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亮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數據開始蔓延至社會各領域,全世界的教育領域正在悄悄開始著一場大數據帶來的深刻變革。大數據時代對傳統教育有哪些影響?同時帶來哪些沖擊和挑戰?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挑戰以適應時代新要求?
【關鍵詞】大數據 ? ?教育 ? ? 變革 ? ? ?策略
大數據(big data)是指體量特別大,數據類別特別大并且無法用傳統數據庫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大數據的四個基本特征為(Volume、Variety、Value和Velocity),即體量大、多樣性、價值密度低、速度快。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幾何級爆炸的數據包圍的時代,同時我們隨時隨地留下的任何痕跡都變成了大數據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是大數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1980年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最早預言了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而來的數據爆發。John R.Masey 1998年在USENIX大會上首次使用Big Data一詞。 21世紀以來,物聯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無線網絡、傳感器等的廣泛應用,進一步促進了信息化的快速發展。2011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提出“大數據”將成為全世界下一次創新、競爭和科技革命的浪潮。2012年,大數據相關的技術與應用開始初見端倪。 2013年,人們迎來了“大數據元年”,這標志著大數據真正開始走向應用。
今天,大數據應用已開始滲透到每一個領域,商業、教育、通信、醫療、金融、環保、航天等。其中大數據對教育的變革性影響主要體現在:1)大數據沖擊傳統教育的思維方式;2)大數據提供新的教育教學模式;3)大數據變革教育評價體系。
大數據本身的價值和巨大的功能對傳統思維方式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大數據思維方式具有敏捷性、開放性、前瞻性、個性化特點。而傳統的教育育人觀就是培養學生重視分數,而不是對人本身進行培養。大數據的思維方式特點要求教育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并根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留下的一系列數據碎片,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做出預測。 基于這些大數據信息構建個性化教育環境,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步調和學習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
大數據提供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人類的教學模式經歷過兩次革命:第一次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孔子創立私塾和蘇格拉底問答教學為代表,這是教育的原始模型;第二次是于16世紀,以夸美紐斯創立課堂學習體系為標志,將工業化生產方式導入教育,它的特點就是批量成產,就是向工廠流水線一樣標準培養人才,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灌輸式教學。大數據時代,受教育者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將是線上“DIY學習”,老師—學生分班統一授課模式將消失。DIY學習基于個人職業生涯和生活訴求,自己設計知識結構和技能體系,從網絡社會里自選課程和學習資源,按需而學,終身學習。
2011年以來,在線教育的浪潮正在席卷美國等發達國家,并向發展中國家鋪展開來,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學習平臺正在成為許多國家高科技領域創新和投資的重點。如著名的在線教育公司Coursera已經全世界30多所著名大學達成協議,可以實現全球幾十萬人同步學習。可汗學院把教育游戲化,采用反轉教學法等顛倒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其他一些學校看到了這種智能學習平臺的價值和潛力,有的開始投資興建自己的獨立平臺,如斯坦福大學等。2012年,我國教育部向全國高校征集了系列視頻公開課程,面向全社會開放和共享。可以預見,這種智能學習平臺將會給高等教育帶來深刻的影響。
大數據變革教育評價體系。傳統的人才培養評價標準是一元化評價,考察一個學生是不是人才的標準基本上是看考試分數。有些學生比較擅長考試,但缺乏創造性,應試教育的人才培養體制是不適應新時期人才的需要的。大數據時代學校的信息系統除存儲學生個人靜態信息外,最主要的是存儲即時的動態信息,學生的平常行為表現都可以被數據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上課、讀書、寫筆記、做作業、進行實驗、討論問題、參加活動等都是教育大數據的一個來源。大數據記錄了做練習時在每個練習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學科課堂上師生互動過程,開小差的次數分別為多少,根據學生做錯的題和做對的題目計算出學生的知識水平構成等等。
大數據時代教育成本將極大地降低,涌現大量免費的優質教育資源,然而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也必然給傳統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表現在:1)教育制度面臨重構。現在的教育制度不管是組織形式、方法手段還是教育評價,都要發生相應地變更,逐步向個性化、扁平化、網絡化、遠程化變更;2)學校要面對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競爭。未來學校在全球范圍中爭奪學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通大學與發達國家教育水平差距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學校的生源壓力增大;3)教師面臨新挑戰。面對新教育革命,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今后教師的角色是怎樣的?華中師范大學楊宗凱教授認為:“教師更是學生的組織者,更是學習的引導者,更是資源的開發者,而且本身他就是學習者,終身學習者。”教師的角色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的組織者,這些都需要教師轉變角色。
面對大數據對傳統教育提出的以上挑戰,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1.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必須從追求單方面學習“分數”回歸到“育人”這一教育本質。學校要調動一切資源為了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成長。教師也要轉變教學觀,使自己的角色也從傳授者轉化成為學習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2.加快轉變學習方式。逐漸從“教材學”過渡到“網絡學”。改革教育組織形式,打破現有的班級授課制、批量生產式的組織形式,向個性化、分散化、遠程化的教育組織形式轉變;用教育信息化的技術手段,大力推行互動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探討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整合網絡學習資源與現代知識,完善教師隊伍專業標準體系。
3.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及時把最新的科學技術、文化和互聯網的高度融合創新的成果編進教學內容;要加快數字化的整合與開發,注重內容的綜合和資源間的整合;要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思想,注重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等各項能力的培養。
4.要變革教育評價體系,改變單一的考試評價方式,向網絡學習評價、鼓勵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多元化評價轉變,讓每個人都帶著個性成長。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記錄每個學生每天的學業、非學業數據,實現多年教學效果的對比與學生學習軌跡的積累,了解學習者學習的現狀,包括主要特征、學習行為特點、學習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所帶來的學業結果。
5.加速推進教育國際化。共享全球教育資源和開拓全球教育市場,積極吸納國際一流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成果、教育教學資源,推進我國教育深度融入國際大家庭。美國的可汗學院、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平臺等等,都給我國課程的國際化提供了新的契機和視角。
要充分利用世界各個大學的網絡資源、網絡課程、直播課堂等,進行課程合作開發。同時結合本國本校實際,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涂子沛.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周洪宇,徐莉.第三次工業革命與當代中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4]李德偉.科技大數據,哲學新思維[N].光明日報,2012-12-25.
[5]李盛明.大數據戰爭:即將到來的全球數據革命[N].光明日報,2013-01-21.
[6]徐子沛.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以及它如何改變政府、商業與我們的生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7]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8]http://usenix.org/publications/library/proceedings/usenix99/invited_talks/mashey...
[9] 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business_technology/big_data_the_next_frontier_for_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