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
【摘 要】環境是由空間和實體這兩大部分來組成的,在這個大空間中,有各種各樣的物質,比如動物、植物還有人類。其中人類居住在這個空間里面,對這個環境的設計是具有藝術創造性的,這些創造性的藝術是為了讓人類居住的環境更加舒適。但是,很多時候,由于認識的不足和創造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在環境的藝術設計中很有可能會出現空間和實體上的誤差,現在,筆者主要是從空間個各個角度闡述其重要性。
【關鍵詞】環境藝術;空間;設計
環境藝術并非是一門單純的藝術,而是由許多分支組成的一種藝術關系。其中包括廣告、雕刻、園林和建筑,這些都是藝術構成的必然組成部分。正是這些組成部分,才把這個空間有層次、有格調、有氛圍地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多姿多彩的空間整體。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一種獨有的表現形式,已經超出了其它表現形式的范疇。人類是一種具有多層次需求的高級動物,進行藝術設計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理和心里上的需求,為了使自己的居住地更加舒適,更加有利于自己的行動,所以在空間中做了一些必要的設計,這就是環境藝術設計。在環境中,有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兩種,但是就環境本身而言,空間和實體物質是相互依托的,他們彼此缺一不可。那么在空間設計中,需要加強整體環境的層次感,就要對建筑空間和藝術環境的構成和相關知識進行掌控,就需要藝術設計者對這方面知識的積累。
一、建筑空間與環境藝術空間
在高等學府中的藝術教育中,能夠讓人們直接欣賞到實體的審美對象。比如繪畫、雕塑和園林藝術等等,這些藝術在空間上就比較單一,人們對審美的關注,是新興的藝術學科設計,也是高等學府中的藝術教育,不過現在的辦學方法還在處于探索階段。但是一般藝術愛好者和工作者都應該知道,繪畫一般是二維的,盡管在創作的時候想表達的內容是三維的,但是相對靜止的這個狀態彌補不了這個缺陷,所以人們只能感官上接觸。
但是人造環境就不一樣,人造環境的組成部分是建筑藝術,建筑藝術和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造型藝術相對比較復雜的應該屬于建筑的空間,因為它具有四維的特性。這樣的建筑實體人們對它的欣賞性就比較強烈。一般建筑特征可以區別于其它的藝術特征,這種空間特征,不單單是藝術建筑的獨有特征。其中還包括整個藝術的特性。除了上訴這些特征以外其它相關的建筑設計都有著相關的特性。
從整個藝術環境看來,盧原義信說過一句話:“南建筑師所設想的這一外部空間概念,與造同師考慮的外部空間,也許稍稍有些不同”。就是一個整體建筑,哪怕是一個人設計建筑出來的,這棟建筑的屋頂可以視為室內,除屋頂之外的,可以做外另外的空間進行考慮。
二、環境藝術空間的真實性
在環境藝術的這個空間中,繪畫和雕塑的審美形象,還是由實質的形態進行考察。一般會通過造型和描述來體現一個作品的逼真程度。一個的作品越是逼真,就越會得到受眾的喜愛,這是藝術逼真所具有的感染力,也是廣大藝術愛好者所追求的。不過要追求藝術空間的真實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不管是一副畫,還是一部攝影寫真,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再生動、再形象,歸根到底還是只能看并不能讓觀賞者走進這個空間。因此,要還原藝術環境空間的真實性,還得從設計大自然入手,人們在平面上作圖,但是在實體的空間中把這種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人們比較熟知的圓明園、故宮、蘇州園林等這些藝術環境才可以讓人們感受到藝術空間的真實性。并且可以對這樣的藝術環境做出最真切的評價。不過問題又來了,由于人們對一些環境空間的認知不夠,太過于注重藝術空間的構思和設計,而忽略了對真實環境的把控,用虛擬的藝術來評價真是存在的環境,這顯然是錯誤的。是一種缺乏概念論述的體現。
三、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性
環境藝術空間的真實性是人們所追求的,那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性則是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一種表達效果。這種設計創作必須具有真實的地址,也就是這樣的作品是在某個特定的空間,是要受到周邊環境因素的影響。恰好,這也是空間的固定性的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比如說不論是任何人,要欣賞北京的故宮,蘇州園林,都必須親自到這些建筑的真實地址才可以切身觀賞到它。一條街,一座公園,或者是某株植物,在特定的環境中都是不可以隨便移動的,而是必須要和他周圍的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環境藝術空間的特定性。這就要求人們在欣賞一些作品時,要來考慮到這些作品的獨有特征,處理好被欣賞對象和周圍環境的關系,不能能夠提升環境的藝術質量,還能夠襯托出大環境下的精華藝術。這個藝術的特性,不僅能帶來觀賞上的與眾不同,而且在藝術教學課題上也是值得研究的。因為這給研究環境的整體意識提供了一種獨有的風格。不過,就目前來說,還是與很多的空間藝術設計忽略了這一空間的固定特征,導致了很多環境的不協調,比如說抄襲世界各地的建筑物,脫離本地特色建筑的西洋建筑。這樣的舉動,就脫離了原本藝術設計研究的動機。
所有的事實都證明了,環境的整體存在和固定性是環境藝術的前提保證,也是體現個體風格的藝術價值和創造的生命之源。
四、結語
通過對上面這些藝術環境特性闡述,應該考慮在整個藝術教育的大環境中,不管是藝術家自主學習還是高等教育的藝術設計,都不應該脫離藝術本身的特性。而且在針對高等教育時應該加強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將概念融入到具體的環境當中,根據當前的特定的歷史背景、人文、風俗和民間資源,進行有效地,個性地創作。將其拓展為在實際勘探中的實踐性學習。最終擯棄一些不好的、片面的觀念,樹立正確的環境藝術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智睿,賀慶文.模型空間研究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7,4(3)
[2]楊靈.環境藝術設計空間意識的培養[J].音樂大觀,2013,(23)
[3]龍思濤.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空間涵義與空間構成的探討[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0,24(2)
[4]王莉莉.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空間涵義與空間構成的探討[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2)
[5]柳鴻賓.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意識[J].網絡財富,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