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雙雙
【摘 要】歷月余讀畢熊召政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隨著主人公張居正逐步施展政治才華,在匡扶社稷、富國強兵的改革之路上踽踽前行的歷程,自己仿佛親歷了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心情也隨著小說起伏不平,不吐不快。
【關鍵詞】《張居正》;小說;解讀
中圖分類號:I206
一、從片面到全面:“立體”解讀歷史人物
《張居正》講述了明朝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時年47歲的張居正在權力斗爭中取勝成為內閣首輔,繼而開啟了后人稱之為“明王朝暮色中最后耀眼光輝的十年”間的故事。我國歷史上朝代更迭頻繁,毛主席把王朝周期性的原因歸結為政府腐敗、專制、對統治者(官員)隊伍缺乏有力的監督與制約,張居正生活的時代正是這樣的,當然大部分的封建王朝中后期大概都是這個樣子。張居正出任首輔之職的政壇和王朝的經濟狀況可以說是爛杏一筐,然而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惜得罪權貴和士林,懷揣著理想和良心: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終于使萬歷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稱之為明朝最出色的政治家,一點不為過。
然而,張居正也是人,當年明月稱他為“一個復雜的人”“一個真實的人”,作為官場中人,無論古今,能臣干吏都不好當,更何況他還是一個生活作風、道德操守、廉潔自律等方面確有污點的權臣。想到隆慶皇帝死后偌大一個國家國庫虛空,連官員工資尚且拖欠無以為繼致使六品主事窮愁自盡的窘境,幸虧張居正行京察、整吏治、行新政才使國家經濟逐漸好轉,呈現中興之態,就不免為張居正死后的凄慘傷懷。然而他為了登上首輔之位,苦心經營,與后宮和太監拉幫結伙,弄權專斷,這些固然是在封建王朝祖制不可更張情勢下的“救國曲線”,但他憑個人恩威、強權壓制取得的改革成就,并未撼動財政制度結構的根本,恰恰是缺乏這種非制度和立法程序下的長效安排,讓多年的萬歷新政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在張居正死后僅僅三月余就開始遭到清算,可謂折戟沉沙,讓人扼腕痛惜!
二、從崇拜到惋惜:感嘆恰逢其時
又生不逢時
讀《張居正》純屬偶然,許是茅盾文學獎慕名而來,初始讀來也不覺這厚厚的大部頭有多引人入勝,但隨著情節發展,人物性格、做事風格愈加鮮明,人物思想行為更加直觀,細細讀來竟不忍掩卷,更是讓我生發了張居正“勵志男神”的感嘆,每每想到他突破了歷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有志之士無力無為的哀嘆,到鐵骨錚錚大刀闊斧的強硬改革手腕,就更加為他在夾縫中求生存和發展的宦海生涯唏噓不已。在任何一個時代,一個普通人要干成點事尚且非易事,更何況身處官場政治生態腐敗已極、貪腐成風、綱紀不振的明代中后期,內閣首輔如張居正者能夠十年如一日地踐行改革、增強國力。
回顧張居正出任首輔的時候,先帝臨危授命、十歲幼主即位,實現自己的政見和抱負可謂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就這樣張居正被歷史和個人的能力推上了權力的制高點,他也擔當起了這個重任,開創了大明中興偉業,為百姓帶來了福祉。可惜在家天下的專制社會,皇帝以外的人專權是不為意識形態所容的。錢穆先生說,“若張居正在漢唐宋三代,那是一個好宰相。因為明代的政治制度,早和漢、唐、宋傳統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制度和法理的角度看,“張居正并未能先把當時制度改正,卻在當時制度下曲折謀求事功,至少他是為目的不擇手段,在政治影響上有利弊不相抵的所在”。
三、從“知”到“行”:不妨“任性”一點
盡管張居正的新政極大地挑戰了包括皇權在內的權貴階層,其權力行使因違背日漸衰朽的明朝祖制因而不合法度,他的德行也被以清流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甚至后世儒家文化所不恥,一朝威權在手利令智昏貪鄙奢華而不自知……然而就堅持理想、知行合一這一點,張居正的事業心一直激勵著我。內觀自我時,要想到凡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堅定自信執著于良知和理想,認定的事就勇敢地去嘗試,從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四平八穩無所建樹一無所獲的泥淖中走出來,大概人生總能從不斷地試對與試錯中找到真正的出路吧。
“我輩幸生于古人后,得古人為錘爐,借古人以攻錯……豈非快事哉!”(張之屏《書法真拴·緒言》)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