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夢楚
談起美國的得克薩斯州,我們多半會想起腳蹬馬靴、腰掛短槍的得州牛仔,而我要說的是得克薩斯莎士比亞戲劇節(Texas Shakespeare Festival),一個四百多歲的英國老頭是如何闖進這片牛仔的土地生根發芽三十年。
得克薩斯莎士比亞戲劇節,1986年始創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基爾格市。今年我有幸受到美方邀請,帶領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中心挑選出的9名學生參加了戲劇節,并成功完成了“中國戲劇之夜”的演出。在這為期23天的基爾格之行中,我們排練演出了一部英文的濃縮莎劇和一部英文的原創音樂劇,還接受了23名教授、導演、演員超過80小時以上的包括即興表演、舞臺發聲、聲樂演唱、形體塑造、舞臺搏擊等多門工作坊的課程,進行了戲劇節創辦與劇場管理的相關調研,觀看了所有劇目的演出并參與了創作與演出的座談。
此次戲劇節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話劇《仲夏夜之夢》和音樂劇《堂吉訶德》。這兩個劇目都是我曾經既導過又演過的戲。但就是這么熟悉的劇目,卻給了我意外的驚喜,甚至可以說是驚艷。《仲夏夜之夢》全劇臺詞和表演的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演員上下場的銜接如此順暢。最讓我驚艷的是幾次演員的搶妝、換裝,居然達到了如同魔術一般的效果,而戲中戲的夸張演繹是這個戲的點睛之筆。音樂劇《堂吉訶德》最大的亮點是所有演員演出不佩戴耳麥,連演幾十場卻并沒有設置替補演員,這不得不讓我佩服演員扎實的基本功和過硬的身體素質。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得州的牛仔們則更是放蕩不羈。而莎士比亞這樣一個嚴肅、古典的英國詩人是如何與“牛仔們”打成一片,三十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這是此行之前一直讓我困惑的最大問題,然而當來到這里之后疑團就此解開了。
自由與嚴謹是莎翁情懷遇到得州精神后讓我最先感受到的。
在這里創作是自由的。今年是戲劇節創辦三十周年紀念,要求重排1986年首屆時排演的《仲夏夜之夢》和《第十二夜》,演出異常精彩,以至于我認為是因為三十年來反復排演才達到如此的效果。然而在之后的座談中才驚訝地得知,劇目并不是要求按照以前版本來排的,而是演員和導演一起自由創作的新作。在參觀劇場服裝間、道具間時驚奇地發現,雖然這里完好地收藏了從1986年以來每次演出的服裝和道具,但要求每一年劇目的演出,哪怕是曾經上演過的同樣劇目,都要進行全新的自由創作。于是便有了數件奧賽羅將軍的披風,也有了數把哈姆雷特王子的佩劍,紀念品商店出售的每年以服裝道具設計稿為藍本的明信片是很好的佐證。自由創作的同時,“牛仔們”并不缺乏嚴謹。
莎士比亞劇本中的臺詞依舊只能刪不能增,每一句臺詞也都不可隨意更改。排練場隔壁就是臺詞正音室,排練時哪一句臺詞發音不夠完美都會被正音老師請進隔壁進行單獨正音。后臺有標注的方格里準確放置著每個場次需要的隨身小道具,前臺追光燈旁貼著每個追光的準確時間和位置。每一次演員的出場,音效的銜接,燈光的轉換,布景的遷換,舞臺的動作,服裝的更換,都會有人在后臺拿著秒表精確到每一秒。這些嚴謹的例子在戲劇節隨處可見,就是這些不勝枚舉的嚴謹細節保障了每一個演職人員的自由創作和馳騁表演。
團結協作與科學化管理是此次美國之行感受到美國戲劇精神的獨特之處。
身為一名戲劇導演、一名表演教師,在以往的藝術創作和教學任務中總是會對演出時間的緊迫、劇場條件的有限、學生接受能力的參差不齊、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等客觀條件頭疼不已。然而在這里,一個200人左右的中劇場,一個連一部大戲景片都很難放下的后臺,竟然要在一天當中,循環上演三部截然不同、布景風格迥異的大戲;在這里,從創作排練到燈光音響合成再到舞臺演出,周期短得可怕,演出效果卻好得驚人;在這里,學生以往在學校一個月才學習一首的音樂劇歌曲只要一天就能學會,并且能保證每天學習一首新歌;在這里,每節課、每次排練,學生、演員們都會自覺地全神貫注,無需再去督促。這些之前的不可能是如何在這片牛仔的土地上成為了奇跡?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團結協作與科學化管理的重要。
在這里,導演是創作的核心,而舞臺監督是劇場的核心。舞臺監督的專業化有力地保障了導演構思的成功實現,也保證了作品的藝術水準。每一道燈桿的升降,每一個燈光的切換,每一名演員的上下,每一個布景的遷換都要聽從舞臺監督的指令。然而戲劇節創建人、藝術總監雷蒙德向我們反復強調,他們選擇舞臺監督的首要標準就是不能把自己當作上帝,而要懂得團結協作。
也的確如此,戲劇演出是最依賴大家的共同協作。然而在這里的共同協作絕對是建立在科學化管理制度基礎上的。演員在排練場的共同協作是建立在排練制度基礎上的,比如演員按時參加排練,排練時手機關機并存放,與排練無關物品存入個人物品柜,排練前清潔個人衛生包括口腔衛生,排練前后都要把排練場地打掃得一塵不染等。演出時的共同協作則是建立在演出制度基礎上的,比如每個演員的服裝由每個演員自己負責,演出前領到服裝檢查無誤后簽字接收;演出結束后,整理整齊交給服裝工作人員檢查無誤后再簽字;演出時后臺的遷換景順序完全按照舞臺監督之前制定的計劃完成,甚至每個布景上都標注著先后順序的序號與字母。演出后的拆裝臺則完全按照舞臺設計及制景人員的計劃完成。制景工人親自上陣,每人一頂牛仔式的安全帽,人手一把電動螺絲刀,喊著號子拆裝著每一塊地板和每一根房梁,快速而不慌張,絕對是謝幕后的又一場大戲。因此每次散場后都有很多觀眾留下不走,一邊欣賞一邊報以掌聲。往往他們只用一個半小時就能完成一部戲的拆臺和另一部戲的裝臺,這也就保證了在同一個劇場每天三部戲循環上演的可能。
就是這樣,通過嚴謹的邏輯梳理、科學化的制度管理下的莎士比亞戲劇在得州的土地上迸發出了別樣的生命力。當我們依舊在埋頭苦干,拿著頑強而執著的藝術精神在試圖感化著身邊的從業者和創作者的時候,我們是否反思過,我們的創作足夠誠意但是否嚴謹?我們的奉獻足夠無私但是否科學?也許只有在這樣的科學化管理下,才有可能出現百老匯般的戲劇繁榮,也許只有理性思考下的制度才是感性創作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