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傳發
管窺新常態之“新”
文/張傳發
從消費需求看“同與異”。由“排隊買白菜、排隊買米”到“排隊買房、排隊買汽車”,過往的消費,大多因“商品短缺”;而現在的衣、食、住等日常消費,基本上是“買方市場”,多數情況下,人們追求的是消費的個性化、多樣化。
從投資需求看“新與舊”。此處之“舊”說的是傳統產業,從鋼鐵、水泥到彩電、冰箱,這些傳統產業已近飽和,現在是網上購物、智能手機、高鐵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社會資本,必須善于把握投資方向而引領時代潮流,才會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進與出”。過去有服裝、鞋子、玩具和原油、鐵礦石、飛機這些商品的“大出大進”,現在有“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中國將由商品輸出大國轉向資本輸出大國,其特點是“高水平、大規模”。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大與小”。過去講生產能力,講組織方式,追求“航空母艦”式的“集團化”,似乎“重工業”越大越強越好,而今天“兼并重組”之同時,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成為發展趨勢,小微企業“百花齊放”,政府服務與監管隨之跟進。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加與減”。2012年我國勞動力9.37億人,比上年減少345萬人,2013年比上年又減少244萬人,而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得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向科技要生產力”。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質與量”。過去,講“市場覆蓋”,大多拼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而現在呢?更多地要講商品的質量,講“差異化”,粗放經營將成為“過去式”,企業要想求生存、求發展,必須苦練內功而“靠質量取勝”。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黑與綠”。36年間,中國GDP增長了155倍而一躍成為“世界老二”,但增長速度背后的代價是巨大的。僅以汽車為例,中國的汽車產量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兩國的總和,2012年,中國每天消耗原油1028萬桶,這不僅造成了城市交通擁堵,更造成大氣嚴重污染,“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接下來,必須“限排、限行”,而無論是水源還是大氣,都得力求“由黑轉綠”,“華山唯此一條路”,我們別無選擇。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標與本”。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泡沫、人口深度老齡化等等,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雖說目前“總體可控”,但我們在化解這些風險時,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之同時,更應著眼于治本,要更多地運用經濟杠桿和法律杠桿來化解風險,譬如 ,化解房地產泡沫,“限購限貸”不如推進“累進制房產稅”。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宏觀與微觀”。經濟工作,千變萬化,宏觀上,當然離不開政府“調控”,但微觀上,還是要講“市場決定論”;這其間,應對“潮起又潮落”那是企業的事,政府所要做的是,盡可能少的“行政審批”,盡可能多的“優質服務”。
從GDP增長趨勢看“升與降”。過去30多年,一直保持年均10%以上的GDP增長,曾經是一種常態;而現在已轉入7%左右的GDP增長則是一種“新常態”。因為,讓GDP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增長區間,經濟結構更優,不至于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且水更清、天更藍,社會才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