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貿易理論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從古典過渡到新古典,然后再轉換到當代貿易理論。經過多年發展,國際貿易理論日益完善,更加適應社會新挑戰,并滿足國際貿易新局面。在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呈現全球化態勢,為達到新時期經濟發展所提出的要求,符合理論先行標準,筆者將依托傳統國際貿易相關理論成果,全面剖析其未來發展思路與發展走向,希望能為理論探究提供參考,可促進國際貿易的優化與提升,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思路;新趨向;研究
國際貿易理論指代國際貿易活動經過發展,待達到特定發展階段后,一定會形成的人們主動遵守,同時,支配和主導經濟貿易活動的思想守則。即便不存在詳細的文字規定,然而,卻在國際貿易分配層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容小覷?,F階段,國際貿易正處在發展階段,其結構逐步變化,不固定,且國際分工以及國際貿易模式均出現了變動,使得原有的國際貿易不再適用,涌現出了大量的不足,與新時期的貿易發展與基本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國際政治格局與復雜的國際關系共同影響著國際貿易理論,因此,國際貿易理論的優化與完善離不開不斷的發展。
一、國際貿易理論的一般發展思路
1.傳統國際貿易理論
在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古典與新古典貿易理論最具代表性,這兩部分形成了傳統貿易理論。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式爆發后,資本主義迅猛發展,其經濟地位顯著提升,并躋身國際貿易主流,在這一時期,世界格局也發生了較大轉變,這大大促進了貿易理論的萌生,直到二戰,世界格局受到沖擊,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慢慢淡化,逐漸退去。
(1)古典貿易理論
剖析絕對優勢理論可知,其思想理念為提升勞動生產率,擴大規模報酬,其核心內容為若兩個國家獨立生產不同產品,且在實際生產過程均可獲得理想的效率,則存在顯著優勢。若兩個國家分別借助和利用這一優勢,則在具體的專業分工活動中,有效交換顯著優勢產品,那么無論哪一方均可獲得顯著利益。該理論的本質為雙贏理論,現階段,仍舊為國際貿易目的與宗旨。然而,絕對理論指代貿易利潤涵蓋的國家的顯著優勢,此種觀點具有片面性,不能完全表述上述國家的一切產品均身處絕對劣勢位置。比較優勢理論依托絕對優勢理論實施了保留與創新,該理論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均應關心絕對劣勢不明顯商品自身的生產以及出口,但若商品存在相對明顯的絕對劣勢,則應選擇進口方式。所以,此種國際勞動分工可促進國家貿易,有利于每一個國家。比較優勢理論準確闡述了國際貿易活動中經濟運行的普遍規律與基本原則。
(2)新古典貿易理論
在上世紀初期,要素稟賦理論問世,指出從多維要素稟賦層面來敘述和剖析國際貿易的形成根源。此理論表明,國家貿易模式需要關注要素集約化商品,重視相關出口,該商品不僅富裕,而且昂貴。相反,進口產品需要為稀缺,且昂貴的要素集約化產品。該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具有一定的共性,認同和支持自由貿易可促進參與國家的發展。然而,將其和古典貿易理論對比發現,要素稟賦理論除考慮生產活動所涉及的勞動力要素外,還指出要素稟賦的不同是引發比較成本差異問題的主要原因。然而,這一理論的形成,建立在一樣的生產條件與動態變化的規模報酬基礎之上,這延續和繼承了優勢理論。
2.當代國際貿易理論與面臨的挑戰
二戰的爆發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沖擊,出現了轉變,無論哪一個國家,其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均發生了改變,區別于先前。在新時期,傳統貿易理論不再使用,無法發揮指導作用,因此,滿足現代發展標準的別樣、全新與現代化的貿易理論應運而生。二戰爆發后,取得勝利國家自身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經濟貿易活動迅速增加,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其貿易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并具有擴張性,區域集團慢慢出現內部貿易活動活躍的現象,而這些無法利用傳統貿易理論來解釋和說明,在這一背景下,新的貿易理論隨之產生,例如,生命周期理論以及要素貿易理論。然而,卻仍然無法從理論層面有效指導日益變化、不穩定的經濟格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貿易領域中,我國所處地位出現變化。貿易活動更加頻繁,與此同時,美國的一位經濟學家,借助反復的模型試驗與長期的理論分析,總結出下述結論:當前國際貿易正處于不完全競爭階段,且規模報酬呈現增長態勢,在激烈的競爭活動中,生產要素不再明顯,該理論恰巧背離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然而,卻可準確解釋與如實說明國際貿易活動中所涌現的變化,滿足當前開展的經貿活動,且隨著活動開展次數的增多,涵蓋的產業將會越來越多,將會慢慢形成壟斷貿易局面,但仍然可以利用當代貿易理論進行解釋說明,由此可知,在當下與未來,當代貿易理論依舊可繼續發揮作用。當代國際貿易理論源自二戰之后國際貿易活動中所產生新現象,當代國際貿易理論也隨之日益完善。與此同時,這些新現象也使得貿易理論面臨新的挑戰,具體表現如下:
(1)制造業貿易不斷提升
因制造業具有規模經濟特性,二戰之后,在制造業中,其國際分工日益精細,部分發達國家制造業紛紛轉戰發展中國家。制造業貿易不斷提升,但傳統貿易理論卻無法闡述這一現象。
