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曉莉
【摘 要】本文分析了教師繼續教育課程中在課程設置重基礎,輕針對性;課程實施時重認知提高,輕觀念肉體化與技能訓練;課程內容滯后;課程管理重形式,輕實效;重顯性課程,輕隱性課程等五方面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教師繼續教育課程 ? ? 問題 ? ? ?課程管理
教師繼續教育是終身教育、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我國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在提高教師素質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的深入與網絡的普及使教師自主學習更加容易,對教師繼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僅就繼續教育中與課程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公需課程設置重基礎,輕針對性
第一,課程的設置注重普及性,忽視學員的基礎。繼續教育公需科目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統一確定,這些公需課程主要任務是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所以課程都是基礎性的,但基礎性的課程并非是大家都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心理調適》是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的公需課,也是心理學專業的專業課;《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是大眾基礎課,也是化學專業的專業課。《××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要求,專業技術人員每年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習時間公需科目不少于24學時。為了完成必需的課時,學員必須選擇這些課程,導致某類人的重復學習。
第二,課程實施重過程,忽視對象的層次性。為了平衡繼續教育授課師生工作與繼續學習的關系,繼續教育通常安排在周末集中進行;與此同時,繼續教育公需科目要求所有需要評職稱的在職人員參加,需要參加繼續教育的人數多,時間緊(全年可用時間不足100天),但繼續教育授課教師較少。于是不同行業(即教師、醫護人員與事業單位職工一起)和不同層次(大中小學教師一起)的人在同一課堂中接受繼續教育的現象較為普遍。
二、公需課程實施中重認知提高,輕觀念內化與技能訓練
第一,授課方式以講授為主,輕觀念內化。繼續教育模式較為單一,一般采取班級授課形式,學員通過教師的灌輸或學員的有意義學習方式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課堂上基本上是“一言堂”,沒有授課教師和學員關于所學內容的交流,沒有學員間關于所學內容的交流。這導致繼續教育成了學員增長見識而非樹立新觀念的地方。
第二,授課重基礎理論講解,輕技能訓練。從事繼續教育的教師大多為理論研究者,缺乏對一線教學、生產、技術等實際情況的了解,多以教材為本,以理論講授為主,對某領域的問題要么泛泛而談,要么用專業術語來解釋,學員或沒有興趣,或聽不懂,認為實用性可操作性不強。教學結合實踐少,無法滿足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
三、課程滯后性嚴重
第一,課程觀念滯后。《職業道德》體現了所有從業人員的基本道德規范,是職前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也是教師崗前培訓的必修課,也是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課。雖然不同時期某一職業的道德規范不會發生變化,但是在新的時期有新的內涵。若以課本為本開展繼續教育,必然會導致觀念甚至是理念的滯后。
第二,課程信息或案例的滯后。由于學有所專、關注興趣點的不同、網絡的便利性及信息的廣泛性與多樣性,繼續教育學員可能在某一方面某一問題上比授課教師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所了解到的信息也更新鮮,這就會造成授課教師信息的相對滯后。
四、課程管理重形式,輕實效
課程管理是以課程為主要管理對象,就課程的設置、實施及評價進行全方位的管理。繼續教育課程是按要求設置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隨機性較強,課前學員只知道自己上課的時間,但不知所上課內容;課程的評價偏重于對學員的聽課情況與作業上交情況的評價,具體表現為考勤、上課、結業考核的形式化。
第一,考勤形式化。由于同一批次在同一個教室里上課的學員人數眾多,無法知道已報名的人員是否參加了該次培訓;即使采用課堂簽到形式,代簽或找他人替代上課現象較為常見。
第二,上課形式化。同一時間在同一教室中接受培訓的學員可能有四五百名,由于人數和場地的限制,有2/3左右的學員看不到教師的課件,聽不到教師的聲音。學員的竊竊私語被認為是不尊重教師的表現,導致授課教師和學員間的情緒對抗。教師只是在講課,完成他的授課任務;學員只是待在繼續教育的課堂中,度過參加培訓的時間。
第三,結業考核形式化。繼續教育的考核大多采用紙質試卷的形式,題型包括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和論述等。試題的答案就在老師的授課中,因此學員上課間要記文字筆記,試卷或在課上完成或在課后完成,試卷是否在學員交回后束之高閣,不得而知。
五、重顯性課程而忽視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是教育系統或教育機構中要求學生必須學習并通過考核達到明確規定的教育目標,以獲取特定教育學歷或資格證書的課程,它以教學為根本途徑。隱性課程是教育系統或教育機構中學生在顯性課程以外獲得所有學校教育的經驗,不作為獲取特定教育學歷或資格證書的必備條件,它以學生的自我體驗為根本途徑。
受教學場地和條件的限制或影響,繼續教育基地幾乎沒有特意而為的隱性課程建設,教室多設在餐廳或其他改造來的大空間里,投影儀無或不能全方位覆蓋,桌椅板凳各式各樣而且擺放擁擠,衛生死角多,環境差;大空間使得師生間交流互動難,聽不清、看不見,純粹為拿學分,為職稱晉升打好基礎成了大多數人的心態。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和目標的手段或工具,也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和內容,因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教師繼續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必須重視繼續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社會需求和教師的需要,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與管理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