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要: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ESP教學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國內對ESP教師的培養研究主要集中在現狀、校內外培訓、自我反思性教學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章則著眼于研究專業教師與英語教師跨學科合作教學的有效途徑。跨學科合作教學是指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相互合作,使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努力,這是在有效利用師資力量的前提下保證ESP教學質量、培養合格ESP教師的一種有效方式。
關鍵詞:ESP; 跨學科; 合作教學
隨著社會和科學研究的發展,人們對于學習英語的目的越來越理智、越來越明確。尤其是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由于其較之中學階段的英語有著靈活性及專業性的特點,莘莘學子抱著為“用”不為“考”的目標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幾年,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對英語課程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從傳統的重視詞匯語法句法等純語言層面的EGP教學逐步向著眼于特殊用途的應用型英語ESP轉變,并逐步開設了如商務英語、法律英語、工程英語、醫學英語等ESP新課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向ESP方向發展真正迎合了當代及未來社會對英語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高校EGP教學向ESP教學重大轉型這一極具挑戰性的過程中必然會漸出很多問題,但眾多問題中最迫切、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優秀ESP教師人才的培養問題。現有的ESP教師人才短缺以及教學質量不高與大批ESP課程及大量ESP教師人才需求之間形成一組最為突出的矛盾,這就急需運用合理的方案、有效的渠道、科學的模式來大力培養能勝任的ESP教師人才,以適應高校英語ESP改革方向發展的需要。
1. ESP課程教學之現狀
目前,ESP教學在各高校皆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普通走進了兩個誤區:一方面,由于專業教師對專業知識了如指掌、信手拈來,因此他們講授的ESP課程仍然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以英語為載體也就成為其與傳統專業課相比唯一的區別,他們將英文原版教材或ESP教材逐字逐句地給學生翻譯一遍;另一方面,來自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的教師則主要從語言規律的層面將ESP課程上成了閱讀理解加翻譯課。因此,不難想象如此ESP教學效果與培養英語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是差距甚遠的。ESP課程的性質是將英語語言規律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它要求授課人員精通兩種專業,面對專業教師只懂專業不懂英語或英語教師精通語言而只懂專業皮毛的矛盾,雙方取長補短、通力合作就顯得尤為必要,跨學科合作教學的模式便應運而生。
2. ESP教師的主要角色
Duley Evans & St. John(1998)提出ESP教師需擔任五個主要角色:教師(teacher)、課程設計者(course designer)、合作者(collaborator)、研究者(researcher)、評估者(evaluator)。此外,另外兩種角色——指導者(advisor)和輔導者(counselor)也曾被Sifakis提及。所以,這里定義的ESP教師首先必須是個優秀的英語教師,此外,他們還必須參與ESP課程教學的其他重要環節,如學習者需求分析、ESP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材與編寫以及課程的考核與評估。
3. ESP課程的跨學科合作教學
通常ESP課程學習者所面臨的挑戰不是單獨的缺乏英語技巧或不解專業知識,而是較難把英語與專業融會貫通、有機結合。因此,在ESP課程的教學中語言技巧或專業知識是不可能一枝獨秀的。
ESP跨學科合作教學(team-teaching/co-teaching),特指一組或一位專業教師與一組或一位英語教師合作共同承擔某一門ESP課程的教學(Jodan, 1997)。Dudley Evans也贊同這種以專業教師、英語教師和ESP學習者三者間的合作模式是最有效的ESP教學方式。Hutchinson & Waters(1987)認為在這種合作模式下,任何一方都需要其余兩方的反饋及建議:英語教師可以協助專業教師了解學生在ESP課程學習過程中涉及的語言難點;專業教師也可以協助英語教師更準確地把握學習者使用語言的目標情境;學習者基于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的指導意見,更好地了解學習進程、制定學習計劃。目前較為推廣的是“專業-語言合并”合作模式,即只有英語教師出現在ESP課堂上,借助專業教師和英語教師共同編寫的教材與教學資料負責傳授語言及專業知識。
4. ESP跨學科合作教學的有效實踐形式
李紅(2001)認為專業教師與英語教師的合作應該貫穿ESP教學過程的始終,它包括以下幾種實踐形式:
