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岳
摘要:當下城市社區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本文從理論角度對社區治理進行認識分析,采取了問卷調查、與有關人員訪談的方式方法,結合社區治理走訪調研所反映出來的實際情況與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城市社區;治理;參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這為我們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下面結合調研成果就社區治理在實際推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逐一分析。
一、社區及城市社區治理的基本概念定義
1.市民對社區及社區治理概念的理解:
通過實際到濱州城市社區走訪調查,就社區治理的概念和相關要素與社區居民進行換了溝通交流,總結如下:
(1)社區治理,這個名詞聽過得多,進一步解釋闡述“治理”沒有系統化的認識。(2)大部分市民是對社區有責任感的。社區居民已基本沒有“各掃門前雪”的想法。(3)受訪者普遍有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只是缺乏參與途徑以及受時間制約。(4)隨著網格化管理的深入,社區居民在遇到問題時,有了必要的信息溝通解決渠道。(5)普遍認為缺少讓自己參加社區公共事務表決的機會。(6)參加社區的知識普及性講座的機會較多,其他活動很少參與。
綜上,市民對社區治理還缺乏一個系統性的認識,但廣大市民是有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意愿的,也有責任感,這需要進一步理順機制,暢通渠道,合理引導,才不至于使居民的參與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冷淡。
2.社區概念的學術及政府定義
眾所周知,社區一詞首先由德國社會學家在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區與社會》中提出,他認為社會關系的變化是社會的變遷所引起的,傳統鄉村社會轉變為現代城市,社會結構的兩種理想結構就是“社區”和“社會”, 社區是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習慣、記憶等,以及基于血緣、地緣和心態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有機體。滕尼斯的觀點在西方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出現社區概念源于1933年“派克來華”,費孝通等燕京大學的一批青年學生在翻譯帕克的社會學論文時,第一次把“community”譯為“社區” 將社區概念引入中國。
費老在《社會自理開篇》中這樣回憶:“我們只好揣摩派克老師提出的人文區位學的意義,取社會的‘社字以示人群之意,以‘區字作為群體的空間座落,創造出‘社區這個新詞來解釋Commu-nity。這樣一來,派克老師的原話就可譯為一個社會并非一個社區。”
綜合當前學術界對社區定義的諸多觀點,可對社區定義提煉出以下幾點要素:(1)社區需要有一個地域空間范圍;(2)社區有基于各種社會關系為紐帶形成的一定數量人群聚聚;(3)地域內的人們形成地域歸屬感;(4)社區居民有對社區的責任感;(5)社區內的職能服務機構可開展工作;(6)社區中的人們以參與各種社會活動。
在城市社區實際推進工作中,對城市社區的正式定位是這樣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00]23號),明確規定:“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目前城市社區的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
3.城市社區治理的概念界定
全球治理委員會認為,治理是管理公共事物諸多方式的總和,這些方式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目的在于用以調和矛盾沖突和不同利益,使其主體妥協以采取持續的聯合行動。它的主體包括各種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組織和個人。
由此看出治理有四個要素:1、治理是一個過程;2、治理的建立以調和為基礎;3、治理同時涉及公、私部門;4、治理有賴于持續的相互作用。我們可以理解治理相對于管理來講,是從一種強硬的自上而下行政“硬”管理轉變為一種相關各方共同參與協商的“軟”治理。
那放到城市社區治理就是各個城市社區治理的參與方為維持城市社區的正常運轉(包括公私各部門的利益共享、風險分擔)而相互之間溝通協商、共同處理問題、推進社區各方面發展的過程。城市社區治理是一個不斷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當中,各方的職責定位不斷明晰,利益的均衡與協調使其逐漸走向共同期待的目標。
二、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問題
結合以上城市社區治理理論與實際走訪調研發現的問題,以濱州為例就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整理,主要有以下幾點:
1.社區治理各個參與主體角色定位不清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的任務:(1)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2)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3)調解民間糾紛;(4)協助維護社會治安;(5)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6)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從中看出,居委會作為重要的參與主體或者說參與方,為社區建設作出自己的努力,做以上工作也是其角色所盡職責所在。但是,通過實際的調研走訪,我們發現居委會在實際社區工作中面臨大量來自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攤派的任務,儼然成為一級政府,對于在社區治理中服務群眾、服務社區有時心有余而力不足,當然,這其中有上級很多惠民利民政策措施是需要我們的居委會予以推廣落地的。居委會干部講到,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來形容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尤其是社區的穩定,是重中之重,居委會為此要付出大量人力和時間,對待其他工作顯得力不從心。
這就牽扯到政府在社區這里中的角色定位,也即居委會角色的“缺位”與政府工作的“越位”。其實出現以上情況也是有這方面的原因的,我們的社區居委會其工作經費、人員工資、組織配置等都是有上級街道及政府予以保障,我們的縣區政府也在社區整個推進過程中出臺指導性意見和總體規劃。在我國社區建設的提出也是由民政部提出,在濱州,也是從市一級政府以及民政部門開始出臺政策文件,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社區建設。這對城市社區合理規劃、明確方向、保障工作開展有積極作用,同時,政府容易受慣性作用的影響,進而包辦一切社區事務,從而居委會成了政府開展工作的一級抓手,使居委會失去其社區治理中應有主動性,而被動接受了大量行政工作。我們也應看到,在社區治理過程中,政府作為參與方,其做好社區建設的頂層設計、規劃指導、資金支持,人才保障是無可厚非的,同時,其作為參與方,不能因為掌握手中資源由于慣性使然包辦一切而越位,也不能在棘手的關系群眾生產生活的地方退縮而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