的內涵與品質。
在這樣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異常激烈、社會跨越發展、機遇和挑戰無限的時代,每所大學如能抓住機遇,都會有出彩的機會。而博得眾多眼球的關鍵是要通過改革創新,形成新的博弈格局和新的管理模式,來激發大學組織蘊藏的無限活力,改革不只是單項改革和增量改革,更重要的是綜合改革和存量改革。
(三)樹立高校改革的創新意識
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和社會的激烈競爭要求高校在未來的改革發展中保持創新意識。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有力武器,不管是曾經的大變革時期,還是社會大發展的時代,解放思想和創新意識總是被強烈呼吁的,而真正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大變革也都是伴隨著創新的。創新要求我們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要與時俱進,破除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觀念,不斷進取,敢于探索和大膽嘗試。
許多教育實踐證明,沒有教育新觀念的出現,沒有改革的現實需求,沒有敢于嘗試的膽識,高校教育改革將無從談起,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水平將會停滯不前。高校改革創新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即把學生的真實需要作為改革的參考,讓學生主動成為改革的參與者;第二,優化學生的綜合評價機制,學習成績、分數高低并不能代表學生的綜合素質,正像有教育學者提出的那樣:“建立綜合考察和評估學生學習志趣和特點的評價體系,形成更好的挖掘學生發展潛力的機制,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評價一個學生?!?/p>
四、小結
高校教育改革一直備受社會關注,隨著改革的深入,許多高校教育呈現出了新常態,這些新的機制有力地推動了高校教育的發展。面對改革發展,我們要敢于發現錯誤,敢于面對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找到新的發展趨勢,為今后的高校改革發展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馮藝.高校教育改革的完善及解決思路探討[J].出版與印刷,2012(02):42-44.
[2]劉鼎.淺析高校教育改革對策[J].新課程(中),2014(09):163-164.
[3]楊月霞.高校教育改革的創新思路[J].學園,2014(27):53.
[4]王云峰,顧成明,鐘瑋.淺議高校教育改革戰略主題——素質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5(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