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蒙
【摘 ?要】本文通過對畢淑敏散文的分析,歸納了在其散文中鮮明的以醫生、軍人、母親、女性的視角展現的對人性、生命的思考和斟酌的作品主旨。在她的散文中,真實是最鮮明的色彩,她追求恢復本質,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死亡和孤單的體驗,讓她更加致力于探索生命的本質。通過她的親身經歷,更加深入了她對生命的感悟和對人性的關懷。本文是按照畢淑敏對生命理解和感悟的程度,以及不同視角的感悟來進行闡述的。
【關鍵詞】畢淑敏散文;生命;關懷
中圖分類號:I206
生與死,是兩個對立又統一的環節。人們追求生,懼怕死,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的背后躲藏著什么,不知道死亡會帶領我們走向哪里。然而,人們一面懷著對死亡的恐懼,一面卻又不知道珍惜生命的可貴,無度地揮霍美好的人生。與死神數次擦肩而過的畢淑敏以她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死亡不應該被懼怕,被拒絕,生命不應該是這樣淺薄又平淡,生命應該被深深地熱愛。因此在她的散文中,我們便時時都能看到她對生命意義的深度探索與研究。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人性和責任也逐漸成為愈加重要的內容,人們對社會以及整個世界關注的目光也愈加熱切。畢淑敏帶著強烈的責任感以及對生命的無限關懷走向了文壇。有著豐富閱歷的她從十六歲起就踏上了從軍的道路,在漫長的軍旅生活中,她所經歷的、目睹的死亡數不勝數。而在之后的醫生職業中更是使她下定決心要探尋那藏在死亡背后的生命的偉大價值和意義。她對生命的關懷和所背負的強烈責任感在她的散文中明確直接地體現出來,使她能夠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然后又如她自己所說,“人生莫測,由此便滋生出過度的責任心,不但為自己負責,還要為他人負責。”她又將這份對生命的關愛視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試圖通過她筆下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文章,溫暖更多人的生命。
畢淑敏作為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女性,使她對女性的生存狀態有著更明確的認識,所以她在散文中用真摯的感情抒發著對女性的關懷和尊重。她也深刻地揭露了女性在追求人格自由的道路上所受到的重重阻礙和困惑。畢淑敏獨特的人生經歷為她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她能夠更加深刻地感悟生命,思索人生。她的作品總是有力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一、生命意識的萌生
生命,是僅有一次的珍貴;是短暫數十年的美好;是精心度過的幸福。在浩瀚的宇宙籠罩之下,每個人的存在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孤單。人們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下對生命進行探索,對生命意義的追求。
(一)對死亡的恐懼和面對死的態度
從古至今,“死亡”一直是讓人猶豫痛心的最為忌諱的詞。很多人都不愿說起,認為這是不吉利的預兆。雖然生與死是相對存在的,但人們對“生”所表現出的向往以及對“死”所表現出的絕望更加鮮明地顯現出人們對“死”的厭惡和恐懼。“死亡”這個充滿寒意的讓人恐懼的詞一直是用“沒了”、“去世”來代替。人們就是通過這樣的隱諱來尋求一種自我的安慰。
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無法克制的恐懼,但這卻也是每個人無可奈何的歸宿和結束。對于死亡,我們不能否認它的丑惡,因為它帶給人們的是無限的悲痛和緬懷,以及給那些目睹了死亡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恐懼。然而,我們也同樣要認清,無論死亡多么的可惡,多么的讓人恐懼,它都是存在的,都是無法回避的。
很多有著高超寫作水平的作家在面對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時,也失去了往日里的妙筆生花,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夠用語言的修飾來為死亡鍍上明亮的光彩。
