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琳 王蕾
摘要:《跟我學漢語》作為國家漢辦的規劃教材,旨在培養海外中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被多國漢語教師推廣和使用。該教材在強調漢字漢語教學的同時具有多方面的特點,本文擬從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角度,對《跟我學漢語》學生用書第一冊的優缺點進行評析,以期為該冊教材的再版修訂提供參考,為漢語教學實踐和漢語教學資源開發做出貢獻。
關鍵詞:跟我學漢語;教材;教學編排;對外漢語教學
《跟我學漢語》全套教材共12 冊,包括學生用書以及配套的教師用書、練習冊各4 冊,同時還附有與學生用書相配套的語音聽力材料和多媒體教材,是一套較為完整且成熟的漢語學習教材。這套教材自出版以來,眾多學者從各個方面對其展開了研究。之前學者們的研究大多從宏觀角度來分析整套教材的優缺點,對于教材的微觀分析略顯不足,故筆者擬以《跟我學漢語》學生用書第一冊(以下簡稱《跟我學漢語1》)為例,從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角度,對該冊學生用書予以評析,以期對該漢語教材的修訂提供一己之見,為漢語教學實踐和漢語教學資源開發做出貢獻。
一、《跟我學漢語1》的優點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依據的材料,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構成學校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材內容是否充實豐富、呈現形式是否新穎,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水平發揮和學生接受知識的快慢。因此,教材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本好的教材應當同時具備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趣味性和系統性五大特征,下面將從這五個方面來分析《跟我學漢語1》的優點。
1.針對性
針對性即教材要適合使用對象的特點。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不同母語、母語文化背景與目的語、目的語文化對比所確定的教學重點不同。《跟我學漢語1》在前言部分就闡明該教材主要以“英語為母語的中學生或者年齡在15-18歲的青少年第二語言學習者”為教學對象,因此課文的編排主要以英漢對比為主,在尊重語言教學為主的同時還將中國的特色文化孕育其中,這一方面降低了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最初接觸和學習漢語難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突出漢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特色文化的介紹還可以調動學習者學習漢語的熱情。
2.實用性
第二語言教材不同于語言學教材,主要用于培養語言技能和能力,語言知識 要通過教學轉化為技能,是為培養能力服務的。因此,教材的實用性十分重要。《跟我學漢語1》的實用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材的話題從學習者的日常會話需要出發。每個單元話題和課堂練習的安排符合青少年學生的交際需要,涉及的話題都是青少年比較感興趣的,能用到的。第二,教材的語言源于生活、源于現實,具有真實性。以課堂用語的教授為例,從第二課到第十二課,每課基本都包括了“Classroom Chinese”這一板塊,教授了“現在上課”“請跟我說”等常用的課堂用語,這種專門設置的課堂文化背景板塊,一方面為教學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給了學生更多的操練機會,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同時鞏固漢語知識。
3.科學性
教材的科學性包括內容廣泛,從廣義上講,針對性、實用性以及后面談到的趣味性、系統性都屬于科學性的范疇。但本文擬從語音、漢字、詞匯編排等方面淺談該教材科學性的一面。《跟我學漢語1》在語音、漢字、詞匯的編排順序上都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真正做到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這種循序漸進的編排有利于消弱學習者學習漢字的畏難情緒,為接下來進一步系統的學習漢字奠定基礎。在詞匯部分,詞匯覆蓋率雖廣,但難易程度適當,符合大綱標準,超綱詞少;詞語在課文和練習中達到了一定的重復率,有利于學習鞏固,提高記憶效率。
4.趣味性
教材內容和形式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習者,使學習者產生學習興趣和動力,讓比較枯燥的語言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快。《跟我學漢語1》在趣味性方面頗為重視。首先,在教材導入部分就有對中國地理位置、物產和民俗文化的圖解,生動簡潔。其次,課文形式非常豐富,包括圖片、音樂、文化、漢字演變、課堂活動等,僅練習這部分就涉及了兒歌、手工制作、數來寶、繞口令、謎語、古詩等,設計別出心裁,力圖避免單一,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熱情。
5.系統性
教材的系統性涉及很多方面。《跟我學漢語1》是一套綜合性較強的教材,聽說讀寫各個部分都有涉及,且每個階段各有技能訓練的側重點,可以循序漸進并且全方位的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此外,教材的教學輔助材料也較詳實,除學生用書外,還包括配套的教師用書、練習冊,同時還附有與學生用書相配套的語音聽力材料和多媒體教材等,這些都表明《跟我學漢語1》是一本較為成熟、科學的初級漢語學習教材。
二、《跟我學漢語1》的缺點
仔細考察分析《跟我學漢語1》,該教材在語音、漢字、文化教學方面,翻譯及索引部分還存在一系列值得商榷的地方,具體表現如下:
1.語音教學的問題
《跟我學漢語1》無論是在前言的“Chinese Phonetic Transcription (Pinyin)”部分,還是在前9課的Phonetics部分都只是重點突出了聲母、韻母、聲調、音節、上聲變調、聲韻調搭配等語音教學內容,而沒有集中學習輕聲、兒化、停頓、重音、句調、語氣語調的部分,這是該冊教材語音安排不全面、不豐富的地方,因此建議在教材的后續部分適當的部分增加對輕聲、兒化等語音知識的學習。
2.漢字教學的問題
首先,從漢字學習的角度來看,編排存在一些尷尬。第一課便接觸“你”“好”“我”“叫”等漢字,書寫難度似乎較大,有可能引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畏難情緒,不利于接下來的漢字教學。因此,建議在進行漢字書寫教學的時候,應先教一些簡單的漢字。其次,課后生字練習中古文字字形太多,這雖有利于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加深對漢字的理解,但是同時可能增加教學和學習的負擔,因此有必要對此部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
3.文化教學的問題
縱觀全書,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或是有關國情的文化教學內容略少,且在文化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有失妥當。以課堂用語為例,雖然從第二課到第十二課,每課基本都包括了“Classroom Chinese”這一板塊的專門教學,但是很多使用頻率很高的課堂用語卻沒有出現,例如 “我可以去洗手間嗎?” “這個用漢語怎么說?”等,這些課堂用語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到合適的地方,這樣有利于學生和老師課堂上的互動與交流。
4.翻譯及索引部分的問題
首先,有部分音譯詞不符合漢語翻譯習慣,比如第十二課課后練習中把“pizza”翻譯成“比薩餅”,而我們母語者運用較多的譯法是“披薩餅”。在翻譯這些外來詞的時候應該采用通用的譯法,并保持翻譯的一致性,以免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困惑。其次,書后面的附錄部分沒有課文中古詩詞、歌曲、漢字部件的索引,學習時查找不方便,不利于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
《跟我學漢語1》的整體編寫和語言點各個角度的教學編寫均已較成熟、規范,符合海外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認知規律,基本滿足了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需求。但其中也存在編排的缺失和細節的不足,有待于漢語教學者進一步探討和修正。
[參考文獻]
[1]陳紱主編:跟我學漢語(學生用書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