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術長拳動作技術的學習是為了順利完成某套動作,在心智活動支配下的一種身體活動方式,是神經支配下的肌群活動的協調配合,重復練習是掌握長拳動作技術最重要的手段。精彩絕倫的武術長拳動作技術的演練是通過運動員反復練習獲得的,其中肌肉爆發力是完成長拳動作技術的基礎,因此在長拳技術動作訓練的整個階段,力量訓練是安排長拳訓練計劃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武術長拳;動作技能;力量訓練
武術長拳的動作技術特點是以放長擊遠為主,長拳的動作舒展大方、筋順骨直,有時在出拳時還配合擰腰順肩來加長擊打點,以發揮“長一寸強一寸”的優勢。套路動作數量和趟數一般較多,長拳中也間或使用短拳,但整套動作是以長擊動作為主。凡是含有技擊動作組成部分的長拳,在內容方面一般都是離不開“踢、打、摔、拿”這四種技擊法則的范疇。長拳運動對“踢、打、摔、拿”四種技擊法則具體內容的運動方法要求非常嚴格。如果不是嚴格地遵守這些運動方法的規定,就不可能表達出它們不同的真實意義,這就失去了長拳技擊動作的意向[1]。
武術長拳動作技術的演練分單個動作、組合動作、整套動作等。對單個動作瞬間就會完成,組合動作數秒鐘可以完成,即使整套動作也控制在2分鐘以內。因此,武術長拳動作技術的演練屬于典型的無氧運動。巧妙的動作序列結構是研究武術長拳動作技術的核心,也是訓練、競賽涉及到的核心問題。武術套路的動作技術不僅是衡量武術套路運動員競技水平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指標,而且是構成競技武術套路動作的主要成分,沒有技術內容的武術套路競賽根本不能成為競技比賽。[2]
長拳運動員力量訓練包涵一般力量訓練、專項力量訓練和特殊力量訓練。在初級武術長拳訓練階段,武術長拳運動員的力量訓練采用一般力量訓練,長拳運動員進行一般力量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協調發展全身肌肉力量和原動力。在高級武術長拳訓練階段、比賽階段或比賽前,長拳運動員的力量訓練采用專項力量練習。完成專項動作技術所需肌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尤其是髖關節動態完成抗阻性動作。在競技武術長拳項目運動中,肌肉專項力量訓練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動作技能的增長,增加與專項運動技能密切相關肌肉的活動能力。對長拳運動員進行特殊肌肉力量訓練就是指模擬競技武術長拳專項動作的關節活動幅度、方向和肌肉收縮與放松的動力學和生物力學特征,與比賽的動作結構和時間順序與空間位置相對應,采用真實的抗阻模擬長拳專項動作進行力量訓練。
競技武術長拳運動員一般力量訓練與專項力量訓練效應的完美轉換是提高競技水平的重要因素。優秀競技長拳運動員專項力量具有鮮明的特點,其訓練方法和手段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競技長拳動作是長拳運動員體能與技術轉化的中介,動作模式決定長拳運動員競技表現,因為競技長拳動作影響長拳運動員肌肉力量傳遞的有效性和經濟性。長拳動作還影響長拳運動員肌體能量代謝形式和能量傳遞及轉換的功效。武術長拳動作都是超等長收縮,重視對長拳運動員肌肉力量超等長訓練,可以改善長拳運動員肌肉拉伸的耐受力,減少運動員受傷的幾率,改善能量供應效率和肌體的動態平衡,提高運動員肌肉爆發動力,提高肌體的反應能力,提高長拳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超等長訓練對運動員的肌腱和韌帶起到很好的鍛煉效果,具體訓練手段有雙腿跳、單腿跳、單腿跨和深蹲跳。超等長訓練法是指利用肌肉的彈性、收縮性和牽張反射發展肌肉力量的方法。訓練的目的是通過脊髓的反射來增強肌肉的力量,提高支撐力、彈跳反應力、肌肉的彈性力量等。在長拳運動員進行超等長訓練時,當運動員肌肉快速被拉長時,刺激了肌梭感受器,通過長拳運動員脊髓的牽張反射,被拉長的肌肉快速收縮(向心收縮),以確保肌肉長度的恒定,從而增強了長拳運動員肌肉訓練的效果。在武術長拳騰空旋轉難度動作起跳前的制動就是利用這種牽張反射,可以使肌肉收縮力量加強。在肌肉快速收縮之前,先快速牽拉肌肉,這樣可以使肌肉處于適宜的初長度,還可以通過牽張反射提高肌肉的力量。長拳運動員下肢力量超等長訓練應強化肌肉拉長-收縮的動作周期,通過超等長訓練,可以使武術長拳運動員動作功率輸出最大化,可以強化神經-肌肉系統的訓練,更具有專項功能。