(2)發達國家內部的水平貿易
依托傳統比較優勢,剖析要素稟賦理論可知,國家貿易應面向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的國家來開展,簡單來說,則應開展垂直貿易。但二戰之后,水平貿易尤為突出,尤其是發達國家內部的水平貿易,并占據著主導地位,截止到當前也未出現任何變化。這一現象無法用傳統貿易理論來解釋。
(3)跨國公司貿易呈現增長態勢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國際分工層面而言,制造業逐漸從垂直分工過渡到水平分工,有些呈現網絡分工。其中,依托跨國公司主導,具有產業鏈具體化特性的制造業,逐漸朝著國際化的防線轉移。公司內貿易呈現增長態勢,而這一現象無法用傳統貿易理論來解釋。
(4)區域集團貿易有所增長
區域經濟一體化通過長期發展,截止到上世紀后期開始出現高漲,其中,超過半數的全球貿易活動均源自區域集團內部。區域集團貿易呈現增長態勢,但這一現象無法用古典貿易理論來解釋。
二、國際貿易理論的未來新趨向
1.動態發展
(1)整合企業理論
二戰爆發后,大部分學者慢慢認識到傳統貿易理論的不適應性,無法解釋和說明新貿易現象,因此,面向新時期的國際貿易活動進行了深入研究與進一步探索。雷蒙德·弗農把遭受技術發展干擾的產品周期與企業設計的產品策等滲透至國際貿易理論,主張借助因素完善便可將國際貿易活動中所涉及的產品周期實施人為延長。隨后,邁克爾·波特開始把政府機構與企業引入至該理論,且充當貿易主體。不難發現,對國際貿易理論而言,在其發展進程中,專家學者開始一點點滲透企業理論,這滿足當代國際貿的實際發展。
(2)整合制度經濟
國際貿易隸屬經濟學現象,因此,傳統貿易理論與當代貿易理論均囊括了較多的經濟學知識,涉及經濟領域,市場充當主要研究對象,并被應用,且市場中心理論與經濟格局等知識被廣泛地應用在國際貿易領域,借助對市場范圍與自身競爭優勢等因素的剖析和研究,結合貿易關系,準確落實國際貿易活動中,國家等主體的實際活動,在國際貿易理論中整合空間經濟學。
(3)整合投資理論
在應用傳統貿易理論階段,羅伯特·蒙代爾便指出貿易投資以及經濟貿易活動呈現出相互替代,隨著社會的前進與經濟的提升,在經濟貿易領域中,國際貿易投資日益凸顯,地位不斷提升,日本的一位學者,圍繞本國的國際貿易所牽涉的具體行為展開研究,通過探索得出,國際投資除會引發替代效應外,還會產生創造效應。因投資理論將會日益成熟和完善,而貿易投資也將慢慢被具體化,形成邊界擴張理論。通過這一研究發現,國際貿易理論開始整合投資理論。
(4)整合空間經濟學
在上世紀末期,各國學者紛紛在國際貿易理論成果中引入制度,主要存在正式與非正式制度。無論對于哪種制度形勢而言,都會對國際貿易行為產生約束作用,制度的應用在某種層面會制約國際貿易活動,但滿足國際政治格局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可讓國際貿易理論滿足實際情況。
2.微觀發展
(1)研究內容微觀化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主要圍繞國家展開宏觀研究,一般研究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目的、參與貿易活動的初衷、參與形式、貿易利益分配形式。但當代國際貿易主要進行微觀研究,參照當前的理論體系,從微觀層面著手研究國際貿易現象,涵蓋的主體不僅有國家,還涉及區域集團與跨國公司等。同時,研究內容在戰后初期階段的產業內部貿易拓展到七十年代所涉及的產業內貿易,朝著微觀層面逐步拓展。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經濟學家著手研究產業內部貿易,這表明研究內容呈現微觀化態勢。其中產品內貿易指代依托垂直專業化所產生的中間投入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經濟學家以垂直專業化著手,圍繞國際貿易內容展開劃分,同時參照古典與新古典貿易等多種理論成果來剖析和探索產品內貿易。依托以產品內貿易充當研究對象的理論體系,圍繞標準國家貿易框架實施整合與完善,把分析框架逐漸拓展至產品生產流程與區段領域。
(2)研究方法呈現出微觀化
從研究方法層面而言,傳統貿易理論均假設比較利益形成的前提條件為各國供給與生產條件均固定,資源與生產要素無法在國際活動上正常流動,市場趨于完全競爭,規模報酬固定等。此種研究方法呈現出傳統靜態特性。但當代國際貿易理論指出現下正處在不完全競爭狀態,規模報酬呈現出遞增態勢,由此可知,當代貿易理論研究具有動態性,在動態變化中展開研究活動,在動態變化過程,無論哪一個因素的變動均可能導致整體趨勢出現改變,因此,應圍繞各要素進行具體分析,應用新的方法,參照現代理論。通過上述探討可知,對于經濟貿易理論而言,其研究方法呈現出微觀化特性。
三、結語
綜上可知,國際政治格局、復雜的國際關系與國際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等共同影響著國際貿易理論,由此可知,國際貿易理論并非永久固定的,分析其發展思路,探究其發展趨向可知,目前,國際貿易理論滿足國際貿易形勢,然而,政治格局等的轉變,必然會萌生全新、成熟的貿易理論,所以,我們應秉承發展的眼光,科學評判國際貿易理論,正確認識變化情況。
參考文獻:
[1]李滿洋.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思路與趨向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1(03).
[2]劉斌,李磊.貿易開放與性別工資差距[J].經濟學(季刊),2012(02).
[3]陳偉,祝鵬飛.基于經濟全球化的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發展關聯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3).
作者簡介:唐若菲(1981.08- ),女,河南省鄭州市人,烏克蘭基輔國立經濟大學碩士研究生,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