這種合作應該貫ESP教學過程的始終,它包括:共同分析學生者的需求——共同設計教學方案——共同研究教學大綱——共同編寫教材——共同交流教學方法——共同組織學術講座或小型討論會——共同搭建可師生互動的教學平臺。
4.1共同分析學生者的需求
雙方教師在實施ESP課程教學前應該對學習者進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它包括學習需求和目標需求Hutchinson & Waters(1987)。分析學習需求應確定以下問題:1)學習該ESP課程的原因,2)學習方法,3)教學資源,4)學習者特點,5)學習時間;目標需求應分析:a.需要英語的原因,b.使用英語的目的,c.教學的內容,d.語言使用情境,e.語言使用時間。通過以上細分不難發現,其中一部分需求分析需要專業教師作出,如5)、a、b、d;另一部分要靠英語教師作出分析,如e;除此以外,都需要靠雙方教師的合作才能作出合理、準確的分析。因此,從課程的預備階段即需求分析階段開始,合作教學就已然不可或缺。
4.2 共同研究教學大綱、教學方法、編寫教材、組織學術講座
4.2.1 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一門課程的核心,再者,ESP課程的性質是將英語語言規律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因此準確解讀ESP課程教學大綱尤為重要。由于其中的專業知識在其學科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本學科中其他的專業課程是有內在聯系的,所以,ESP教師對所教知識要有綜合認識,這一點是不可能脫離專業教師的協助而獨立完成的。endprint
4.2.2 教學方法
ESP課程的性質是將英語語言規律與專業知識相結合,這就決定了其教學方法應結合英語及專業兩種課程的一般規律。然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課程其中心應該是English,故其教學方法應該更偏向于語言學的教學方法,在其基礎之上融合專業學科的特點。因此,ESP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離不開雙方教師的共同努力。
4.2.3 編寫教材
在ESP的大前提下,一套教材一統天下的理念已經不可行了。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載體,ESP教材更是需要從學科的特點入手,盡量做到題材廣泛、內容新穎、有廣度和深度、突出時代性、知識性。因此,編寫教材的過程中要求雙方教師共同篩選材料、制定框架、編寫內容、整理修訂。
4.2.4 組織學術講座
學術講座及研討會是教學內容不足的有益補充,教師需要及時搜集與ESP課程知識緊密相關的學科前沿資料,介紹一些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時刻把握國內外該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幫助學生作好充分準備迎接未來社會舞臺上的全新挑戰。學術前沿資料及學科發展動態一方面需要英語教師適時搜集英語學術資料,另一方面需要專業教師對資料進行篩選疏理,最后以學術講座的形式將最權威、最準確的學科發展呈現在學習者面前。
4.3 共同搭建可師生互動的教學平臺
隨著網絡媒介及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搭建師生互動的教學平臺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學習者可以通過教學平臺進行相互討論或向教師提問,學習者的討論或提問必然涉及到專業知識或語言知識或兩者結合,因此該教學平臺需要專業教師與英語教師共同維護,否則很難實現其效用。
5. 結語
對專業教師和英語教師在ESP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明確的分工與合作,對于目前高校英語課程的ESP改革方向是切實可行的,并且將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ESP教學質量,為ESP課程發展提供良好契機。本文旨在對ESP課程的發展及ESP教師的培養作一些試探性的分析研究,希望能為保證ESP教學質量及培養合格的ESP教師提供一些科學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Developments in ESP: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Jordan. P.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高戰榮.國外ESP教師教育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發展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2.
[5] 賈敏.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下的ESP教師發展[J].社科縱橫.2008.
[6] 孔繁霞.ESP教師專業化發展途徑[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
[7] 李紅.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和專業英語合作教學[J].外語教學.2001.
[8] 梁巖.ESP教師的專業發展模式[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
[9] 許進,胡凌.高職ESP教師雙軌培養實證研究模式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