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季行
【摘 要】《青春咖啡館》是法國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莫蒂亞諾的作品。小說突出表現了以露姬為代表的年青一代對于生命的積極進取及探索的精神,強調實現生命真諦是人生最終奮斗的目標,表現了一種對于生命強烈的感傷和敬佩之情。本文基于對小說人物關系的分析,從寫作手法角度對于《青春咖啡館》進行深入剖析。
【關鍵詞】青春咖啡館;自傳色彩;象征手法;現實啟迪
中圖分類號:G40
《青春咖啡館》以四個在巴黎塞納河旁的青春咖啡館里的顧客進行的自我陳述展開了對于主人公露姬短暫人生的描寫和心里復雜變化的刻畫。四個敘述者分別是礦業大學生,化裝成顧客的私家偵探,逃離婚姻、追求生命意義的年輕少婦露姬,以及露姬的真正愛人羅蘭。在四個人對露姬的回憶的描寫中,恰當的寫作手法的運用使得露姬這一形象栩栩如生展現在讀者眼前,引發讀者對于人生的思忖,引人深省。
一、鮮明的自傳色彩
小說中的自傳色彩指小說中主人公的特點及小說情景的細節描寫通常是作者自身經歷的具體體現。當讀者閱讀《青村咖啡館》的時候,會覺得莫蒂亞諾既是那名礦業大學生,又是為追求人生真諦而逃跑的露姬,是深愛著露姬的情人羅蘭,也是那個睿智的私家偵探蓋世里,小說中每一個主人公的身上似乎都能看到作者自己的身影。作者把自己少年時的恐懼和對生活的不安寄托在了雅克林娜漂泊的身軀上,而從小說中讀者可以發現雅克林娜的生活幾乎全在九區和十八區度過。因為莫蒂亞諾的童年就在那里度過,當時他的母親在鳳丹劇院里飾演一個小角色,那個由斜坡組成的街區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中主人公露姬和作者的關系正如作者曾經這樣自述道,“我十二歲到十五歲之間,由于父母關系不好,我就經常由家里出逃,放任自由地在巴黎游蕩,我去了許多危險的、我那種年齡的孩子不該去的地方,有些街區一直讓我感到恐懼。”這樣的一段自述不正與露姬童年游蕩在巴黎街區、孤獨生活形成完美的鍥合,使露姬的身上包含了作者對于童年辛酸生活的回味。而在對于莫蒂亞諾自傳的研究中,筆者同樣注意到當作者只有七八歲的時候,他的父母便將他托付給一個年輕的女鄰居照顧,這個女鄰居吸毒,而不久后他便知道女鄰居的一位女友自殺了,而這位自殺女子同樣也是露姬的原型。
除此之外,作品中露姬的吸毒經歷和作者幼年的經歷也有深刻的聯系。作者五歲時曾遭遇過車禍,為此曾用毒品讓他減輕痛苦,而吸過后的那些幻覺和氣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一直追隨著他。所以,露姬正是作者部分人生軌跡在小說中的再次展示,是作者真摯情感的真實表達。
二、形象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指作者通過對于某一形象的處理使其表現出深遠的含義,在作品中,我們同樣可以發現象征手法的大量應用。在小說最開始對于青春咖啡館的介紹中寫道,“那家咖啡館有兩道門,她總是從最窄的那扇門進入,那扇門被人稱為黑暗之門”。而“門”在這里就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圣經里有這樣的記載,耶穌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向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向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少的,找到的人也少。”所以這里的門一方面是“窄門”,代表進入天堂的門,另一方面又是“黑暗之門”,代表地獄之門。而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筆者同樣發現了“黑暗之門”和主人公露姬之間的聯系。小說中的露姬美艷妖嬈,光彩奪目,這無疑與充滿寒冷與恐懼的黑暗之門形成強烈的反差。而露姬的別名Louki在詞源上來自拉丁語Lux,代表著光明,其象征著露姬對于光明和溫暖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其次,對于小說中的孔岱咖啡館,應將其看作是天堂還是地獄呢?露姬最后的自殺使其進入的是天堂還是地獄呢?這也告訴我們應多去注意作品中細節的刻畫與描寫。在第一章末尾,敘述者回憶起一個雨夜,孔岱的一名常客莫里斯送露姬和敘述者回家的經歷。由于露姬住在蒙帕里斯公墓的另一邊,因此莫里斯說了一句:“那么,這樣看來,您是住在地獄的邊境了?”在圣經里,地獄的邊境指未受洗禮的兒童死后所去之處,住在那里的人由于沒有接受過洗禮,因此進入不了天堂。同樣,這樣的話也為小說中露姬生命的結局埋下了伏筆。當露姬于迷茫中醒來,隨即縱身一躍從窗口跳了下去,而露姬是去了天堂、地獄、還是地獄的邊境呢?這同樣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疑問。象征手法的大量運用賦予了《青春咖啡館》深刻的寓意,營造出一種深刻而又感傷的藝術意境,從而留給讀者們更多咀嚼回味的空間,大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
三、強烈的現實啟迪作用
文中一句“你找到你的幸福了嗎?”發人深省,通過露姬的人生歷程,讀者不禁疑問,人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嗎?人終其一生到底能夠得到什么?主人公嘗試一切,卻終無所獲。莫蒂亞諾通過露姬似乎在傳達這樣的思想,幸福只是曇花一現的東西,人生尋尋覓覓,到頭來得到的只是落寞與失落,只是處在時代浪潮里的一個個寂寥的身影。人生的意義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追尋,在生命的歷練中成長,使得青春在磨難中更加堅強,而不是陷入無邊的毀滅。
四、結語
《青春咖啡館》以寫實又神秘的筆調,描繪出青春歲月的青澀、彷徨、倔強、寂寞、孤獨愁苦和內心愁緒,重點描寫了一個弱女子從不斷努力追尋人生真諦到最終放棄生命的悲劇命運,當這種悲劇色彩縈繞在這樣一個有著迷人的魅力又難以捉摸的年輕美麗的女子身上時,整部小說溢滿了難以散去的憂傷情調。
參考文獻:
[1]唐梅秀.布萊克的反律法主義宗教倫理觀——《天堂與地獄的婚姻》之圣經解讀[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21-25.
[2]王成軍,王炎. 文本·文化·文學——論自傳文學[J].國外文學,1997,0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