畢淑敏也同于普通的人,她也同樣渴望生,拒絕死。但她更清楚死亡是生命的歸宿,是人生的必經之路,無從改變。所以在面對終將到來的死亡時,她不是默默等待死亡將她吞噬,而是勇敢地迎接死亡,努力地感受生命,用自信和尊嚴來面對所謂的“死亡”。畢淑敏面對死亡的態度正如《西藏,面冰十年》中所說:“和山相比,我們那樣渺小,可是人也是很偉大的,以我們渺小的身軀,由于努力和團結,我們終于也有一瞬間,站得比山更高,群山匍匐在我們腳下。”在畢淑敏的散文中無時無刻不在透露著自己對死亡的無畏無懼,也就是這樣,在畢淑敏的散文中,我第一次覺得死亡不是一個恐怖的黑暗的惡魔,它只是一個必須要去的生命結束的地點罷了。是畢淑敏這種淡然、樂觀、向上的精神給了我力量和希望。
(二)死亡對于生命的意義
恩格斯說過:“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實質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學,已經不被認為是科學的了。”
在畢淑敏的散文中,生命是貫穿于所有文章的線索。生命在她的散文中是那樣的有力,那樣的強大。同時在她的散文中也不時夾雜著死亡的概念,讓讀者在她的散文中潛移默化地了解死亡的意識。畢淑敏在藏北高原的日子足以讓她接近死亡,“在那里,死亡就像一把利刃,掛在半空,時不時撫摸一下我們年輕的頭顱。”在那樣的環境中,對于年輕的她而言,死亡就在面前,圍繞著,等待著。而畢淑敏終究沒有被死亡奪去生命,她就是在死亡的面前,更加用力地緊抱著屬于她的生命。不得不說,這種在死亡邊緣徘徊過的人,對生命的意義會有著更加透徹、完整的理解。
回顧畢淑敏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她的那些在生死邊緣的經歷的確不少,因為她的親身體驗,使她有著更深的對生命的感悟和理解,使她更加明確生命所帶給她的一切寶貴的事物,使她日后再面對死亡時能夠有一個淡然、樂觀的心態。
(三)探索對生命的關愛和生命存在的意義
畢淑敏對死亡的理解和探索是無止境的,從最初對死亡意識的頓悟從而萌生了繼續追尋的想法。在深入感受過、體驗過死亡的意義和內涵后又開始追尋生命的存在和對生命的關愛。
在《寫下你的墓志銘》中,畢淑敏冷靜地和年輕的大學生們談論死亡,她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直到死到臨頭都不曾思索過死亡,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她告訴生氣蓬勃的大學生們,試著寫下你的墓志銘,是為了給自己的生命一個定義,一個有終點有目的的遠方。我們歷經沿途美麗曲折的風景,最終會到達那里,從容而穩健。不必懼怕死亡,也無需去逃避死亡,她告訴我們,認真地策劃自己的一生,要把生命的路程定得更長遠一些,活得更從容,面對必然會到來的死亡的限制,盡可能地把自己的一生渲染得瑰麗多彩。《寫下你的墓志銘》記錄的是畢淑敏在一所大學所做的一場成功的演講,透過文章的描述,我似乎能感受到當時在場的大學生們在聽到這樣一個略顯晦澀沉重的話題時內心的那一分顫動和幾千人在深深思考時的寂靜,感受到一顆顆年輕的心在一位智者的帶領下,去探尋死亡和生命的關聯,亦能感受到這些充滿活力的大學生在經過啟發后豁然開朗的明凈和淡然,我甚至也默默地為自己寫下了一句墓志銘,“我經歷了我想要的人生!”帶著這份對自己一生的定義,我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去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去跋涉人生路途的曲折迂回,去關愛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不怕失敗,只求不留遺憾。
畢淑敏的作品中不斷地表現出她對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她是一個有著艱難經歷的人,所以更使她明白生活所帶給她的意義,所以她更加努力地去善待每個人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愛它,又如何能夠擁有它?畢淑敏愛生命,更愛為生命付出自己的力量和貢獻。無論是做醫生還是做作家,她都是一步一步用心,用愛,用靈魂去詮釋的。她向全世界承諾,向自己的靈魂承諾,向自己的生命承諾,會好好地生活,好好地關愛生活。
二、對生命意義的進一步探索
(一)從軍之路與感悟生命之路相通
畢淑敏十六歲便加入了軍人的行列。在西北的從軍歷程期間,她經歷了太多,目睹了太多犧牲和毀滅。畢淑敏站在她女性的視角上,對西北軍營中的生活和所經歷過的死亡的現實進行了細膩的刻畫、真摯的抒發。如《從西部歸來》中,她通過對惡劣自然環境的描寫,以及大雪封山與世隔絕的痛苦的抒發來凸顯出在這樣的困苦的環境中,對于一個年輕的女孩來說,死亡是多么的逼真和迫切,死神已經來到身邊緊緊包圍著自己。但是畢淑敏所要強調的不是面對死亡的恐懼和孤單,而是在那樣一個嚴酷的環境里,仍然覺得生命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在面對高原缺氧,呼吸困難的時候,她甚至還想象將氧氣壓縮成片,外面裹上紅紅綠綠的糖衣,如一顆顆美麗誘人的巧克力豆,含在嘴里,融化完輕微的香甜,源源地飄散出如雨后森林里的微風那樣的帶著薄荷味的氧氣。畢淑敏對生命的熱愛,由此可見一斑。
