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芃(湖南省警察學院刑事科學技術系,湖南 長沙 410138)
可循環的鋰離子電池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現在工業化的鋰離子電池絕大多數為無機鋰離子電池,傳統的鋰離子電池,如LiCoO2,LiNiO2等無機材料需要從地球上有限的礦產資源中提取,它們的合成也需要高溫反應,鋰有機復合材料的電池因為其沒有環境污染,無二氧化碳排放,材料可以從植物中間直接提取,被很多研究者視為鋰離子電池的未來發展趨勢[1]。為了克服傳統鋰離子電池的這些問題,Armand,Chen和他們團隊的成員[2-6]發現了一系列可循環的,安全的,具有高容量的鋰有機復合材料電池。
與傳統的無機鋰離子電池相比,有機鋰離子電池具有理論容量高,來源豐富,環境友好,系統安全的性能。因此,我們將研究的目標放在了有機材料蒽醌上,蒽醌的電化學性能已經被發表在了一系列文章上[7-10]。研究顯示蒽醌具有良好的可循環性能和可逆的電化學性能。然而,蒽醌的一些缺點也不能被忽視,比如:蒽醌的電導率較低,在電解液中的溶解度也較低[11]。有些學者認為將蒽醌合成聚合物可以解決這一問題[11-16]。趙[17]就嘗試了將蒽醌”寄居”在合成的介孔碳上面來提高蒽醌的電導率,但是合成過程復雜,且需要高溫高壓。
因此,我們將目標放在這種廉價的工業原料——蒽醌上(以下圖中以AQ 代表蒽醌),它具有高理論容量(257mAh/g)。為了克服它電導率低的問題,我們將蒽醌和碳黑進行不同比例的混合,同時,增加碳黑可以增加正極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正極材料的交流阻抗[17]。本文準備了四種不同比例的碳黑與蒽醌混合,并研究了它們的電化學性能。
儀器與樣本 導電劑碳黑(Super P)由瑞士Timcal Graphite &Carbon 公 司提供,蒽醌(97%)從美國Sigma-Aldrich 公司購買,沒有經過進一步純化。
本實驗采用美國Thermo Scientific 公司Nicolet 6700 型FT-IR 紅外光譜儀用來鑒別蒽醌的結構組成或確定化學基團(測試范圍400-4000cm-1),采用日本JEOL 公司JSM-6360LV型掃描電鏡觀察樣品的微觀形貌,測試電壓為25 kV。
將活性正極材料蒽醌、導電劑碳黑及粘合劑PTFE,按以下比例進行混合配比:①AQ-10(AQ∶碳黑∶PTFE=8∶1∶1);②AQ-40(AQ∶碳黑∶PTFE=5∶4∶1);③AQ-50(AQ∶碳黑∶PTFE=4∶5∶1);④AQ-80(AQ∶碳黑∶PTFE=1∶8∶1)。充分球磨3h 后均勻涂抹在集流體鋁片上,干燥壓制,以金屬鋰作負極,Cellgard2300 為隔膜,電解液是1 mol/L LiPF6 +EC/DMC(1∶1,by vol.),組裝成CR2016 型扣式電池.并在室溫條件下,使用CHI2604A 做循環伏安掃描測試,掃速0.1mV/s;LandCT2001A 電池測試系統,作充放電性能測試,充放電電流密度為15mA/g。
蒽醌晶體首先放在SEM 下進行表征,圖1 顯示了很多針狀的晶體不規則的排布在一起,能夠看出這些針狀棒的平均直徑大約為1μm,但是長度大小不一。
圖2 示了AQ-10,AQ-40,AQ-50 和AQ-80 這四種化合物的紅外透射光譜,為了對比明顯,同時給出了碳黑和AQ 的紅外光譜??梢钥吹?,AQ 和AQ-40 的主要波段的紅外特征波段非常相似,但是AQ-40 的吸收波段更寬。在兩個圖中,主要信號在1670cm-1,歸屬為AQ 中羰基的伸縮振動峰,從1450cm-1到1600cm-1之間四種不同強度的峰歸因于醌類骨架的伸縮振動。吸收峰在1592 和1581cm-1歸因于C=C 在芳環里的的伸縮振動[17]。許多其他類似的特征鍵都能觀察到,表明AQ 經過和碳黑研磨仍能保持原來的性質。由于碳黑含量的增大,AQ-40 在1575cm-1顯示了一個較寬的特征峰。AQ-10 與AQ 基本上一致,而AQ-50,AQ-80 和碳黑基本上一致,可以看出,AQ-40是結合了AQ 和碳黑之后的最佳比例。
這四個化合物是在26mA/g(0.1C 倍率)下進行充放電的,圖3a 中顯示,AQ-80 的充放電曲線沒有明顯的平臺,這可能是由于活性物質太少和活性物質分布不均所致。測試的部位幾乎沒有電化學性能,在充電過程中,電壓在2.6V 以上是碳黑表面充電,相對于其他三種化合物,由于它含導電劑太多(超過80%),它的比容量也最低。同時,在2.3V 和2.1V 的地方,AQ-40 和AQ-50 可以看到兩個非常明顯的放電平臺,AQ-40 的第一個放電平臺比AQ-10 大約高140mV。AQ-10的首次放電比容量達到180mAhg-1,隨著碳黑含量的增加,AQ的放電容量在不斷的增大,當碳黑含量超過50%,其容量反而急劇下降,到碳黑含量達到80%時,AQ 的充放電平臺消失。這意味著,對于有機鋰離子電池來說,適當的碳黑含量能夠提高電池的容量,40%的碳黑含量是最佳比率,首次放電容量達到208mAhg-1,達到了理論容量的98%。
因為AQ-40 顯示出了良好的充放電性能,圖3(b)顯示了在不同的倍率下,AQ-40 的比容量,由圖可知,不同倍率下材料仍然能夠保持較好的鋰離子嵌入脫出能力。較低倍率下容量衰減很少,高倍率(5C)下出現較大的容量衰減。
圖4 為三種化合物的循環伏安曲線(CV),掃描速率為0.1mV/s。從圖中可看出,三種化合物都顯示出了良好的鋰離子嵌入脫出能力。由圖3(b)可看出,AQ-80 的氧化還原性能已經消失,所以這里只做了AQ-10,AQ-40 和AQ-50 的CV 曲線。對于AQ-40 和AQ-50 來說,陰極掃描曲線在2.27V 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氧化峰,而對應的陽極掃描曲線則出現了兩個還原峰,而AQ-10,因為導電劑碳黑含量少于前者,它的氧化峰和還原峰之間的ΔV 為0.4V,大于AQ-40 和AQ-50 的 ΔV,ΔV 為兩個氧化還原過程的電壓差。與AQ 相似的是,這三組化合物只出現了一個氧化峰和兩個還原峰,氧化峰和還原峰不一一對應,強度大小也不一致。