傳統的武術長拳力量練習多采用負重抗阻練習,強調練習抗阻的大小和重復練習組數及次數。多是單關節、單維度、固定動作軌跡的局部肌肉的剛性力量,并且常用穩定的外部支撐,這樣的肌肉訓練方法對運動員神經-肌肉控制協調能力的刺激很小,訓練效果不明顯,最重要的是傳統的肌肉訓練與專項技術動作嚴重脫節,對長拳專項競技能力的提高很有限。但是,武術長拳完成動作所需要的力量是整體性的、多維的、多關節的、不穩定的柔性的以及特定的時空順序,而不是簡單的力學研究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武術長拳功能動作訓練突破了傳統訓練理念的束縛,長拳功能訓練更加重視多關節多維度的動作訓練,巧妙科學的訓練方式更能募集運動員機體更多控制穩定和維持平衡的肌肉參與運動,真正實現長拳運動員的訓練與比賽的無縫銜接。武術長拳功能訓練常用的器材很多,各種墊子或氣墊上的徒手練習;平衡板練習;泡沫筒練習;滑板練習;瑞士球練習;懸吊訓練;振動訓練等。
武術長拳肌肉力量訓練的重點是發展關節的柔韌性,發展韌帶和肌腱力量,發展核心力量,發展穩定性,訓練肌肉力量始終應與武術長拳動作訓練結合在一起。武術長拳動作舒展大方、騰空折疊的動作多,因此,完成長拳動作對運動員身體各關節的柔韌性要求高,所以,長拳運動員進行肌肉力量訓練時要重視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肩關節部位柔韌性的訓練,良好的關節柔韌性能夠減少這些關節周圍的壓力和摩擦力,減少關節疼痛。尤其是初級武術練習者對髖關節、肩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部位的柔韌性練習應高度重視。練習的方法可以采用自身的靜力拉伸和動力拉伸或同伴輔助的拉伸和PNF練習來發展關節柔韌性,在大強度訓練后及時拉伸效果更好。
長拳動作技術對運動員的肌肉爆發力要求很高,很多教練員和運動員只是重視肌肉力量的訓練,而忽視了肌腱和韌帶的訓練,在武術長拳項目的訓練和比賽中,運動員肌腱和韌帶部位受傷的比例很高。長拳運動員的韌帶扮演骨與骨關節鏈接重要角色,肌腱的主要功能是鏈接肌肉和骨骼。訓練實踐證明,長拳運動員肌腱和韌帶具備良好訓練受傷的幾率很小。武術長拳騰空折疊的動作占有一定比例,運動員核心部位的肌肉在完成跳躍或超等長訓練時扮演減震器的角色,薄弱的肌體核心力量對運動員完成動作造成很大障礙,長拳運動員軀干力量薄弱,就很難穩定支撐四肢完成高難度動作。武術長拳動作技術訓練和比賽實踐引起教練員和運動員對脊柱核心力量訓練的高度重視,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的腰腹背肌的訓練有本質的區別。核心力量訓練能夠整合練習中獲得動作技能,使訓練效應在運動中表現出來。
總之,武術長拳運動員具備扎實的核心力量訓練,他們的動作技術才能在比賽中發揮的長久。穩固的力量訓練效應能整合長拳運動員肌肉之間的協調能力,在訓練和比賽實踐中才能把訓練效應成功轉移成運動員的競技能力。
[參考文獻]
[1]長拳,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mM52EvaCxCyz8Pl1t4-WcGoXMsH-IgohAEoxNj37pQ5Mh4EfGEtf62EeW1OCMdpchZ2gPncavxAueXJW0-TTK.
[2]蘇勇.武術長拳動作技術特征及教學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67-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