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
老實說,子彈從身邊閃過時,我真沒感覺到。那時我正將手機悄悄伸出掩體外,向著對面拍視頻,端得穩穩的,抖都沒抖。
但后來線人拽著我衣角說,小心,有子彈。我躲在掩體后仔細分辨,才聽到子彈劃過空氣的聲音。那聲音,像是一根細到極致的頭發絲,瞬間劃破天空幕布。
原來子彈打出去和打過來,聲音真的差好多。
那時候,真的有些怕。
一
一點兒都不勇敢,只是反應比較遲鈍。
與跑遍伊拉克北部各處前線的線人和攝像相比,三年的巴基斯坦采訪經歷雖然曾讓我親歷過一些反恐戰斗,但類似這樣兩軍對壘的前線攻防戰,在我的記者生涯里還是頭一遭。當一架目測120毫米口徑的自行火炮在我身邊兩米左右突然開火時,驚得我手機差點兒掉地上,巨大的聲響震得我耳膜轟鳴,戰爭電影里那些主人公在隆隆炮聲中瞬間失去聽力的情節,終于親身體驗一次。
在這片戰場上,沒有所謂新聞官,也沒有任何隨行保衛。在二三線的戰士,不是忙著修筑工事,就是抓緊時間休息、吃飯,偶爾有幾個,跟遠道而來的中國記者興高采烈合影之后,也都走開了。我們想要接近戰場,就只能靠自己。走到哪兒都要問,前面還有我們的人嗎?得到肯定答復后,再問,我們還能往前走嗎?戰士們輕松聳聳肩,why not?
二
我們就是是帶著一點兒忐忑、一點兒驚慌、還有那么一丁點兒興奮,接近基爾庫克南部約30公里的這個小村莊。
幾天前的一場戰斗后,庫爾德武裝成功推進到小村外兩三公里處;當天早晨,一支部隊對據守在村里的“伊斯蘭國”武裝發起進攻;我們趕到時,戰斗已經持續四個多小時,庫爾德戰士奪回半個村子,卻被“伊斯蘭國”擋在村中心一座清真寺外。戰況陷入僵局,一邊是以清真寺及附近建筑群為依托的伊斯蘭國武裝,隔著五六百米左右空地的另一邊,是一座廢棄的廠房,這里是庫爾德武裝推進的最前沿。
在庫爾德武裝的火力壓制下,“伊斯蘭國”戰士大多藏了起來。遠望清真寺一邊,我們看不到人影,只能聽到斷斷續續的槍聲,還有一兩枚火箭彈,落在我們身前大概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根據前線指揮官的說法,對面大概有二三十名武裝人員,而在庫爾德這一側,包括預備隊一共是兩三百人左右。
“伊斯蘭國”的優勢是熟悉地形,輔以RPG、狙擊手和密布的地雷,庫爾德武裝則擁有坦克、裝甲車和美式悍馬等裝備。此外,我們還聽到飛機在空中盤旋的聲音,前線戰士告訴我們,那是國際聯軍的戰斗機或偵察機。

三
如果是在電影里,估計早已是勢如破竹的劇情,但真正的戰爭,遠比想象中復雜。沒有視死如歸的沖鋒陷陣,也沒有那許多神仙一樣的錦囊妙計。對峙、相持、減少傷亡,才是這片戰場上的常態。三萬多政府軍和民兵再加上空軍支援圍困一兩千“伊斯蘭國”士兵死守的提克里特,打了小半個月還沒打下來,何況是這一小村。
當然,實際情況也有可能是另一幅模樣。就像我在庫爾德自治區無數次聽到的,“庫爾德武裝并沒有想要真正擊退伊斯蘭國,第一,打退他們自己的損失絕不會小;第二,就算收復摩蘇爾了又能怎樣,還不是白白替中央政府賣力氣?”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自從美國人開始空襲伊斯蘭國,庫爾德武裝就躲起來了,反正有美國人撐腰,我們自己就省省力氣吧。以上幾種說法,都有可能是導致戰況陷入僵局的原因,到底是真是假,我在庫區停留得時間太短,沒能搞得清楚。
反正我看到的是,到了當天下午三點左右,戰斗已進入第七個小時。庫爾德武裝未能再進一步,而伊斯蘭國也不見疲態。為了安全考慮,我們已退回庫爾德武裝第二道陣地。據說只要天色變暗,不論庫爾德武裝已經推進到哪里,他們都會撤出這個小村。等明天天亮,再回來繼續。
一些剛從交火線輪換回來的戰士,終于有時間吃上一口,而指揮官正在平板電腦上研究村里的地形。指著衛星圖上靠近村口的一點,指揮官說,這就是你們看到那輛卡車的地方,說實話,要不是我們碰巧發起進攻,后果實在不堪設想。
四
指揮官說的,是我們進村時見過的一個倉庫。在倉庫里,有一輛伊斯蘭國遺棄的卡車。車身四周都被裝上厚厚的裝甲,車窗也僅留下很窄的一道縫隙,就連前保險杠下面,都被包裹得嚴實。倉庫里四處散落著裝滿炸藥的袋子,看來當時“伊斯蘭國”撤得相當倉促。按伊斯蘭國計劃,這兩裝配重型裝甲的卡車,應該是滿載炸藥,向庫爾德陣地沖去——就像他們曾無數次實施的汽車炸彈襲擊一樣。
游走在中東的記者們,對汽車炸彈大都不會感到陌生。但如此近距離觀察一輛尚未爆炸的“巨型炸彈”,對我而言卻是第一次。這輛大型卡車,載重量約在8至10噸左右,從體型上看,跟2008年伊斯蘭堡萬豪酒店爆炸的那輛卡車差不多,可能還要略長。那次爆炸后,據說在地面上留下一個6米多深的大坑,兩三公里外的房屋窗子全都被震碎,可見其威力之大。那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如果在庫爾德人的陣地爆炸,后果會是怎樣?而庫爾德武裝及時奪回這輛卡車,竟也只是“碰巧”!
看來戰爭,真的需要運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