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胡服
摘 要:近年來,雖然國家對我國高校投入的經費越來越多,高校規模和在校生數量也逐年壯大,但多數高校教學科研水平和質量卻不盡人意,缺乏績效意識和績效行為、績效考評指標體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就當前我國高校績效考評指標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強化績效意識,健全指標體系,獨立績效考評,突出績效管控等措施以期提升高校資金績效,促進我國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績效指標 缺陷 構建
中圖分類號:F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143-02
199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3.4%,從2012年起,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了30%,超過了世界20%的平均水平,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在學人數較多的國家之一。高校數量和學生規模擴大的同時,政府在教育經費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增加。但由于國家政策導向和學校自身管理問題,使得我國高校一味追求擴大招生規模和校舍規模,忽視了教學科研質量的提升,忽視了學生培養能力的提升,出現教育面廣了,質量卻下降了。如何提升我國高校教學科研水平和學生培養質量,擴大社會服務功能是知識經濟時代下國家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健全高等學校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加強高校學校資金績效考評,優化績效監管措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
一、我國高校現行績效評價指標狀況
1.績效評價指標過于籠統,缺乏有效性。中國地域寬廣,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方高校的辦學類型、師生規模、教學科研水平等差異較大,若將所有的高校用統一的指標進行績效考評,不考慮高校間的差異,將難以合理區分評價對象的水平,難以有效反映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征。將導致實力弱的高校績效評價結果低,從而其獲得的績效撥款就會減少,投入到教學科研的資金也減少,其教學科研發展速度就會越來越慢,這將導致績效評價更低,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很難實現高校教學科研質量的有效提升。
2.績效評價指標不統一,缺乏可持續性。近年來,各種版本評價我國高校辦學水平與實力的“大學排行榜”屢見報端,但基于辦學績效評價的大學排行卻很少見,中國首份帶官方色彩的,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12月發布的《中國大學績效評價報告》,是對教育部72所直屬高校進行績效評價,它標志著我國對大學進行績效評價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加之該報告的研究結果在社會上引發爭議,在此之后在公開的媒體上并沒見到類似的績效評價報告,由此可見我國高校績效評價指標的可持續性有待加強。
3.績效評價指標不公正,缺乏第三方評估機構。當前我國并沒有針對高校進行績效評價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由于我國大多數高校實行的是“政府財政部門—高等學校”的二元體制,因此對高等學校的績效考核全都由政府財政部門一手操辦,政府在年度結束時組織相關專家對高校進行績效考核,按考核標準安排各高校每年的撥款總額。參與績效考核的相關專家雖然有部分會計師事務所人員,但主要人員均由財政部門安排或聘請。考核指標和結果一般不公開,因而導致當前的績效指標考核缺乏獨立性,績效考核指標不透明、不公正,易產生權力腐敗現象。
二、構建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促進高校提升教學科研水平
1.構建高校績效評價指標應遵循的主要原則。(1)簡明科學性原則。高校績效評價指標要能客觀真實地反映高校發展的狀況和特點,要求評價指標應該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過多過細,使指標過于繁瑣,相互重疊;指標又不能過少過簡,避免指標信息遺漏,出現錯誤、不真實現象,并且數據易獲得且計算方法簡明易懂。(2)可操作、可量化原則。高校績效指標使用的數據應在現有的高校年度統計表和財務報表中獲取,要注意指標在總體范圍內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指標選取的計算量度和計算方法必須統一,各指標盡量簡單明了、便于收集。同時選擇指標時也要考慮能否進行定量處理,以便于進行數學計算和分析。(3)動態性原則。績效指標的制定應根據當前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高校的發展變化而進行動態的調整,逐年修訂指標和權重系數,從而更準確地反映出各高校財務績效的總體水平。同時要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修訂和完善。
2.健全我國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高等院校是一個集合概念,具體到不同的學校,它們的職能內涵及表現形式是有一定差異的。有的職能,比如培養人才,是比較容易看到和計量的;有的職能,比如發展科技,向社會傳播先進理念,就很難度量。因此,要全面客觀地評價每一所高校對社會的貢獻,具有相當的難度。我們只能從大多數高校最基本的職能出發,選取一些可計量的指標對高校進行績效評價。目前,權威的觀點認為高校的三大基本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技和服務社會。因此,筆者對我國高校績效指標的設計就重點圍繞高校的三大基本職能,從教學管理、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著手。我國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如下表:
3.實施績效指標評價應注意問題。(1)績效指標評價的實施應穩步推進。在美國,高校的績效評價機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比較完善,逐步形成一套針對不同高校定期進行績效評價的機制,而我國高校績效評價仍處于探索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應由教育部牽頭,各級地方政府管理部門逐步推進我國高校績效評價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力爭每隔一段時間(每年或每兩年)實施績效評價。具體實施步驟如下:首先,制定實施方案,健全績效評價工作體系。為規范高校績效評價行為,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政府各部門、各教學主管應盡快制定高校績效評價工作實施方案,推出高校績效評價管理辦法,成立績效評價工作組和監督組,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穩步推進績效評價工作。其次,穩步擴大績效評價規模。堅持從教學管理、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板塊中選擇績效評價指標,逐步增加數量和質量,將績效評價的范圍從公立高校逐漸拓展到民辦高校和其他高校。最后,完善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制定統一性指標與專業性指標相結合,個性指標與共性指標相結合,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多層次的績效考評指標體系,以適應高校績效評價的復雜性、對象的多層次性和效益的多樣性。(2)績效指標評價的實施應交給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由于我國大多數高校實行的是“政府財政部門—高等學校”的二元體制,所以目前我國高校的績效指標評價主要交由財政部門進行,這樣的績效評價機制缺乏獨立性,績效考核指標也不公正、不透明,易產生權力腐敗現象,因此設立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高校進行績效評估是保證績效評估質量的根本。第三方評估機構可考慮由教育部牽頭設立,工作人員主要從各大高校中選出,適當增加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人員,同時對評估人員進行定期調換,以防以權謀私。第三方評估機構要秉承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對高校進行評估,并在公開的媒體向社會公布。(3)績效指標評價的實施應及時反饋結果。筆者提出的高校績效評價三級指標體系,有的比較容易量化和計算,而有的則較難。對于易量化計算的指標,可采用直接標注分值來計量,而對于無法直接準確計量的指標,可采取打分制的方法,如從低到高,分別為1、2、3、4…10,結合權重和比例,進行分數的匯總,最后計算總分,最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高校績效評價體系。同時要建立健全高校績效指標評價結果定期反饋機制,對績效評價過程中指標選取和計量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定期反饋給被評價部門和上級管理部門,以便不斷調整指標、修訂指標和完善指標。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教育會計學會2014年重點課題“我國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與績效撥款研究——以云南省為例從財務視角探析高校發展”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校績效評價報告:影響高校績效的主因是資源有效利用[N].中國教育報,2009.12
[2] 許李潔.高等院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路[J].時代經貿,2006(10)
[3] 張慶文,袁馬苓.大學績效評估指標系統的信度與效度分析[J]. 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3)
[4]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J].大學(學術版)2009(11)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1)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