生命對于自然來說是珍貴的,但面對自然的無情摧殘,生命是那樣的脆弱,不堪一擊。在《信使》中,一個戍邊多年的老醫生,他對軍郵車到達的時間十分熟悉,每次都能夠通知新兵們回信到達的準確時間。可是命運就是這樣,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當這個老醫生回去探望家人時,卻再也沒有回來,他乘坐的車在下山時翻了。“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銀發蒼蒼的頭顱,那個裝滿信件的旅行包,頃刻間化為青煙。”在高原上死亡是十分平常的事,就是這種平常使生命變得更加的脆弱,更加不堪一擊。這種死亡過于突然,過于短促,連和世界告白的時間都沒有。我們真的無法預測生命將會于何時突然逝去,死亡將會何時突然降臨。生命就是這樣,讓人措手不及又無可奈何。因此,對于我們那得來不易,又極易失去的生命,我們更應該珍惜和保護它存在的每一天。在《葵花之最》中,講述的就是南方的小朋友寄來了一代葵花籽,他想要讓解放軍叔叔將它種在邊防線上。解放軍們為了讓葵花籽開出花朵,就天天來為它澆水、施肥。但葵花最終也無法再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接連不斷地死去了,只剩下一顆幼小的小苗,解放軍們為它堆砌了石圍墻遮擋寒風的吹襲,更加珍惜地守望著它,保護著它。然而戰士們的虔誠還是輸給了毫無征兆突然降臨的風雪,小葵花最終也死去了。可是,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是創造出了奇跡,它開出了一朵鮮艷的花朵,即使它是那么的脆弱、小巧,但卻是戰士們心中那最耀眼的光芒,“像一顆永不泯滅的星”。它是那么的讓人驕傲,讓人振奮!也許只有那些戰士們能夠感受到這種生命的美麗和生命的可貴吧。
在畢淑敏的筆下,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荒涼野蠻的原始風貌以及自然那強大的力量。她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極其殘酷的生活背景。而在這強大的殘酷的現實面前,人們對自然的挑戰是最為悲壯又偉大的。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奇跡,就是一種希望。這種突破自然環境限定的挑戰和精神,是引起讀者深思的點睛之處。是畢淑敏讓我們更加深入地去思考自然和人類的較量,生與死的比拼。
(二)從醫之路與感悟生命之路相通
畢淑敏在從軍期間是以醫生的角色存在的。她在面對眾多傷痕累累的軍人時,她在面對過多的死亡時,她在面對惡劣自然環境將人類吞噬時……本是花季,卻不得不經歷這種,感悟這種精神上的強烈震撼。她深深地體會到生命的脆弱,但也深深得體會到與死亡相抗爭的堅強。
在《自信第一課》中,畢淑敏大膽質疑權威的老軍醫提出的治療方案,因為堅持要對由病毒引起的重度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素,導致自己的成績被扣了分,并且惹怒了為他們上課的老先生,還被教務老師批評,但是她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本著對病人生命負責的態度,詳細地向老先生分析她堅持使用抗菌素的原因。原來,在高寒地區,病人如果已經出現了病毒重度感染狀況,身體極度虛弱,往往會引發其他部位的感染,如果等到出現了明顯的癥狀再使用抗菌素,病人就會有生命危險。畢淑敏這份忠于醫者職守和對病人生命的負責的態度最終贏得了老先生和全體學員的尊重。
作為一名醫生,畢淑敏有著強大的職業道德以及對生命所背負的責任感。她深知生命的珍貴和有限,所以全身心地投入與每一次的治療當中。她珍惜每個人的生命,她熱愛每個人的生命。她通過簡單的語言訴說出了很多的人生哲理。真誠的心和真實的情感,無一不讓她的散文充滿了教育的智慧和溫暖人心的感悟。
畢淑敏行醫生涯20幾年,對于醫生這個職業,她兢兢業業,從死亡邊緣拉回許多的生命。她熱愛他們的生命,當看到他們又重新恢復活力,畢淑敏內心的情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即使后來她放棄從醫而選擇成了作家也還是遵循著最初從醫時的信念。她就像“文學界的白衣天使”,始終保持著清澈的心靈。她用一部部作品療救著世人的心靈,溫暖著世人的心窩。無論做什么,畢淑敏都在努力去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拯救心靈。
三、為女性唱起生命的悲歌