圖1 低倍率和高倍率下蒽醌的SEM圖

圖2 AQ,碳黑和四種化合物的紅外透射光譜

圖3

圖4 三種樣本(AQ-10,AQ-40,AQ-50)的循環伏安曲線,掃速為0.0.1mV/s
導電介質對于鋰有機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加入適當比例的碳黑能提高電池的電導率和提高傳統電解液LiPF6-EC+EMC+DMC (VEC∶ VEMC∶VDMC=1∶1∶1)的溶解度。對比了四種不同碳黑含量的蒽醌作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AQ-40 能保證有足夠的電子傳遞,且具有更好的可逆性能和循環穩定性。40%的含量的碳黑將成為有機鋰離子復合材料導電添加劑的最佳比例。
[1]M.S.Whittingham,Chem.Rev.104 (2004)4271.
[2]M.Armand,S.Grugeon,H.Vezin,S.Laruelle,P.Ribière,P.Poizot,J.-M.Tarascon,Nat.Mater.8(2009)120.
[3]H.Y.Chen,M.Armand,G.Demailly,F.Dolhem,P.Poizot,J.-M.Tarascon,ChemSusChem 1 (2008)348.
[4]W.Walker,S.Grugeon,O.Mentré,S.Laruelle,P.Ribière,J.M.Tarascon,F.Wudl,J.Am.Chem.Soc.132 (2010)6517.
[5]H.Y.Chen,M.Armand,M.Courty,M.Jiang,C.P.Grey,F.Dolhem,J.-M.Tarascon,P.Poizot,J.Am.Chem.Soc.131 (2009)8984.
[6]H.Y.Chen,M.Armand,M.Courty,M.Jiang,C.P.Grey,F.Dolhem,J.M.Tarascon,P.Poizot,Electrochem.Solid-State Lett.12 (2009)A102.
[7]M.C.E.Bandeira,G.Maia,Electrochim.Acta,53 (2008)4512.
[8]P.Tissot,A.Huissoud,Electrochim.Acta,41(1996)2451.
[9]L.Jeftic,G.Manning,J.Electroanal.Chem.26 (1970)195.
[10]H.Alt,H.Binder,A.Kohling,G.Sandstede,Electrochim.Acta,17 (1972)873.
[11]Z.P.Song,H.Zhan,Y.H.Zhou,Chem.Commun.(Cambridege),4 (2009)448.
[12]J.F.Xiang,C.X.Chang,M.Li,S.M.Wu,L.J.Yuan,and J.T.Sun,Cryst.Growth Des.8 (2008)280.
[13]Z.P.Song,H.Zhan,and Y.H.Zhou,Angew.Chem.Int.Ed.49 (2010)8444.
[14]T.L.Gall,K.H.Reiman,M.C.Grossel,J.R.Owen,J.Power Sources,119 (2003)316.
[15]L.J.Xue,J.X.Li,S.Q.Hu,M.X.Zhang,Y.H.Zhou,C.M.Zhan,Electrochem.Commun.5 (2003)903.
[16]K.M.Ismail,Z.M.Khalifa,M.A.Azzem,W.A.Badawy,Electrochim.Acta,47 (2002)1867.
[17]L.Zhao,W.K.Wang,A.B.Wang,Z.B.Yu,S.Chen,Y.S.Yang,J.Electrochem.Soc.158 (2011)A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