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琛
【摘 ?要】由于中國在經濟、文化、貿易、科技等領域與德國的合作越來越多,德語也越來越顯示出它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因此,德語的學習也越來越受廣大學生的歡迎。怎樣讓德語的教學適應現在時代的變化,怎樣可以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將文化因素引入進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教育出掌握跨文化交流原則且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識的優秀外語人才等問題,是目前德語教學所遇到的并且值得認真思考對待的。
【關鍵詞】德語教學;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G40
一、德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分析
中國以往的德語教學往往對文化知識傳遞的重要性認識的不夠清楚。雖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的寫、說、讀、聽的能力,但是其重點仍然是德語的詞匯與語法。學生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文化的混亂,使其在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能力降低。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很容易把漢語文化的模式與習慣加入進去。學生不擅長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場景中,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僅僅是以詞匯和語法為主要學習的部分。因此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錯誤。例如甲:“Sie sprechen gut Deutsch.”(您的德語說的太好了。)乙:“Nein,gar nicht gut.”(不,我說的不好。)這是一位德國游客在游覽長城時與學生間的一段談話。這位游客本打算找個話題禮貌性的贊美一下這個中國學生,但是得到這樣的回復卻讓她感到奇怪。乙因為自己國家的文化背景讓她覺得謙虛一點是應該的。但是,她不知道這個時候應該回答“Danke”(謝謝夸獎)。顯然,這是一個不成功的交際。所以只有學會和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方法,當然還應該有一定的詞匯與聽說能力,才能成功地進行交際。
二、交際能力培訓的內容
對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應該從以下方面來學習:詞匯、語篇,習俗,禮儀,和非語言交際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能力。
(一)交流的禮儀和習俗
德國在交際的禮儀和習俗方面有很多不同,這些不同與很多因素有關,如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標準等。如果不清楚這種文化差異,就不能保證順利地進行交際。沒有一定語言功底的人,說話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語法錯誤。一般聽話者都會容忍這些錯誤的,但是粗魯與惡意的語言是不符合禮儀的,是一種沒有禮貌、不夠友善的行為。中國人與德國人的問候內容也不一致,中國人習慣通過關注他人的私事來表現關心,增近關系。而在德國比較私人的問題是不會出現在平時的交流中,例如婚姻、家庭、年齡等。只有和關系不一般的朋友間才會談起。所以德語老師應該讓學生在以后的交流中應該避免討論這種話題。
在對待老人問題上,中國與德國的方式就不一致。德國的老人一般都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而中國老人一般都是受關心,尊重的對象,在晚輩對其表現關心的時候,也都是欣然接受的。可是德國老人卻不這樣,因此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能以我國的方式來處理,要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做出相應的調整。為此,教師應該向學生推薦更深層次的人際交流模式,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思維及價值觀差異。
(二)詞匯的文化意義
在兩種有差異的文化中,同一個詞可能有不一樣的含義與情感。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代表著吉祥、尊貴,而古代的帝王也被尊稱為真龍天子,中國人則是把自己當做龍的后代。可是在德國文化中,龍則是惡毒和恐怖的代表,它是惡魔的化身。相反豬在中國認為是懶、笨、臟的代表,而德國文化中豬代表可憐人,認為豬是代表幸運。在中國雙數是吉利的象征,而德國因為受到基督教的影響,認為三是美好的代表。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調節上課氛圍,調起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
(三)文化在各種程度上對語法的影響
語法是組成語句篇章的基本元素,它是對語言表達的概述。德語句子結構的完整與邏輯的通順主要是由于其善于利用各式各樣的連接方式。例如,如果一個人要說“他是我的朋友”應該這樣說“Er ist einer meiner Freunde”,而不可以說“Er ist mein ein Freund”。學生應該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領會思維方式對語言表達的影響,了解這些文化差異,對德語的學習也是有益的。
(四)規劃布局
因為漢語與德語的語體結構不一樣,所以老師在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應該讓學生了解德語的寫作規范。德語篇章相對于中國文章則“樸實”一點,并不會運用名言和成語等。中國的寫作方式與德國也是不盡相同的,不能將漢語的修辭手法及寫作策略運用到德語文章中。漢語文章主要采用“總—分—總”的結構,而德語文章結尾則是開放式的。
(五)非語言交流
除了語言交流,體態、手勢、表情、及眼神等非語言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表示對某人講話的歡迎時,可以用用手握拳輕敲桌面。在德語交流過程中,不注視對方是不禮貌的。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老師應該讓學生學會自然地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向其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
三、學習不同文化之間交流能力的方法
為了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在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能力,教師應該從基礎開始,讓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學習不同國家的文化,以便學生可以利用文化學習語言。具體可以采用比較、實踐、融合等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德國的各種文化。將語言的教學和文化的教學相結合,使學生更加了解德語文化。
(一)比較法
只有經過比較才能找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發現漢語與德語在結構上的差異,從而才能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掌握交際的技能。差異只有在比較以后才能發現。
(二)實踐法
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語言交流學習德語知識,包括閱讀德語報紙、看德語電影、瀏覽德國網頁、開辦德國講座等等。這樣即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關注了德國的重大事件。
(三)融合法。這種方法是把文化知識和語言材料融合在一起。語言材料有成語典故、歷史事件、文化傳統等。具有的特點一是語言材料可以引起學習的興趣,二是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重要的效果。
四、結語
總之,在德語教學的過程中處處都蘊含著文化。只有將語言和文化看作一個整體,才能突破傳統的語言培養模式。將語言教學放在各式各樣的文化中,能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效率,使更多的學生產生對德語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李清華,李秋梅.大學德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甘肅科技,2010,11:171-173.
[2]方帆.論本科德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1:214-217.
[3]商金芳,李清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J].教育探索,2013,03:43-4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06:2-8.
[5]張雪娟.外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