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梁 王佳
【摘 ?要】中國雕塑于景觀中的運用現狀是令人擔憂的。其內涵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幾乎沒有,有的只是對于西方文化的模仿。中國雕塑的改革迫在眉睫,如果沒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中國文化于景觀雕塑中的再一次沒落,其結局是注定的。
【關鍵詞】雕塑;景觀;中國傳統文化;景觀雕塑
“中國無雕塑!”這句話出自一位已故的格魯吉亞藝術大師——基維·堪達雷里教授之口。但是,當他真正來到中國參觀時卻又說了這樣的話:“中國不是沒有雕塑,而是擁有無可企及的偉大雕塑,只是世人對此還知之甚少。”為什么同一個人,卻發出了前后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慨。中國文化的偉大,對于一位不了解中國的外國老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大的沖擊,而給他帶來如此沖擊的只是中國傳統雕塑中的冰山一角——石獅子。
獅子是中國傳統雕塑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是中國古代工匠加入了很多自己對于獅子形象的想象和創造,運用取舍、概括、夸張和變形的處理手法,進行理想化的塑造,是中國自己的“獅子”。中國雕刻的獅子不僅在其形象上有獨到之處,并且在形態上也有很中國化的理解。中國獅子分陰陽雌雄,在雕塑的細部用很巧妙的方式表現——公獅子戲繡球,母獅子戲幼獅。在社會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這種等級制也嚴格地體現在了獅子身上,如獅子脖子上佩戴的纓絡的個數等。可以看出,中國的獅子文化,不僅是融入了民間文化,而且還融入了社會主流文化。而基維·堪達雷里教授也正是通過獅子看到的中國雕塑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才會有后面的“無可企及”之嘆。就一個小小的石獅子對于一個世界著名的藝術大師就有如此的沖擊,中國文化于雕塑上的偉大成就可窺一斑。但是,在這樣偉大的藝術成就面前為何還會有“中國無雕塑“這般謬論的存在呢?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中國經過了百年的動蕩后,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隨著改革的深入,公眾對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如雨后春筍般茁壯發展。但是,在這繁花似錦的文化發展中,獨屬于中國的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卻是極為有限的。以中國當代雕塑所呈現的面貌來看,更多的是在模仿西方當代雕塑發展模式,而對于傳統雕塑的探索和發展幾乎是停滯不前。當然,對于新興文化和藝術形式的模仿與探索本無可厚非。但是當這樣的雕塑藝術形式走下象牙塔,走到中國百姓生活當中卻出現了問題。可以這樣說,中國的普通人對于“獅子”雕塑的認知程度遠比亨利·摩爾要深刻得多。
城市景觀改造,是當下世界城市發展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為人們提供了文化展演的舞臺;也是一座城市以及城市中所生活的人們對外形象的展示窗口。所以,其藝術形式和設計都應當遵循當地文化的特點,這其中就包含景觀雕塑。
而在中國,景觀的發展才僅僅十幾年而已,還只是初期階段。人們對于城市景觀的理解也僅僅只限于城市的面貌美化。這就局限了城市景觀在中國的發展,但這同時也是一個發展必經之過程。
現代的中國城市景觀,與其說是景觀的設計改造,不如說是雕塑品的堆砌。任何一個城市,只要一說景觀,馬上就聯想到了雕塑。而這些放置在公共空間當中雕塑藝術品,有很多都不能很好地與公眾的文化、生活相互聯系,有的脫離甚至背離了社會公眾的生活文化背景而孤立存在。這樣的景觀雕塑必然不能成為人們的文化生活代表,從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因此,中國景觀雕塑的發展,必須是要在承認初期階段的基礎上,完善景觀雕塑的內容和形式,從而更好地實現中國景觀從初級到高級的過渡時期。
首先,景觀在中國發展的初期定義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扭轉的。所以只能更好的發展景觀雕塑,使其在景觀中起到一個良好的引導作用,最終為真正的景觀服務。
其次,中國景觀雕塑也應當像中國傳統雕塑那樣,立足于我國傳統文化。深挖細品,使之成為古代中國文化和現代中國文化之間的一條時間紐帶,在最大限度上以彌補兩次巨大的文化斷層所帶來的損失。
第三,中國景觀雕塑的發展可以分為精神被動、精神主動、行為被動、行為主動四個類型和階段:
第一階段,精神被動——紀念性景觀雕塑。這一類雕塑我認為應定義為景觀雕塑初期階段,是各個城市景觀建設不可或缺的階段。每一個城市在城市景觀發展初期都是先從紀念性廣場開始的,而這一類雕塑正是紀念性廣場的主題。它們對于觀者來說是主動宣傳的工具,而觀者則僅僅是在被動層面上的被教育被宣傳而已。所以,稱之為“精神被動”。
第二階段,精神主動——是城市景觀小品類雕塑。這一類雕塑我認為應定義為景觀雕塑中期階段。這一類雕塑大都立于街頭巷尾或公園之中。其題材是表現普通百姓生活的,與觀者地位平等。使得觀者以一個游戲的心態去審視作品,主動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所以,稱為“精神主動。”
第三階段,行為被動——是在精神主動的前提下提出的。它綜合了精神主動的特點,比如表現生活,隨處可見。但在這些層面上更加的具有藝術性,不是前者的單一復制,而是更有想象性和創造性。
第四階段,行為主動——這個狀態是一個理想狀態。即讓人精神思想參與到景觀雕塑中去,其動作行為也應該是主動地參與。就好像是一個藝術生命體于一個自然生命體的對話一般。使之雙方都能在同一個層面上的互相審視。而不總是從被動到主動再從主動到被動的單一往復。要達到這一階段,就必須讓雕塑和欣賞者之間,無論是在展示形式還是內在聯系上都能產生精神的共鳴。這需要景觀雕塑自身所展示的文化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只有主動靠近公眾文化,才能讓公眾更好地接受并傳承雕塑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才能讓普通人在參與行為上達到主動參與性。
綜上所述,無論是雕塑還是景觀,都應當是為社會公眾服務的。更確切地說,是在表現地域文化和生活在這片區域當中人們的故事。因此,雕塑的主題和形式都應當落足于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尋常事物中。讓公眾在欣賞的同時,可以自己發現和理解藝術,從而達到景觀雕塑存在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郇海霞.劣質城雕:城市里的景觀垃圾[J].美術觀察,2004(07).
[2]滕小松.城市雕塑讓人歡喜讓人憂[J].美術觀察,2007(03).
[3]章利國.設計藝術美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