(一)關注女性的存在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現代女性意識開始逐漸涌入中國。但在封建保守的古老文化的影響下,現代女性意識并不能夠很好地宣傳并學習。女性的生命意識、精神追求以及自身價值都需要有著新思想的女性帶領著前進。同樣為女性的畢淑敏對于她是女性這一現實是非常驕傲自豪的,為此,她還創作過一篇散文《我愛我的性別》,在她的大量散文中,都透露出鮮明的女性為主體的色彩。畢淑敏對女性世界的感悟是非常透徹的,她深知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以及女性在發展自己個性時所受到的阻礙。
畢淑敏的散文描繪了不同時期、不同角色的女性。她描寫她們追求做人,追求做女人的權利。她筆下的她們要發展自己的獨立人格,要做真實的自己。畢淑敏在關注女性問題上較多取材于愛情。在她的散文中,著重用理智的筆調來進行思考。比如《蝦紅色情書》中,一個有著獨立人格又有著叛逆性格的女孩在收到男友為其用鮮血寫成的情書后內心所受到的驚嚇及震撼。她是恐懼的,因為愛情本不該是這樣,至少女孩心中的愛情不該如此,它應該是美好的,溫暖的。所以畢淑敏想要說的就是“愛情絕不是單一的狙擊,愛是一種溫潤恒遠。”
對于女性的關注,畢淑敏也一直在努力灌輸著一種思想,就是“美麗的女人首先是和諧的。”她認為一個女人和諧是最重要的,面容、體態和靈魂都要是和諧的。美麗不僅僅是指臉蛋漂亮,而是一種內心和外表的完美融合。只有內心和外表并存的女性才能夠在社會上很好地生存。畢淑敏反對那些為了追求美麗而去整容和整天活在化妝品中間的女性。擁有自信和內涵的女性才是最美麗的女人。
其次,畢淑敏還關注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在當時的中國,大部分男性都把女性當做使用的物品,他們將女性封閉在家中,抹殺掉女性自身的個性和精神。所以便有很多被封鎖于家庭中的女性,她們以丈夫為中心,沒有自尊,沒有自由。她們只是作為工具一樣的活著,沒有自我和尋求自我的意識。畢淑敏通過散文大聲地質問這些頹廢的女性:“女人!你究竟為誰而活?”這句質問中隱含著太多的含義,我的理解是:當男人尋求新歡而離開家庭時;當孩子長大展翅高飛離開身邊時;當家庭快要崩裂分解時,女人們,你們該如何繼續生活?可見,她的這句質問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它點醒了當時社會中的很多女性,它讓很多女性重新開始思索人生,開始明白人生是自己的,要為自己而活,要尋找到自己最初的個性和精神,要做強大、獨立的女性。畢淑敏是那樣的用心來解救那些在火海中,深淵中的女性,是她讓眾多女性開始知道去愛自己多一些,豐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是一味地為家庭而付出卻無法得到尊重。
即使現在來看,還是有很多男權主義的壓迫和歧視,但畢淑敏為女權主義開出了先河,這種精神和倡導必然是有積極向上的意義的。
(二)母性光輝的顯現
畢淑敏在散文中較多體現女性意識的角色便是“母親”。文學創作的漫長歷史中,母愛一直是永恒的主題。在畢淑敏的創作中,母親的形象也被刻畫的光彩照人。她講述了許多讓人感動的母愛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深深地打動著讀過它的人。畢淑敏仔細的觀察,尋找這種充滿溫暖而又有些許辛酸的故事,再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用她那細膩的筆調和真摯的感情來為我們講述偉大的母愛故事。讓我們從多個方面更加細致地了解了“母親”這個詞的深刻含義,也從多個角度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母親對孩子所付出的偉大的愛。
冰心,大家都不陌生的優秀作家,也是母愛的頌揚者。她對母愛的刻畫也是深入人心的,母愛那種無私和偉大在她筆下出神地形象細致。而之后的畢淑敏就是繼承了冰心這種對母愛的竭力傳唱,也不斷地高歌母愛愛的高尚和閃亮。無論在散文還是小說中,她都竭盡全力地去歌唱那母愛的表現。比如《青蟲之愛》中,從小就怕青蟲的母親,為了不讓女兒也有這種病態的恐懼,她努力地表現出無畏無懼,將蟲子放在手中觀賞,而以前的她別說把蟲子拿起來,就是看到都會嚇到暈倒。這位母親在母愛的驅使下,硬是戰勝了恐懼。
母親是一個溫暖的詞語,總是能夠給人心靈上的慰藉和充滿希望的力量。作為女人,在成為母親時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母愛是女人的本性,它總是會在無意間流露出來。母愛這個主題也就成為了畢淑敏散文創作的一貫題材。畢淑敏用細膩的語言刻畫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凄清的絕早,一個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搟皮孤零零地包。”母親在包餃子時的景象便閃現在眼前。這充滿深情的餃子當經過600多里地后到達女兒手中時,我們不難理解女兒那海潮般的淚水。
