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理念被傳入中國,在中國大地快速傳播、擴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打造了社會主義新天域,指導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不斷勝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較強的歷史發展必然性,更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要求,符合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需求,與中國的民族文化相契合,在推動21世紀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在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背景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必然性
新中國的成立證實了一個真理,馬克思主義解救了正處于水深火熱、危難邊緣的中國,僅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正確引導中國社會繼續向前發展。馬克思主義理念更注重與時俱進,會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等因素的不同的出現轉移。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需進一步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必然性,最終推動馬列主義的全面發展[1]。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進入中國的背景
自鴉片戰爭開始后,我國原本的發展路徑產生變化。西學伴隨西方堅船利炮以及諸多不平等條約紛紛傳入中國,在戰爭的過程中,不少像魏源、林則徐等一批批滴注階級先進分子均指出,中國要強大,關鍵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為洋務派在不觸動封建統治秩序的情況下不斷學習西方科技技術以“自強”“求富”而最終發起的。而甲午戰爭的失敗表明,僅學習西方科技根本無法實現強國、富國夢。
19世紀80、90年代的新興知識分子認識到對中國的落后不只是在器物方面,還在制度方面,他們期望在不動搖封建階段統治基礎上開展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在我國逐漸建構像西方君主憲制,化解民族危機,讓國家逐漸富強。維新運動的是讓中國政治出現變化,不過最終卻推動了清末十年“新政”。我國社會重大變化主要從“民智”開始,逐漸向現代社會轉變。
20世紀初期西方文化不斷傳入中國,越來越多的新興知識分子在遭受國家被欺凌的傷感后,勤學西學,力求發展與壯大自己的國家,他們一面批判民族傳統,另一面不斷摸索民族復興道路。以孫中山為主的革命派就期望通過可行手段轉變中國現狀,期望中國能更獨立、更富強。辛亥革命后,民族意識、民族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民眾思想得到轉變,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前期,中國人以受到民主主義與科學主義思想熏陶,保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一步傳播,為其奠定了良好基礎[2]。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質上即是從我國歷史發展的角度進一步了解、弄清馬克思主義,結果表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全面發展依靠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具體表現為:
(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
從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伊始,至1949年新中國取得抗戰勝利,整個近代史經歷了一段屈辱的過程,但也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從最初的楊武運動到辛亥革命,均印證了封建地主階段的改革,資產階段改良與革命均無法拯救中國。1915年新文化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其正確指導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可得知,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革命與現代社會主義全面發展與建設成功的“指明燈“。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現實發展需要
鄧小平同志認為,如果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還是發展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關鍵就在于始終堅持將現實與國情密切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從鄧小平同志的話語可看出,馬克思主義不可僅作理論來學習,并全面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近現代歷史印證了僅有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基本國情相結合,才能取得革命與建設的雙重勝利。“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最終都只會以失敗告終,現代社會主義建設應將馬克思主義與現代社會發展基本國情結合起來,方可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最終成就[3]。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為理論完善的內在需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世界觀與方法論二者的統一體,為我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最重要工具。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屬于有較強的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不斷引導了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歷史與實踐均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要求,更符合全社會發展建設歷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馬克思僅僅在根本上闡明了人們應怎樣去認識世界、進而改造世界,但應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好的為社會發展服務,主要還應結合不同歷史時段、國家的基本國情。那么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發展需要與基本國情相結合,這也是理論完善的內在需求。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需要
查看一個政黨的先進性,關鍵在于查看它的理論與綱領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是否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否代表了整個社會全面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否代表廣大群眾自身利益。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與整個民族的先鋒隊,是有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但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關鍵即是它始終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政黨。自誕生之際,即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標注在自己的旗幟上,明確自身指導思想。在革命與建設過程中,將通過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等來分析當前我國實際,讓中國朝著正確的目標發展。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一個長期的需要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整個過程里,我們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創新,在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始終不脫離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全面推動馬克思主義我國的繼續發展,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不斷探索更有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全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建新.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動力與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黃凱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互動融合[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08):65-70.
[3]徐光壽.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起點——兼論判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肇始的標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01):115-121.