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
【摘 要】目前醫學微生物教學中主要存在著理論教學知識點多,上課時間長,實驗教學生物安全難以控制,實驗效果欠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采用微課教學的方式,有助于改善目前的教學現狀,提高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微課 ? ?醫學微生物 ? ? 應用
一、微課的興起
微課 (Microlecture),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 (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 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
它充分利用學習者“10分鐘注意力”的原則,將一個個知識點以獨立的視頻形式呈現,使學習者不但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也避免了課堂學習中知識量大、容易混淆、模糊某些知識點的狀況。
二、微課用于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
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以病原微生物和機會致病微生物為研究對象,以這些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檢查方法和防治方法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基礎醫學學科。
1.理論教學
在目前的傳統醫學微生物學理論教學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知識點分散,龐雜,容易混淆。以第八版人衛版《醫學微生物學》教材為例,各論內容,即常見病原性細菌、真菌和常見病毒一共24個章節,涉及上百種不同的微生物,每一種微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引起不同類型的疾病,且彼此之間關聯較少,內容相對獨立。
第二,傳統課堂教學每節課時間較長,學生較難集中注意力。已經有不少研究機構證實人在學習時,前10分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最高,隨后逐漸下降。而目前高校教學1次課的時間大多在100分鐘左右,每節課少則講述三四種,多則要講七八種不同的微生物。面對如此繁多的知識點,學生極容易出現聽覺疲勞,注意力下降,降低學習效果。
盡管在目前的教學方法中,針對上述這些問題也有老師做出了很多適應性的調整,比如采用臨床病案引入式教學、立體教材教學、視頻導入式教學,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等教學方式,但依舊難以從根本上擺脫教材和課堂的限制,擺脫時間的限制,解決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整堂課的問題。
我們可以利用微課短小、精煉的特點,將一個一個的病原微生物做成10~15分鐘左右的微課。例如在作者制作的“葡萄球菌”微課視頻中,以2013年泉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患葡萄球菌皮膚燙傷樣綜合癥死亡為例,先引入案例介紹,再將病案展開,結合PPT播放同時錄音講解,并制作成15分鐘的視頻。在視頻中,學生不光能看到當時病案的新聞報道,葡萄球菌的顯微鏡鏡下形態,各種染色的結果,還能通過視頻觀察到葡萄球菌在培養基上的各種培養物生長情況。
而葡萄球菌的經典生化鑒定試驗:血漿凝固酶實驗和觸酶試驗的操作和結果也被錄制下來并放在視頻當中,加上各種病灶圖片、病人照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而整個視頻僅15分鐘左右,也方便學生在生活中利用瑣碎時間進行重溫和學習。
2.實驗教學
目前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與其他課程的實驗教學一樣,一般是先通過任課教師對實驗目的要求、實驗原理、實驗操作步驟和方法、實驗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講解,然后由帶教老師進行示教,接下來由學生操作,根據實驗結果寫出實驗報告。
相比較于理論教學,傳統的微生物實驗教學的問題就更加突出。
第一,生物安全影響老師和學生的健康。以“化膿性球菌的檢驗”實驗課教學為例,在實驗課上,要求學生動手操作血漿凝固酶實驗和觸酶試驗,然而這兩個實驗都要接觸到病原性球菌,如果學生操作不當,極容易發生實驗室感染的情況。
第二,實驗效果不佳,學生操作得不熟練和不規范,往往使得實驗結果難以達到預期水平。比如在挑取致病性葡萄球菌做凝固酶實驗時,很多學生會用接種環弄破培養基帶出瓊脂,而瓊脂碎塊就會影響我們觀察凝固酶實驗的結果。
第三,示教過程難以重復。在很多實驗中,都要先由帶教老師進行示教操作,然后學生模仿帶教老師的操作過程進行實驗。而實驗操作具有連貫性,加上帶教老師少、學生多這一高校教學中的普遍問題,如果學生不小心沒有注意到老師操作時提到的一些細節和要點,很可能在自己的操作過程中就會忽視而發生錯誤,輕者實驗結果不理想,重者甚至可能發生致病菌感染。
而利用微課教學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由操作熟練的教師進行操作,并將整個操作過程和實驗結果錄制成視頻。首先,學生觀看的是錄制好的教師操作的視頻,避免了接觸病原微生物,保障了帶教老師和實驗學生的健康。其次,由操作熟練的教師做出的實驗結果,無論是結果的準確性還是觀察性,都會強于大多數學生操作的結果。最后,視頻是可以重復播放的,學生將不再因為沒有留意到某個細節而錯失對整個實驗過程的理解,重復觀看,甚至邊看邊學,都有助于學生操作水平的提高。
三、微課在未來高校教學中的展望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智能手機、個人平板電腦等電子終端設備的普及,網速的提升,微課作為新興教學方式的障礙也在一步步破除。微課利用自身短小、精煉、知識點獨立、內容豐富的特點,方便學生在任何時間進行學習或重溫。微課,必將給未來的高校教育帶來巨大的改變。
【參考文獻】
[1]劉輝.微課[J].中國電力教育,2014(10):91-92.
[2]李凡,徐志凱.醫學微生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露西·喬·帕拉迪諾.注意力曲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羅軍,李國利. “以病講菌”在病原微生物學教改活動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3(6):951-952.
[5]劉保平.淺議微生物學教學綜合改革[J].微生物學雜志, 2014, 34(4): 101-104.
[6]田曄.視頻導入式-任務驅動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14, 9(7): 670-672.
[7]劉保平.淺議微生物學教學綜合改革[J].微生物學雜志,2014(4).
[8]施文鈞,沈利,王飛,等.醫學病毒學實驗課 PBL 教學改革[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4,13(2): 153-156.
[9]劉西霞.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索[J].科教文匯, 2011 (02): 49-50.
[10]胡永林.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系列示教視頻制作應用的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 2012,(10): 4055-4056.
[11]鄭文文.微課的應用價值[J].課程教育研究, 2015(1): 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