但是,過于強烈的或者不太合適的母愛有時也會成為負擔。畢淑敏也努力去探索了母愛的真諦,她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視角,從不同的情境出發,對母親在表達愛時的內心和情感進行剖析和分解,從而從母愛中挖掘出理性的認識,畢淑敏也在呼喚著理想的純真的母愛。母愛,其實有很多種,從深度來看,有淺層的和深層的之分。淺層的母愛就是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讓孩子沒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母愛”沒有注重孩子的獨立地位和個體意識,只一味地認為這樣凡事不用孩子來操心就是愛,母親不在乎孩子內心的想法和對喜好事物的追求,只憑借自己所想,將自己的期待和希望全部加在孩子身上,甚至將自己遺憾沒有完成的事都強壓給孩子,美其名曰不想讓孩子后悔。這樣淺層的愛只會導致孩子越來越沒有自我,反之就是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抵抗母愛。而深層的母愛便是母親本能的愛和理性的愛的結合,母親通過用愛來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給他一個幸福健康的環境,促進心智和身體同步進步。面對孩子犯錯時的懲罰,即使內心不舍也還是要教育;面對孩子對生活的選擇,即使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但在耐心勸說后仍然尊重他的選擇;面對孩子的一步步成長,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幫著他更好地認識世界。
在《孩子,我為什么打你》中,更是刻畫了一個熟悉的母親的形象。在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時那種無能為力,那種不知所措,最終只能用毆打來懲戒的無助的心理。每打一次,那痛就會留在母親心里。這種母愛是那樣深沉,那樣讓人刻骨銘心。
對于“孝”,畢淑敏也在散文中不斷地滲入。《抱著你,我走過安西》中,畢淑敏寫到的都是自己的真實經歷,她將自己的童年在父母家庭中的生活完整的展現了出來。因為他的父親在她九歲時被調去新疆駐守,因此她和兩個妹妹都要靠母親獨自來拉扯。堅韌勇敢的母親不在乎生活的艱難,仍樂觀向上地生活著。而作為長女的畢淑敏也努力幫助母親,和母親相依為命。畢淑敏曾毫不吝嗇地夸贊她的母親有著榮辱不驚的心胸和對苦難生活的不妥協不退后的氣概。畢淑敏也曾說過,是母親讓她現在成為了一個堅強獨立的女性,為了讓母親快樂,她愿意為她做任何事情。畢淑敏的這種感恩的心也是高尚的,她不忘母親為她所吃過的苦,她將母親作為她人生的標桿,她時刻都記得要報答她。
在《孝心無價》中,她用平和耐心的口吻,不斷地提醒著人們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孝”對于現在的很多青年人來說并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啃老族,留守老人屢見不鮮。孝不僅僅是一種美德,這是人性的體現。父母是給予了我們生命的人,是最無私去為我們奉獻又不求回報的人,是無論我們貧窮富有都會用愛接納我們的人,是在人生上陪伴我們最久的人。難道你還可以用冷眼去對待你父母?難道你還可以責備、自己的父母沒有給你萬貫家產?難道你還可以幾年不回家留父母在家孤單守望?如果你忘了“孝”,那就請再次拿起畢淑敏的《孝心無價》,重新去回溫,去感悟你已經丟失或隱藏起的人性。
四、結語
畢淑敏步入文壇后的每一天可以說都在創造奇跡。這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作家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堅定地走著,她對生命的探索和對生命的關懷是永不停息的;她對女性內心的挖掘和對女權主義的支持也是堅定有力的。她的作品總是會寫到人們的心里,給人們心靈上強烈的震撼。她通過一部部作品來撫慰人們受傷的心靈,她通過敘述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來警示人們重視對生命的熱愛,她通過體驗艱難環境中的生存來向生命宣誓她勇敢的心。有人會問,畢淑敏的散文為什么會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和熱愛。我只想說,你熱愛生命嗎?畢淑敏就是最美的生命之花。
參考文獻:
[1]李媛媛,風格就是人——畢淑敏散文探析[J].云南教育,2014(6):45-46.
[2]胡春蓮,論畢淑敏散文中的“自我”意識[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3(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